作者: superus

  • 开启全球套利游戏?一文揭开波动率猎手 21 Capital 的神秘面纱

    编者按:

    本文整理自加密播客 Unchained 的一场深度对话,由主持人 Laura Shin 与两位嘉宾——Jeff Park(前 Jump Trading 投资人、现任 21Shares 投资总监)和 Mark Palmer(Bitwise 分析师)共同参与。话题聚焦于由 Tether、软银、Bitfinex 和 Cantor 共同创立的新比特币控股公司 21 Capital,其目标是提升每股比特币持有量(BPS)与比特币回报率(BRR),被视为继 MicroStrategy 之后比特币“公司化”路线的新尝试。

    对话围绕四大核心展开:策略型投资者的行为逻辑、Tether 与全球资本结构重构、日本资金与美债套利路径、以及 Solana 是否具备复制比特币金融化模式的可能。内容涵盖宏观金融趋势、资本结构设计、投资偏好差异与叙事能力等多个层面。

    以下内容为访谈的整理与编译。

    策略型投资者关注波动率而非盈利,21 Capital 股价定价逻辑基于波动率变现。21 Capital 的成立标志着比特币公司化进入新阶段,由多家国际机构联合发起。Tether 是美元套利的受益者,软银代表日本长期压抑资本,两者通过比特币实现全球套利。美国监管环境转向正推动机构入场,稳定币与数字资产立法被视为关键窗口。投资者的选择不仅基于产品结构,更体现价值观与叙事偏好(Saylor vs Mallers)。Solana 金融化路径存在结构性差异,通胀机制、质押模型和资产信用不具备比特币的可比性。

    策略公司不看盈利,靠波动率定价

    Laura Shin:Tether、Bitfinex、软银和 Cantor Equity Partners 联合创立了比特币控股公司 21 Capital,运作模式类似 MicroStrategy。公司初始持有 42,000 枚比特币,市值约 40 亿美元,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比特币企业持有者,目标是提升每股比特币持有量(BPS)及比特币回报率(BRR)。你们听到这一消息的第一反应是什么?Jeff,请先分享。

    Jeff Park:我第一反应是震撼。21 Capital 的机构背景非常特殊,象征着政治、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多重全球力量在比特币上汇聚。由 Jack Mallers 牵头,这是一场跨代际、跨领域的重大合作,标志着全球正在围绕比特币重构金融秩序,是加密发展史上的关键时刻。当前,许多策略型投资者并不关注盈利,财报对股价影响有限。以三倍溢价买入 CEP 股票的投资者,更在意的是波动率带来的回报,而非传统盈利模式。

    Laura Shin:Mark,你怎么看?

    Mark Palmer:这是对 Michael Saylor 策略的肯定。他在 2020 年率先通过资本市场筹资买入比特币,虽被质疑,如今却成为行业范式。新玩家如 21 Capital 可借鉴 MicroStrategy 的经验,避免其融资上的失误,并延续有效做法,推动策略进一步演进。

    Tether、软银与比特币:一场全球套利游戏

    Laura Shin:Tether 可能是全球人均利润最高的公司,2024 年利润达 130 亿美元。在利率可能下行的背景下,它或许已触及盈利高点。如今成为 21 Capital 的最大股东,这是否意味着其战略方向正在发生变化?

    Mark Palmer:Tether 推动收入多元化是合理选择。尽管新业务与稳定币无直接关联,但考虑到美国可能出台的稳定币监管,这种转型具有前瞻性。Tether 已表示可能为美国市场设立新业务部门。在监管压力与全球扩张之间,寻找更友好的运营环境是明智之举。

    Jeff Park:Tether 是美元霸权的新受益者,通过持有美债赚取利息,却无需对资金持有人付息,可视为一种货币漏洞。它与比特币的结合,体现了全球资本对美国体系外安全资产的需求,21 Capital 的结构正体现这一点。Tether 还在推进如 Plasma 等项目,尝试以比特币为基础扩展稳定币功能。这是其向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一步,最终目的是通过比特币标准实现真正的金融效用,把利润重新注入比特币生态,对整个社区具有深远意义。

    Laura Shin:Jeff,你在投资者备忘录中提到 Tether 是21 世纪的欧元美元。能否结合软银的参与,简要说明这一判断背后的历史和地缘政治背景?

    Jeff Park:Tether 与软银的合作构成了一种理想的资本结构。软银代表长期受压抑的日本资本,习惯通过高风险投资寻求增长,如 AI、ARM、WeWork。孙正义将其称为“300 年计划”。Tether 则是全球金融压制的最大受益者,通过美债套利获利。两者结合,代表资本输入国与资本收割者的合作,比特币是他们的共同桥梁。未来类似的“公私合营”结构将增多,它们整合主权资本,又能规避政治风险。Tether、软银和 Cantor 构成的三角架构,是一种高效、灵活的资本协同模式。

    Laura Shin:你的意思是,日本资本寻求海外增长,而 Tether 能将美元输出给这些需求方,关键在于它不受美国监管,对吗?

    Jeff Park:没错。Tether 和日本都是美债主要买家,但获利方式不同:Tether 直接赚利息,日本则靠利差配置全球资产。比特币成为两者在利率下行预期下的共同对策。Tether 需寻找新的利润来源,软银则需释放长期受抑资本,比特币恰好满足双方需求。MicroStrategy 打开了比特币的杠杆融资通道,而从日本引入低息资金投资比特币,将是一种全球套利,是 Saylor 尚未实现的路径。

    Laura Shin:Mark,你如何看待 Jeff 的分析?

    Mark Palmer:我完全认同。全球金融的核心在于将寻求收益的资本与具备收益能力的资产匹配。Tether 能否连接日本资本,关键在于机构是否愿意进场。加密市场过去由散户主导,机构因监管不明确而观望。若美国通过稳定币和数字资产立法,机构资金将顺势涌入。当前正是全球资本布局加密的关键时机。

    Saylor vs Mallers:你投的是比特币,还是信仰?

    Laura Shin:有人认为软银重返加密市场可能是顶部信号,尤其考虑到孙正义曾在 2017 年比特币投资中亏损 1.3 亿美元。你们怎么看?

    Jeff Park:许多首次进入加密市场的人都会经历亏损,但这往往让他们日后更坚定。孙正义是典型的宏观交易者,Vision Fund 本身就是宏观平台。他早期的失败不代表现在不会成功。如今,全球顶级宏观投资者如 Druckenmiller、Dalio 等都已涉足比特币,市场环境也与 2017 年截然不同。SoftBank 精于杠杆操作,若将其能力与比特币结合,潜力巨大。

    Mark Palmer:没错,2017–2018 年市场尚不成熟,很多人亏过钱。如今机构参与更理性,比特币虽仍具投机性,但其基础已大为改善。

    Laura Shin:最后聊聊 Cantor。你们怎么看它在上市和金融操作中的战略角色?

    Mark Palmer:Cantor 的参与反映出华尔街对加密态度的转变。过去因监管不明而观望,如今政策转向友好,银行可更安心参与,同时保障客户利益。监管环境的变化为他们创造了机会。

    Jeff Park:我完全同意。Cantor 是连接美国与全球资本的桥梁。在 Tether 和 SoftBank 均不受美国监管的背景下,Cantor 实现了美国利益的绑定。这也是 Tether 选择与日本的软银合作的原因之一。美日作为重要盟友,通过 Tether、软银和 Cantor 构成的三角结构,将比特币金融化与地缘战略紧密结合。

    Laura Shin:我们聊了地缘政治、监管变化和市场阶段。你们怎么看 21 Capital 的入场时机?与当年 MicroStrategy 启动相比,有何不同?

    Jeff Park:2020 年 MicroStrategy 入场比特币正值疫情与通胀担忧加剧,PayPal 等机构入场、DeFi 兴起,使当时成为理想时机。2021 年比特币大涨,验证了这一决策。如今美国监管环境即将转变,机构资金有望入场,对 21 Capital 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入市时机。

    Mark Palmer:2020 年疫情与宽松政策引发人们对法币的不安,Saylor 因此转向比特币。如今的日本正经历类似觉醒。尽管长期配合全球秩序、维持日元贬值,却被美国指责操纵汇率,引发国内反感和政策反思。比特币再次成为对冲工具,这种转变与当年如出一辙。

    Laura Shin:虽然不构成投资建议,但你们如何看待比特币现货 ETF、MicroStrategy 和 21 Capital 这类产品各自适合哪些投资者?

    Jeff Park:关键在于是否接受杠杆风险。MicroStrategy 和 21 Capital 提供比特币的杠杆敞口,涨时收益更高,跌时波动更大;ETF 则更贴近现货,波动较小。坚定看涨的比特币投资者,可考虑杠杆化工具以获取更高回报。

    Mark Palmer:投资选择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价值观也很关键。有人认同 Saylor 代表的美国理念,也有人偏好 Jack Mallers 所体现的技术导向和年轻愿景。21 Capital 背后有国际资本,可能不被视为“纯美系公司”。当回报差异缩小时,文化认同和理念匹配往往决定最终选择。

    Solana 能否金融化?比特币路线复制难

    Laura Shin:在众多比特币类公司中,你们认为哪类策略或公司更有可能胜出?

    Mark Palmer:赢家将是那些以最小资本创造最大波动的公司。在金融高度结构化的时代,市场偏好波动性。MicroStrategy 的资本结构较复杂,而 21 Capital 主打简单结构,若能带来更高波动,市场可能更青睐。

    Jeff Park:我同意。波动性是关键,但路径可以不同。MicroStrategy 拓展融资渠道,适配不同投资偏好,如可转债套利基金。相比之下,21 Capital 选择更简洁的结构。最终取决于投资者愿意追随谁——是 Saylor,还是 Mallers。Jack Mallers 同时具备技术与金融能力,也具备“布道者”的影响力。

    Mark Palmer:在当今市场,讲故事的能力至关重要。Saylor 擅长用语言和比喻赢得共鸣,这也是公司成功的重要因素。现在许多基于 Solana 的项目也开始重视这一点,我常问他们:“你们的首席 Meme 官是谁?”

    Laura Shin:你们怎么看 Solana 是否能复制比特币的股权投资模式?两者在资产结构上差异明显,这种模式在 Solana 上会有不同表现吗?

    Jeff Park:Solana 与比特币在结构上有本质差异。比特币有固定供应,而 Solana 有通胀机制,同时支持质押和验证节点运营,可带来收益与灵活性。核心在于,资产本身的属性决定其价值衡量方式不同。

    Laura Shin:所以你认为,Solana 的通胀机制可能让这类投资工具不如比特币有吸引力,对吗?

    Jeff Park:这取决于投资者偏好。Solana 提供直接质押收益,而比特币则通过持股间接实现复利增长,属于两种不同的收益模式。

    Mark Palmer:可以从三方面看:一是信用适应度,比特币作为抵押品更易评估,Solana 风险评级尚不稳定;二是波动性,Solana 更剧烈,对某些金融工具反而有利;三是资产生产力,比特币 ETF 结构清晰,而 Solana 更依赖主动管理公司来释放其生态价值,特别是在质押机制尚不明确的情况下。

    Laura Shin:所以你们认为,哪怕资产有价值,没有首席 Meme 官也难以激发市场热情,对吗?

    Mark Palmer:完全同意。

  • Web3 AI 原生开发平台 Morpheus,发布首个智能体友好dApp“Morpheus Ostraka”

    4月30日晚上11点(北京时间,UTC+8),在 TOKEN2049 迪拜期间,由 Scaling X 主办、Morpheus 协办的 Founders Night 活动现场,AI 原生 Web3 开发平台 Morpheus 正式发布其首个在线生成并部署的应用产品 —— Morpheus Ostraka。

    活动现场,Morpheus 联合创始人 Adam Zhao 发表了一场兼具产品性与创意性的主题演讲,演示了如何通过 Morpheus 平台,将原本需要数周开发周期的 Web3 应用,在多智能体协同下压缩至仅两天内完成上线。现场实时展示了从语言 prompt 到合约生成、再到交互逻辑部署的全过程,完整还原了 Morpheus Ostraka 的开发节奏与链上资产生成机制。

    在15分钟的演讲中,面对数百位 Web3 投资人、高净值个体与生态伙伴,Adam 借助 Ostraka 首发构建了一场现实可参与的“协议抽签”体验,通过嵌入 NFT 权利的游戏化交互,现场参与者以抽签形式获得不同权益等级的签文,活动氛围一度达到高潮。

    本次 dApp「Morpheus Ostraka」采取了线上线下同步发布策略,用户可直接通过以下方式参与:在线体验链接 或加入社区参与。

    此外,Morpheus 在现场播放了品牌视频,首次向公众展现其以”Language is Protocol” 为核心叙事的智能体开发体系,获得了在场嘉宾的广泛关注与互动分享,现场反响热烈。

    活动现场聚集了来自基础设施、AI 协议、投资机构等多个方向的核心构建者与代表性项目。 Morpheus 的发布打响了 Founders Night 的“第一枪”,随后的演讲与讨论也火力全开:

    Sharding Capital、Infini、Delulu 等项目围绕 Web3 基础设施与应用演进带来精彩分享。 圆桌环节聚焦于 Meme 热点、RWA 与支付赛道的演化路径,以及当下融资环境下创始人与投资人的新预期,嘉宾观点密集碰撞,场内外反响热烈,Founders Night 氛围被推至高潮。

    圆桌环节由 Morpheus 联合创始人 Adam Zhao、Vanilla Finance 联合创始人 Michael Cameron、Infini BD 负责人 Ivy、Sharding Capital 研究员 Chung Chang 组成,围绕构建者生态、投融资信心、协议演化趋势展开高密度思辨。Delulu 与 Infini 代表的 Web3 协议类产品路线在讨论中展现出较强的落地实践性,引发场内构建者的共鸣。

    Morpheus 成为当晚最具话题性的项目方之一,AI 原生协议构建模式的首次实战落地将为整个 AI 加密行业带来新的可能,重新定义社会生产关系将不再是一句口号。

    🧠 什么是 Morpheus Ostraka?

    Morpheus Ostraka是由 Morpheus 平台生成的首个 AI 原生 dApp。

    它压缩了传统 Web3 应用从产品立项到上线所需的团队规模与开发周期,用极低门槛完成了从产品构思、UI 设计、前后端联动、合约部署到用户交互的一站式上线。

    在传统流程中,一个具备抽签与 NFT 发售逻辑的链上应用,往往需要 6 名以上工程师与产品人员、7~10 天开发周期。借助 Morpheus,多智能体系统可自动完成合约生成与交互配置,整个流程仅需 1 名工程师 + 1 名设计师,2~3 天即可交付完整的 agent-friendly dApp。

    Morpheus Ostraka 的构建流程完全开放、可组合,支持开发者与社区按需复用协议模块,自由定义合约逻辑与交互体验。它不仅率先验证了“人人可生成协议资产,人人可上线链上逻辑”的产品范式,也标志着“Agent as User”时代的开启 —— 智能体不再只是工具,而将成为链上世界的直接用户。

    “我们不只是想上线一个产品,

    而是启动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

    —— Morpheus 联合创始人Adam Zhao

    🔮 为什么这很重要?

    Morpheus Ostraka 是首个完全由智能体网络与大语言模型共同驱动的链上智能合约体验,每一枚 NFT 陶片都是一个协议碎片,内嵌了 Morpheus Token 配售额度、DAO OG 身份以及真实的智能合约绑定逻辑。

    整个流程完全开放、可组合,且由语言驱动,展现了 dApp 在 AI 时代的另一种可能性,也是Morpheus接下来一整个语言生成协议生态的起点。

    用户将不再需要编程,只需表达意图,就能生成合约、组建 DAO、搭建市场与经济协作系统。

    关于 Morpheus

    Morpheus 是一个 AI 原生的 Web3 应用开发平台,通过多智能体系统 + 自然语言模型(LLM)协同运作,将用户意图转化为智能合约、完整 dApp 及链上交互流程。平台支持多链部署、模块复用与插件市场,目标是构建一个“人人可用、人人可组合”的链上协议生成生态。

  • 回望羊驼:当利空成为短暂的财富密码

    这几天,即将下架币安的“羊驼币” $ALPACA 活跃在市场舞台中央,以 3000 万美元的流通市值搅动上百亿美元的总交易量。

    4 月 24 日,币安宣布将于 5 月 2 日下架包括 Alpaca Finance($ALPACA)在内的四种代币。

    “下架币安”的消息对项目而言,通常是巨大的利空 ——下架意味着流动性减少、交易量萎缩,代币价格往往应声下跌甚至一蹶不振。

    但下架消息释出后,$ALPACA 短时间内产生 30% 左右跌幅(以币安交易所现货为计)后,在三天内价格迅速暴涨近 12 倍,从 0.029 美元飙升至最高 0.3477 美元。与此同时,$ALPACA 未平仓合约(OI)高远超其代币市值数倍,围绕着 $ALPACA 的多空博弈“绞肉机”行情开始了。

    费率结算加速,多空博弈更甚

    随后币安调整了资金费率规则,将封顶费率周期缩短至每小时结算一次(最高 2%),进一步加剧了多空博弈的激烈程度。多头不仅通过拉盘获利,还能持续“吃”高额资金费率,多头在数天内“又吃又拿”, $ALPACA 价格在持续在高位博弈接近四天。

    每小时结算一次 -2% 的费率,那么在 1 倍杠杆的前提下,做空者持仓一天空单就会至少损失 48% 的本金。而即便是扛着如此高的费率,还是有资金前赴后继选择做空。

    在激烈博弈下,有人发现一些有着百万美金体量跟单的带单员一直在高杠杆做空 $ALPACA,最后带着跟单用户的数百万美元资金一起爆仓。

    4 月 29 日,币安将 $ALPACA 合约费率上限提高至 ±4%。对空头而言,费率上限再次提高会让做空成本成倍增加,但本该劝退空头的规则一出, $ALPACA 币价却又“反常识”般地一泻千里,价格从 0.27 美元一路跌至 0.067 美元附近。

    没有绝对的交易法则

    随着交易量与注意力逐渐转移,$ALPACA 的故事也许就此告一段落。

    回顾这场千亿量级的闹剧,这几天的 $ALPACA 从某些方面而言何尝不是一种 Meme —— 由下架利空带来大量的注意力,让“黑红也是红”这一原则在价格波动上倍发挥到极致。同时,在同级别环境(一线交易所)内相对较低的流通市值(低点仅不到 400 万美元)、高度控盘的筹码加之不断刺激玩家神经的宽幅价格波动,甚至连“羊驼”这个形象都与 Meme 挂得上钩。

    只是形象虽可爱,但对于真正参与其中博弈的用户而言,这几天也许只能用“血腥”来形容。

    出现利空疯狂拉盘,出现“爆空”消息反而流畅下跌,$ALPACA 这几天的复杂的走势颠覆往常的“sell the news”(卖利空)逻辑,也颠覆了许多人的仓位。

    显然,“利好”与“利空”的界限已经逐渐模糊,之前单一的判断逻辑已经逐渐不适用于不断进化的市场。取而代之的是玩弄人性的暴力操盘大行其道,不断刷新的爆仓数据逐渐占据市场中心。用“野蛮生长”来形容这种进化方向也许再合适不过。

    不过事物兼具两面性,有人觉得迷茫,就有人感到兴奋。此番闹剧并非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坏事。对于许多追求价格波动刺激、能力超群的参与者来说,羊驼如此走法甚至是久违赚大钱的机会。

    也有声音表示,带单员用跟单用户的钱不计成本做空的背后是一场对散户资金的围猎,正如电影名片所言:“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言论真假一时之间无从判断,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即便真实情况并非如此黑暗,这场操纵中最后的赢家也不会是普通用户。

    在相应监管措施尚未完善的前提下,$ALPACA 也许不会是这个市场中最后一次疯狂的操纵。

    截至撰稿完毕,$ALPACA 的价格仍在剧烈波动,也许在正式下架之前,还会有更多精彩的“表演”。

    只是在风雨飘摇的价格博弈中,难有懵懂参与者的自留地。在注意力与流动性的围猎下,也许少看多动是散户最正 EV 的打法。 看到大新闻与一反常态的价格走势,觉得「机会来了」的,不只是散户,还有饥渴已久的项目方。

  • MCP 落地路漫漫,面临哪些困境?

    学习到了,这些关于 MCP 的困境分析相当到位,直击痛点,揭示了 MCP 的落地路漫漫,并没那么容易,我顺带延展下:

    1)工具爆炸问题是真的: MCP 协议标准,可以链接的工具泛滥成灾了,LLM 难以有效选择和使用这么多工具,也没有一个 AI 能同时精通所有专业领域,这不是参数量能解决的问题。

    2)文档描述鸿沟:技术文档与 AI 理解之间还存在巨大断层。大部分 API 文档写给人看,不是给 AI 看的,缺乏语义化描述。

    3)双接口架构的软肋: MCP 作为 LLM 与数据源之间的中间件,既要处理上游请求又要转化下游数据,这种架构设计先天不足。当数据源爆炸时,统一处理逻辑几乎不可能。

    4)返回结构千差万别: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格式混乱,这不是简单工程问题,而是行业协作整体缺失的结果,需要时间。

    5)上下文窗口受限:无论 token 上限增长多快,信息过载问题始终存在。MCP 吐出一堆 JSON 数据会占用大量上下文空间,挤压推理能力。

    6)嵌套结构扁平化:复杂对象结构在文本描述中会丢失层次关系,AI 难以重建数据间的关联性。

    7)多 MCP 服务器链接之难: 「The biggest challenge is that it is complex to chain MCPs together.」 这困难不是空穴来风。虽然 MCP 作为标准协议本身统一,但现实中各家服务器的具体实现却各不相同,一个处理文件,一个连接 API,一个操作数据库…当 AI 需要跨服务器协作完成复杂任务时,就像试图把乐高、积木和磁力片强行拼在一起一样困难。

    8)A2A 的出现只是开始:MCP 只是 AI-to-AI 通信的初级阶段。真正的 AI Agent 网络需要更高层次的协作协议和共识机制,A2A 或许只是一次优秀的迭代。

    以上。

    这些问题其实集中反映了 AI 从「工具库」到「AI 生态系统」过渡期的阵痛。行业还停留在把工具丢给 AI 的初级阶段,而不是构建真正的 AI 协作 infra。

    所以,对 MCP 祛魅很必要,但也别过它作为过渡技术的价值。

    Just welcome to the newworld。

  • 特朗普次子的加密生意经

    正值 Token2049 Dubai,特朗普家族又出手了。

    4 月 29 日晚,据 The National 报道,特朗普集团执行副总裁埃里克·特朗普透露,特朗普集团 Trump Organisation 将与伦敦上市公司 Dar Global 合作,在迪拜推出一项价值 10 亿美元的开发项目,其中将包括一家特朗普品牌酒店以及住宅单元和俱乐部会所。该大厦将位于谢赫扎耶德路迪拜市中心入口处,预计五年内完工。而该项目将接受使用加密货币付款。这不是特朗普家族中东商业版图上的第一座地产,却是由特朗普次子埃里克·特朗普直接表态与加密货币绑定的第一座楼宇。

    4 月 30 日,据 The Block 报道,特朗普媒体与科技集团计划推出 Truth Social 实用型代币。该代币将集成于 Truth 数字钱包,初期用于支付 Truth+ 订阅费用,未来可扩展至 Truth Social 生态内其他产品与服务。

    在加密领域通过政治影响力尝到大甜头的特朗普家族,仍在持续扩张自己的加密版图。而埃里克·特朗普,俨然是特朗普家族里的加密「急先锋」。

    一路绿灯的加密生涯

    2006 年,埃里克·特朗普从乔治城大学毕业,获得金融与管理学士学位。同年加入加入特朗普集团,担任开发和收购执行副总裁。2012 年,《福布斯》将埃里克·特朗普评为房地产业的「30 岁以下 30 人之一」。特朗普在 2017 年首次上任美国总统时,保留了特朗普集团的所有权,同时将这个庞大商业帝国的控制权交给了他的长子小唐纳德和次子埃里克。没有离经叛道的狗血剧情,埃里克·特朗普一直勤勤恳恳地为特朗普家族做事。而如今,作为特朗普集团执行副总裁的埃里克·特朗普,也仍然在不断地为押注加密的特朗普家族抛头露面。

    从 24 年的阿布扎比 Bitcoin MENA 到 25 年的 Token2049 Dubai,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埃里克 特朗普的身上便挂满了加密公司的头衔。不光是在直接利益相关的 World Liberty Financial 中担任大使、在新比特币挖矿公司 American Bitcoin 中担任首席战略官,他还被日本「微策略」Metaplanet 等一众知名加密公司聘请为顾问。

    事实上,成为加密巨头的顾问对于背靠特朗普家族的埃里克·特朗普来说只是稀松平常的小事,凭借「我爸是总统」的光环,埃里克 特朗普可以轻松愉快地约上 Micheal Saylor 在海湖庄园谈话。真正引得外界关注的,是埃里克·特朗普对于加密堪称「极度亲近」的态度。

    埃里克·特朗普曾在接受 CNBC 采访时表示。「你会发现,加密货币速度更快,更务实,更透明,而且成本也低得多。」与身处总统宝座的唐纳德 特朗普不同,不受过多限制的埃里克 特朗普被视为直接施行特朗普商业意志的「白手套」。他也在社交媒体、公开场合发言中再三喊单加密,称「比特币是最伟大的价值存储手段之一」,「现在是押注加密货币的好时机」。

    「现在,我几乎对这个行业里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埃里克·特朗普说。「几年前,我就爱上了这个行业,然后就一头扎了进去。」

    利益所趋的「双向奔赴」

    然而,商人世家出身的埃里克·特朗普继承了投机主义者的风格。其「狂热喊单」的背书之后,或许更多的是特朗普家族进一步的吸金打算。

    在传统金融领域,美国总统的影响力依旧受到相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与金融制度制衡,盘根错节的华尔街势力也对白宫施加着不小影响。2022 年,特朗普总统第一任期结束约两年后,特朗普集团旗下两家子公司被纽约陪审团裁定多项罪名成立,包括税务欺诈、伪造商业记录和共谋。所有 17 项指控均在特朗普宣布参加 2024 年大选三周后宣判有罪。而佛罗里达州一家名为 Capital One 的银行则在 2021 年 1 月 6 日美国国会大厦骚乱后立刻关闭了特朗普集团 300 多个银行账户。

    为此,在特朗普重返白宫之前,特朗普集团公布了一项新的道德计划,称将限制特朗普在总统任期间参与管理决策和其他业务方面。而埃里克·特朗普公开称,特朗普集团「可能是地球上被限制次数最多的公司」。

    对比之下,游走在监管边界且流动性充足的加密货币领域成为了特朗普家族的心头之好,仅仅是 Trump 和 Melania 两个模因币就为家族增加了数十亿美元的账面财富。特朗普家族放弃了直接从盘根错节的华尔街势力手中揩油,而是以保护金融创新、加密解放者的姿态闯入加密领域。埃里克·特朗普公开表示,他进入加密货币领域并非是一场金融赌注,而是一种反抗。这一举动始于他所谓的「行业战争」。他表态道,银行正在关闭账户,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在打击交易所,加密货币用户仅仅因为持有加密货币就被「剥夺了银行账户」。

    不过,在特朗普手握重权的第二任总统任期内,美国加密领域确实在不断卸下枷锁。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此前对于加密交易所与项目的审查非常严格,但自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在加密监管上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先后废除了「Defi 经纪人规则」,撤销了对 Xrp 的诉讼,释放了丝绸之路创始人等等。

    可以说,在权力与金钱挂钩的美国政界,特朗普家族以商人的毒辣眼光,选择了最轻松致富的一条路。

    传奇反向「喊单王」

    然而,埃里克·特朗普在 2025 年的三次高调喊单,却与市场的大幅下跌形成了诡异的因果链:

    2 月 3 日,埃里克在 X 平台发帖称,「在我看来,现在是加仓 $ETH 的好时机。你可以以后再谢我。」当时以太坊价格徘徊在 2900 美元,市场情绪因特朗普家族的 World Liberty Financial(WLFI)项目而略显乐观。然而,喊单后的 48 小时内,ETH 价格暴跌至 2000 美元,跌幅超 30%。链上数据显示,WLFI 在喊单当天向 Coinbase Prime 转移了价值约 3 亿美元的加密资产,其中包括 6.6 万枚 ETH。

    而 2 月 25 日,在比特币价格回升 89000 美元附近时,埃里克再次发声,建议投资者「逢低买入 BTC,长期持有是王道」。结果次日,比特币价格骤跌至 78258 美元,单日跌幅达 12%。Lookonchain 的分析显示,WLFI 在喊单前后抛售了约 1.2 万枚 BTC(约 10 亿美元),与市场抛压高峰高度重合。

    3 月 2 日,在特朗普政府宣布探索加密资产作为国家储备的可能性后,埃里克迅速跟进,呼吁「长期持有加密货币,未来是去中心化的」。甚至当日特朗普 X 账号上宣布国家储备的推文都与埃里克有脱不开的关系。然而,次日以太坊冲高后再次闪崩 17.5%,一周内跌幅扩大至 30%,最低触及 1410 美元。链上分析师发现,WLFI 在此期间累计抛售 8.6 万枚 ETH(约 2.35 亿美元),持仓成本价(3354 美元)与市价(1550 美元)的巨大价差,再次暴露了其「高买低卖」的尴尬处境。X 上,NeverTrustEric(永远别信埃里克)的话题热度一度超过#Bitcoin,社区成员开始自发整理「埃里克喊单指数」,将其作为市场风险的预警信号。

    一时间,WLFI 成为市场矛头所指,抛售造成的账面亏损超过数亿美元,被质疑在场外利用衍生品对冲获利。WLFI 的商业模式也被再度批评——WLFI 已通过发行治理代币筹集 5.5 亿美元,但代币持有人仅有投票权而无分红权,官网明确声明「购买代币不应以获利为目的」。「这本质是一场无需对投资者负责的资本游戏。」加密合规机构 Chainalysis 评论称,「政治家族利用监管灰色地带,将社交媒体影响力转化为金融收割工具」。

    不过,这并不影响迪拜特朗普大厦的继续动工。埃里克·特朗普知道加密世界需要特朗普家族的政治影响,他也会继续兜售。

  • 对话红杉资本 Roelof Botha:AI 发展过热,快速增长并不等于成功

    编者按: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AI 投资持续升温,风险资本的决策逻辑也在不断变化。Sequoia Capital 管理合伙人 Roelof Botha 在接受《The Generalist》播客专访时,分享了他对当前市场阶段的判断、AI 投资风险的看法,以及 Sequoia 内部如何应对决策偏误的方法。

    他回顾了自己在 PayPal 经历危机管理的经历,指出在资本充裕的环境中,企业容易出现战略松动。同时,他也探讨了如何评估早期高增长公司的长期潜力和市场上限,以及在特定情境下坚持投资纪律的重要性。

    这次对话提供了一个从风险投资视角审视 AI 创业周期的切入口,涵盖了风险控制、心理偏差与投资策略的实操经验。

    以下内容为访谈的整理与编译。

    1.从整体市场来看,并没有出现系统性泡沫。当然,局部领域,比如人工智能领域,确实存在过热现象。

    2.公司成长加速是大趋势的一部分,不是偶发现象。

    3.初创项目在早期阶段的快速增长,并不意味着其具备长期成功的基础,需关注市场上限和可持续性。

    4.投资时,如果只看早期的增长曲线,很容易误判未来的上限。早期投资者必须思考:这个模式能不能真正成为大众行为?

    5.快速增长并不等于成功。

    6.资本过剩容易导致企业战略松懈,而资源受限时,反而能激发最大程度的创新和执行力。

    7.人很容易被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影响。

    8.Sequoia通过制度化流程(如投资项目横向对比、公开识别心理偏误等)来减少认知偏差对决策的干扰。

    9.长期主义和集体判断是Sequoia在波动市场中保持理性的核心原则。

    当前市场与投资理性

    Mario:你认为当前市场存在泡沫吗?

    Roelof:以我的标准来看,我不认为现在是一个泡沫期。对我而言,泡沫意味着各类资产价格在各领域普遍膨胀,而现在并非如此。举例来说,美国房地产市场,不论是住宅还是商业地产,目前整体仍然疲软。我们在Sequoia有一个内部追踪器,每周一更新,追踪大约690家上市科技公司的企业价值与收入的倍数。从这个统计来看,目前整体水平大概处于过去二十年中第60个百分位。换句话说,从整体市场来看,并没有出现系统性泡沫。当然,局部领域,比如人工智能领域,确实存在过热现象,但整体并非如此。

    Mario:除了每周的追踪报告,你们还有哪些方式在评估投资时保持理性?

    Roelof:除了市场倍数追踪,我们还有一个工具,就是记录当前基金所有已完成投资的案例。这让我们可以不断审视我们最近投资的项目,与过往投资的项目进行比较。因为人类在决策上,天然倾向于做相对比较。如果你今天只看过去一个月内遇到的项目,标准很容易被当前环境拉低或者拉高。但如果你把视野放宽到整个基金投资周期,乃至更长期,就能更准确地判断一个项目的绝对质量——这家公司是否有潜力成为“传奇公司”。Sequoia成立五十多年,支持的公司在今天的纳斯达克市值中占比超过30%,这一事实也要求我们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

    Mario: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下,脱颖而出的企业是不是越来越多了?

    Roelof:确实,今天公司成长到可观规模所需的时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短。但这并不是一个突然出现的新现象,而是过去几十年持续演进的结果。从半导体到计算机系统,到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今天的人工智能,每一次技术跃迁,都在降低企业触达用户的门槛、加快产品推广速度。尤其是今天,全球超过50亿人连接互联网,大部分拥有智能手机,这意味着新的服务几乎可以即时触达到全球市场。再加上海量的数据积累,为AI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燃料。因此,公司成长加速是大趋势的一部分,不是偶发现象。

    Mario:在当前高速发展背景下,投资人最大的挑战是否在于判断机会的天花板?

    Roelof:确实如此。首先是判断市场规模的上限。举个例子,十五年前曾经非常流行的闪购电商(如Gilt、Rue La La),当时增长曲线极为陡峭,令人印象深刻。但事实证明,闪购模式并没有成为主流消费方式,而是局限于小众市场。投资时,如果只看早期的增长曲线,很容易误判未来的上限。因此,早期投资者必须思考一个问题:这个模式能不能真正成为大众行为?其次是竞争壁垒问题。领先者未必最终胜出。比如谷歌并不是第一个搜索引擎,Facebook也不是第一个社交网络。在很多技术领域,往往是第二、第三个进入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最终实现了超越。因此,我们在投资时不仅要判断市场规模,还要评估公司的护城河是否足够深厚,是否能够持续领先。

    Mario:你提到AI领域出现了SPV(特殊目的实体)投资、少量自投、大量外募等现象,这是否是泡沫的信号?

    Roelof: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AI领域。我的观点是:即使整体市场不是泡沫,但局部领域可能过热。此外,我担心这种轻率投资方式会破坏市场健康,尤其是对创业公司本身。回顾我的亲身经历,PayPal在2000年曾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正是因为“烧钱”受到限制,才促成了团队集中精力创新、优化商业模式、压缩成本。过度融资反而会让公司失去这种危机感,变得松懈,不利于打造健康的长期业务。

    高增长背后的风险与误判

    Mario:现实中,创始人在获得巨额融资后还能保持自律和理性吗?

    Roelof:非常少见。真正能做到的,往往是那些经历过重大危机、亲历生死时刻的创始人。例如,Airbnb的Brian Chesky在2020年疫情期间经历了公司几近崩溃的危机。这种经历让他对资本和风险有了深刻认知。我相信像他这样的人,即使将来再拿到充裕资金,也能保持谨慎和纪律。但对于绝大多数没有经历过类似苦难的创始人来说,仅凭理性自律,是很难抵抗充裕资本带来的松懈诱惑的。

    Mario:似乎只有亲历过痛苦,才能真正领会教训。

    Roelof:没错,我自己也是如此。2000年,我在PayPal时,我们的月度亏损高达1400万美元,公司仅剩七个月的现金。最初我们在扩张上花钱如流水,但当市场崩盘、融资渠道关闭后,我们被迫迅速行动。那段时间我们压缩了开支,解决了在线支付欺诈问题,调整了收入模式。从那以后,我们的收入连续三年快速增长。这段经历教会了我:资源受限时,反而能激发最大程度的创新和执行力。因此,我经常建议创业者自问,如果只剩12个月的现金流,你今天会做出什么决策?这样的假设能极大地澄清真正重要的事情,避免资源浪费。

    决策中的心理偏误与应对机制

    Mario:你对决策心理学的兴趣是从何时开始的?

    Roelof:兴趣源自多个方面。首先,我父亲是经济学教授,从小耳濡目染。大学时,我主修精算学,这个学科要求做几十年周期的预测,训练了我用极长时间尺度去思考问题。而大多数人,比如会计,习惯只看过去一年的数据。到了斯坦福商学院,我选修了组织行为学课程,系统学习了认知偏误(heuristics and biases)。从那以后,我开始大量阅读这方面的书籍。后来在Sequoia,我们不仅在团队讨论中引入了对偏见的识别,甚至要求每份投资备忘录中,都主动列出可能存在的心理偏误,比如:“我是否因为太久未投资而过于焦虑?我是否因为认识创始人而过于亲近?”这样一来,把偏误显性化,可以极大地减少它们对决策的隐性影响。

    Mario:这种主动识别偏差的方法,相当于为决策加了一层保护。

    Roelof:正是如此。如果你能在团队中公开讨论偏误,比如有人承认:“我觉得自己在这个案子上可能有点倾向性。”那么团队其他人也能更理性地参与判断,从而集体降低偏误的影响。我们始终相信,团队胜过个人,群体理性能够补救个人情绪带来的盲点。

    Mario:你认为最常见且需警惕的决策偏误有哪些?

    Roelof:有两个特别重要。第一个是锚定效应。人很容易被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影响。比如,六个月前你看过一家公司,当时估值便宜,现在它翻了三倍,于是你本能地抗拒投资。但正确的问题应该是:以今天的条件,这是不是一个好的进入时机?而不是纠结过去的价格。第二个是损失厌恶。人们往往在已有收益时过早退出,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润,而不是继续持有有潜力继续增长的资产。这种心理会让人错失真正长期复利的机会。为了对抗这种倾向,我们专门成立了Sequoia Capital Fund,允许我们长期持有优秀公司上市后的股份,而不是在IPO时立即分发给LP。

    Mario:Sequoia设立长期基金,在一定程度上是用制度修正人性的短板。

    Roelof:没错。设立机制,是我们对抗本能弱点的一种方式。依靠个体意志是不够的,必须通过结构化设计来提高集体决策的理性水平。

    投资复盘与长期心态

    Mario:在你的投资经历中,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认知偏差或错误决策?

    Roelof:有的。比如我们曾经有机会投资Twitter的早期轮次,但最终选择了放弃。原因之一就是对公司当时的增长数据感到质疑,而没有足够前瞻性地理解其网络效应潜力。事后复盘,这其实是过度依赖短期可量化指标,而忽略了长期非线性增长可能性的错误。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我们在内部教育中,非常强调要同时看重定量数据和定性趋势。

    Mario:真正改变世界的企业,早期往往数据并不亮眼。

    Roelof:正是如此。传奇公司往往在早期充满不确定性,它们的成长路径并不线性,甚至显得有些混乱。如果只用传统财务指标去套,往往会错过它们。因此,识别早期潜力,需要结合数据、趋势、创始人特质和更宏观的市场洞察。

    Mario:在当前AI投资热潮下,你如何看待初创公司的快速增长?背后存在哪些风险?

    Roelof:今天的公司成长速度确实令人惊叹。有些公司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获得了数亿美元的收入。但问题在于,这种爆发式增长是否可持续。首先,要评估市场容量。有些领域本身天花板就不高,增长到一定规模后便会迅速放缓。如果在估值已经极高的情况下进入,风险巨大。其次,是竞争格局。初期领先并不意味着可以长期保持领先。竞争者不断涌现,用户黏性和网络效应才是真正能够抵御冲击的护城河。

    Mario:也就是说,快速增长并不等于成功。

    Roelof:完全正确。增长速度快是一种信号,但必须结合市场规模、护城河、盈利模型、团队执行力等多重因素来综合评估。否则,就容易陷入盲目追逐高增长的陷阱。

    Mario:在这样的环境下,Sequoia如何保持决策的冷静与理性?

    Roelof:我们有几项内部原则。首先,始终坚持“折扣未来价值而非追溯过去价格”。即使某个项目过去便宜,现在涨了三倍,如果按照长期价值来看仍然合理,我们就不会因为心理障碍错失机会。其次,广泛比较。每次新投资决策时,不只跟当期案子比较,还要横向对比整个基金周期内所有投资,确保标准不下滑。再者,公开讨论潜在偏误。每个投资备忘录都会要求负责人列出自己可能存在的心理偏差,比如是否因为太久未出手而过于急切。通过集体讨论,可以把这些偏差显性化,从而降低它们对决策的隐性影响。

    Mario:Sequoia内部似乎非常重视自我反思。

    Roelof:没错。我们相信,只有不断检视自己,才能在长期维持优秀的决策水平。市场环境变化极快,任何时候掉以轻心,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五十年来,Sequoia之所以能够持续成功,靠的正是这种持续自我迭代的文化。

    Mario:你会给年轻投资人或创业者什么建议?

    Roelof:保持好奇心,保持谦逊。好奇心驱使你不断学习新事物,谦逊则提醒你始终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有限。不要因为短期成功而自满,也不要因为短期挫折而气馁。真正伟大的事业,都是在不断试错与修正中走出来的。

  • 对话贝莱德首席投资官:比特币终将更像黄金,市值前 50 代币中 8 成让我感到没信心

    要点总结

    嘉宾:Samara Cohen,贝莱德 ETF & 指数首席投资官

    主持人:Jason

    播出日期:2025年4月28日

    本期播客邀请了 Samara Cohen 来探讨了贝莱德在 2025 年的加密货币策略。我们深入分析了比特币 ETP 推出的成功背后原因、投资者对加密货币的需求、Samara 对代币化持乐观态度的原因,以及如何将传统资产上链等诸多话题。

    精彩观点摘要

    比特币确实是一种新的资产类别,作为一种无国界的价值储存工具,比特币的最终状态是更像黄金。

    比特币在上涨时通常更剧烈,而在下跌时则相对温和。

    在比特币ETP这个领域中,大多数买家还是对冲基金。

    我们目前非常关注代币化货币基金和代币化国债基金,因为资本市场的现金和抵押品流动性不佳,而区块链技术显然可以改善这一问题。

    加密市场上的L1和L2项目们,我认为没有必要专门向贝莱德推销。

    我不觉得以太坊的定位比其他山寨币更复杂。实际上,我认为整个加密领域在数据和标准化方面都有问题。

    像 CoinGecko 或 CoinMarketCap 上的前 50 名代币中,我对其中 40 个并没有信心。我认为做市商之间存在一些不透明的操作,这与股票市场的前 50 名公司完全不同。

    稳定币最初是把美元上链,然后我们开始把国债和货币市场基金上链。接下来,我认为会有链上信用的出现,把信用上链。

    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技术应用,比单纯将非流动资产变为流动资产要好得多。

    在当前的后危机时代,银行和政府的资金支持能力受限,因此我们需要扩展资本市场来推动经济增长。

    数字原住民的加密公司与传统金融公司之间的合作是多么重要。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是合适的投资组合,如何吸引投资者,如何创造解决方案,以及如何进行市场推广,品牌的意义越来越重要。

    介绍

    Jason:

    大家好,欢迎回到《Empire》。今天的对话让我非常兴奋。我通常不会在节目的开头读嘉宾的简历,但这次我觉得有必要,因为这是我们在《Empire》上遇到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简历之一。

    我们今天的嘉宾是 Samara Cohen,她是贝莱德的 ETF 和指数投资的首席投资官,负责管理约 7.8 万亿美元的贝莱德指数基金和 iShares ETF 的市场质量和投资完整性。在加入贝莱德之前,Samara 曾是高盛证券部门的董事总经理。

    此外,Samara 被评选为《美国银行家》最具影响力女性之一,并连续四年被《巴伦周刊》评为美国金融界最具影响力女性。她还是 SIFMA 和贝莱德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让我觉得很有趣的一点是,她在大学时还学习过戏剧。

    我想知道你在贝莱德的实际角色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的?如果可以的话,能提供一些数字吗,比如你的团队规模多大?7.8 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准确吗?我想听听你对自己角色的看法。

    Samara Cohen:

    我认为,如果你想了解我角色中最重要的数字,那就是通过 iShares ETF 和贝莱德指数投资组合进入市场的全球投资者数量,已经超过 1 亿。我们的目标是再增加 1 亿投资者,希望能推动人们的退休和财务健康。参与市场的人越多,越能享受全球经济增长的红利。ETF 和指数投资在过去 50 年中是一项颠覆性技术,使更多人能够参与市场。

    我在贝莱德的职责是监督我们如何将指数转化为可投资的投资组合。我们的一半资产在其他类型的基金形式中,是指数投资组合,另一半是 ETF。因此,许多 ETF 将指数投资组合打包成 ETF,尽管越来越多的 ETF 也用于非指数投资。

    Jason:

    你认为贝莱德在全球的角色是什么?你们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Samara Cohen:

    我对此有一种几乎是“元老”的视角。实际上,这取决于你问谁,时间有多长。我认为在贝莱德工作,但贝莱德实际上是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

    我觉得你可能会对几周前在 YouTube 上发布的关于指数投资历史的电影感兴趣,叫《Tune Out the Noise》。有趣的是,指数投资直到商业微芯片可用之前并没有真正成熟,因为同时购买数千只证券以形成投资组合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

    实际上在那时,贝莱德还没有 ETF 和指数业务。我当时是金融和戏剧双学位的毕业生,但我所有的暑期经历都是在地方剧院工作。我想看看我能用我的金融专业做些什么,我被这家公司吸引,当时它被称为贝莱德金融管理,表示他们的使命是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提供更好的风险管理技术,这正是贝莱德当时的专长。虽然我当时并不完全理解这意味着什么,但我喜欢帮助普通投资者更好地管理风险的使命。因此,我最终选择了这家公司贝莱德,我是第 134 号员工,现在我们有超过 2 万名员工,但我当时是第 134 号员工。尽管我们现在有超过 2 万名员工,但我仍然认为,帮助投资者管理风险和进入市场的基本使命,今天仍然与我们作为公司的目标一样真实。

    ETF 与 ETP 的区别

    Jason:

    你能解释一下ETF和ETP之间的区别吗?以及贝莱德的业务是如何演变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贝莱德这家公司?

    Samara Cohen:

    我们先从定义说起。ETP 是一个总类,代表交易所交易产品 (Exchange Traded Product),而 ETF 是其中的一个子类别,即交易所交易基金 (Exchange Traded Fund)。这两个术语在行业中经常被混淆。我很高兴你问这个问题,特别是因为我没有提前告诉你这个问题。但我们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产品被纳入 ETP 的范畴,区分这两者其实是很有帮助的。某些产品可能被称为 ETP,甚至是 ETC (交易所交易商品,Exchange Traded Commodity),但在美国,这些术语并不是广泛接受的。ETC 不是基金,也不是多样化的指数基金或被动管理的投资组合。因此,虽然这两个术语在行业中常常互换使用,但 ETF 更为普遍,而 ETP 是一个更大的类别。

    贝莱德成立于 1988 年。实际上,贝莱德在 2009 年收购了巴克莱全球投资 (Barclays Global Investors),从那时起,iShares 成为贝莱德的一部分,贝莱德开始专注于 ETF 和指数业务。当时,这在行业内其实是有争议的,因为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主动管理和指数投资可以共存。

    Jason:

    作为贝莱德全球执行委员会的一员,你们是如何看待公司的业务的?你能告诉我贝莱德的不同业务线,以及你们如何看待整个公司的发展吗?我特别想知道的是,随着你们可能开始涉足加密货币和比特币,这些在贝莱德的整体利润和损失中处于什么位置。

    Samara Cohen:

    我已经在贝莱德的全球执行委员会工作了三年,十年前我重新回到贝莱德,在此之前我在高盛工作了 16 年。可以说,作为资产管理公司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贝莱德工作,与我在高盛的交易业务经历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非常注重使命,我们的使命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投资,帮助更多人实现财务健康。我们每五年会审视公司的长期目标,撰写相关内容,并与员工进行大量内部沟通,以确保每个人都真正理解我们的方向。因此,正如你看到的,我们最近几年做了一些调整,我们认为未来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取得进展,以帮助更多人实现财务健康。

    我们知道,我们必须在私募市场上进一步扩大规模,这解释了我们过去一年宣布的几项重要交易,包括与 GIP 的合作以及尚未完成的与 HPS 的交易。我们在数字资产、代币化以及更广泛地考虑退休和退休投资组合方面的工作,都是为了适应当前新的宏观经济环境。

    市场的新制度

    Jason:

    你怎么看待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

    Samara Cohen:

    过去一年我们对市场有了很多新的认识,这确实是一个独特的市场。作为一名有 30 年市场经验的专业人士,我可以回忆起职业生涯中多次出现过这样的独特市场环境。在过去五年里,我经历的这种时刻比之前的 15 年还要多。

    我认为过去几年,尤其是自新冠疫情以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我一直在思考,这种变化对市场的弹性、适应性以及在信息快速变化时如何重新定位意味着什么。实际上,我们看到 ETF 的发展,部分是因为这种需求的增长,因为 ETF 是进入市场的一种简单便捷的方式。例如,我们现在的对话是在关税首次宣布几周后进行的,我们看到股票 ETF 和固定收益 ETF 的交易量创下了记录。举个例子,美国股票市场中 ETF 交易的比例通常与 VIX (波动率指数) 呈正相关。在 4 月 2 日之前,这个比例大约在 27% 或 28% 左右,而在过去两周的某些日子里,这个比例飙升到了 40%。因为如果你想快速调整风险,ETF 提供了一种透明且简单的方法。因此,我认为 ETF 的发展与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提供更多的进入和灵活性密切相关。

    主动投资与被动投资

    Jason:

    假设我们进入了一个可以广泛描述为高波动性的市场时代。现在 ETF 似乎占据了基金复合体的 50% 以上,并且在股市中占比在 13% 到 20% 之间。我认为传统观点可能会认为在高波动的时代,你可能需要更多的主动策略和主动管理者,而在较少波动的经济环境中,你可能会更倾向于被动或指数投资。你如何看待 ETF 在高波动性市场中的作用?

    Samara Cohen:

    我是指数投资组合经理,而我丈夫是追求阿尔法的主动管理者。但实际上,管理 ETF 或指数投资组合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且,可能更重要的是,投资者决定使用 ETF 或将其作为投资过程中的指数策略配置,这一点也绝对不是被动的,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

    回到贝莱德自2009年收购 BGI 以来的发展轨迹,主动投资和指数投资实际上是一个光谱,投资者可以利用这个光谱来构建投资组合,并决定何时需要核心的贝塔构建块,何时需要单一证券的高信念。在后新冠时期,我们观察到的一些最大机构采用ETF的情况是像贝莱德这样的机构资产管理者在其投资组合策略中使用ETF进行配置,特别是在固定收益 ETF 方面。

    至于你提到的统计数据,我认为你关于目前在 ETF 或 ETP 包装中的股市比例是大致正确的,但在债券市场中的比例要低得多。债券市场中大约1%到2%的固定收益市场处于 ETP 包装中。当然,对于我们这些密切关注市场的人来说,比特币的比例大约在5%左右,介于股票和债券之间。

    贝莱德比特币 ETP 的推出

    Jason:

    我们来谈谈比特币吧。在 2024 年之前,我们就讨论过是否应该推出比特币产品。这一决定是由监管因素、投资者需求还是市场结构推动的?你们认为市场结构是否足够成熟,交易所透明度是否高,究竟是什么促成了这个决定?

    Samara Cohen:

    这三方面都有影响,但最初主要是基于投资论点和客户需求。通常情况下,投资论点、客户需求、市场结构准备以及监管背景的顺序都是这样。希望监管也遵循这样的轨迹,即市场结构到位后才能有相应的监管,这些因素是相互影响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第一个比特币产品实际上不是 ETP,而是我们在 2022 年推出的一个私募信托。尽管我们在 2020 年成立了数字资产团队,并在区块链技术的投资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直到 2022 年推出那个机构产品,我们才真正开始接触比特币。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关键的时刻,让我们对工作流程、风险管理和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支持 ETP 打下了技术基础。正如你提到的,我们在 2024 年推出并提交了 ETP,但在 2022 年,我们已经收到了很多客户反馈,他们希望能够接触比特币,并对现有替代方案感到不满意,围绕这一点构建了他们的投资论点。与五年前相比,这种需求的变化非常显著。

    关于 ETP,尽管你可以拥有最好的技术和交易能力,但需要市场生态系统才能使 ETP 运作。在比特币 ETP 的情况下,这不仅是评估加密市场结构的一个有趣练习,还涉及关键互操作性的评估,因为比特币 ETP 实际上是连接加密市场与 ETP 市场的桥梁。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个过程确实很漫长。最初当我们讨论比特币 ETP 时,我很惊讶加密圈的人认为这非常重要。ETP 和加密货币都被视为颠覆性技术,它们帮助人们更轻松地进入市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我购买比特币时,了解生态系统的过程不到两分钟,所以我必须理清这个价值主张。尽管 ETP 的包装似乎会削弱比特币市场结构的承诺,但我了解到,加密市场结构的现实是,传统金融中有很多增值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看到对 ETP 需求的原因。

    Jason:

    像贝莱德这样的公司是如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的?我看到通常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比如 CEO 说:“我们要做这个。”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销售人员听到客户反馈,然后逐层上报。还有一种可能是执行团队中的某个人非常支持,认为我们必须在加密领域有所作为。

    Samara Cohen:

    在理想情况下,这三种情况都会发生。我们的加密货币之旅在公众视野中展开。根据公司的特点,我们是市场的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可能不断演变。我们在 2020 年和 2021 年听到的客户反馈与几年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客户开始认为加密货币在多元化投资组合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总是记得比特币的诞生,因为我女儿是在 2008 年 10 月 10 日出生的,那时比特币白皮书刚发布不久。

    虽然这个资产类别相对年轻,但在评估其在资产配置策略中的角色时,我们需要自上而下的市场兴趣,并随着客户反馈的增加,自下而上的兴趣也在增长。此外,内部需要有教育和参与的支持者,他们需要有耐心。我认为我们的数字资产负责人 Robbie 是这个领域的典范,他做得非常出色。

    IBIT 推出的成功原因

    Jason:

    为什么 IBIT 的推出如此成功?这是 ETP 历史上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Samara Cohen:

    我学到了一些关于 ETP 包装的实用性,以及它在加密和传统金融之间架桥的作用。在 2024 年,我们发现加密社区对 ETP 包装的需求非常大。总体而言,现在大约一半的 IBIT 持有者是自我导向的投资者,另一半则是散户和顾问型投资者。

    (深潮 TechFlow 注:IBIT 指 The iShares Bitcoin Trust ETF,提供了类似于直接持有比特币的投资方式。 )

    Jason:

    所以 50% 是自我导向的投资者,比如说我有一个 TD Ameritrade 或 Charles Schwab 账户,我只需在账户上点击购买。

    Samara Cohen:

    对,50%。然后另外 50% 大致分为顾问型和机构投资者。在自我导向的投资者中,数据显示有四分之三的人从未持有过 iShares。这表明他们之前没有买过 iShares 的 ETP。虽然我们有很多产品,但由于 iShares 是这一领域的领导者,可以说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开设了经纪账户并购买了他们的第一个 ETP,因为他们希望将比特币放在 ETP 中,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机构级别的托管和交易透明度。而且,他们可能不希望在加密生态系统中频繁进出,因为这样会很麻烦。

    Jason:

    是的,可能有一种“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的心态。很多我早期进入行业的朋友,总是建议我自己保管比特币。后来 Coinbase 变得越来越大,开始为一些机构提供托管服务,大家开始觉得,如果 Coinbase 倒闭,那我们可能面临更大的问题,所以就转向 Coinbase。现在,像 IBIT 这样的产品可能是下一个迭代,因为如果贝莱德倒闭,那它几乎是太大而不能倒的。我在试图理解那些愿意这样做的人的心理。

    把比特币转移到 IBIT 中会更简单。投资者,尤其是那些整体管理风险的投资者,希望在一个平台上完成所有操作,而不是在两个生态系统之间切换,这样处理起来会很复杂。如果你是 iShares 的持有者,值得注意的是,贝莱德并不是你的对手方。你是基金的股东,基金有自己的治理结构。我们的托管由 Coinbase 提供,我们会披露生态系统的所有部分,但我们确实会精心挑选合作伙伴,为 IBIT 的投资者提供比特币。

    投资者对比特币的需求

    Jason:

    贝莱德建议对有兴趣投资比特币的投资者进行 1% 到 2% 的资产配置。这种配置建议是基于什么考虑呢?因为这肯定会引起很大的关注。贝莱德建议将 1% 或 2% 分配给比特币。这一决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Samara Cohen:

    首先,我们建议那些想要投资比特币的投资者,将 1% 到 2% 的资产配置给比特币是合理的,这需要放在整个投资组合的背景下进行考虑。

    回顾一下 2020 年的历程,我们试图做两件事。第一,我们在向现有的 iShares 投资者科普比特币的相关信息。第二,我们意识到我们也在教育现有的比特币投资者关于 ETP 及其包装的知识。因此,我们希望同时做到这两点。我们最初主要是普及比特币的知识。

    我们讨论了比特币是什么,ETP 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如何获取比特币。然后我们更广泛地探讨了比特币作为一种独特的多元化资产的潜力,尤其是在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中。我们回顾了一些过去的市场压力事件,例如新冠疫情、地区银行危机等,观察比特币与其他风险资产的表现。我们探讨了比特币的多元化潜力,这个故事会随着我们获得更多数据而继续展开,包括我们目前所处的地缘政治市场波动的最新事件。

    在研究了比特币作为潜在多元化资产的作用后,我们想要探讨投资组合配置的问题,但在比特币方面这确实很困难,黄金也是如此。最终,当资产的价值取决于其采用程度时,这种分析就变得复杂。

    我们认为,外部投资者能够理解的一个关键点,也是我们公司内部认同的,那就是考虑整体投资组合风险的容忍度。我们的观点是,考虑到广泛的美国股票投资组合中对“MAG 7”公司的集中投资,投资者已经承担了一些集中风险,并且正在与之共存。因此,我们可以设定这样的配置:如果我愿意在比特币中承担与在 MAG 7 股票中相同的额外风险贡献,这样的思路是我可以理解的,这也就促成了我们提出的 1% 到 2% 的配置。如果超过 2%,对整体投资组合波动性的额外贡献会呈指数级上升。因此,这就是我们认为有帮助的构建思路。

    比特币在市场抛售期间的交易情况

    Jason:

    比特币的交易一直很吸引人。我们现在录制节目是在四月中旬,最近几周市场波动很大,显然市场对如何交易比特币仍然不太明确。

    我记得有一天,纳斯达克大跌,黄金大涨,而比特币保持稳定。我们在一两周前讨论过这个问题。我觉得 Santi 的看法是,投资者不确定比特币应该像纳斯达克还是像黄金那样交易。我看到 Bitwise 的 CIO Matt Hogan 在推特上说,比特币的交易方式与这两者都不同,比特币就是比特币,它是一种新的资产类别。我很好奇你怎么看。

    Samara Cohen:

    比特币确实是一种新的资产类别,作为一种无国界的价值储存工具,比特币的最终状态是更像黄金。但在采用过程中,这一点很难把握。我听到你或者 Roundup 上的某个人提到,比特币有 50% 像纳斯达克,50% 像黄金。我觉得这正是我们看到的情况。

    这是一个关键时刻,比特币的价格表现如何在这种由于跨境紧张和供应链复杂性引发的市场波动中显现。理论上,这应该是比特币的“舞台”。然而,实际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并没有展示出我们在其他市场压力下看到的那种独特多元化。反而,在这次事件中,比特币与股票的相关性实际上增加了。

    还有一些额外的观察。我们之前谈过这些,我也很想听听你的想法。首先,如果我们观察比特币和 IBIT 的情况,会发现两者之间有些分歧。IBIT 实际上没有像比特币那样经历大规模资金流出,这可能表明,过去几周的市场价格走势主要由零售投资者和投机性交易推动,而许多机构头寸在三月下半月已经被平掉了。当然,IBIT 无法像 BTC 那样进行杠杆操作,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不同投资者基础的作用,而在 IBIT 中更能看到长期投资者的存在。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币的波动性也很有趣。比特币在下跌时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波动性,它的波动性仍然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偏态。

    波动性正在演变。比特币在上涨时通常更剧烈,而在下跌时则相对温和。这通常是件好事。顺便说一句,这也是 IBIT 期权对生态系统如此重要的原因,因为这种波动性的特征对期权市场做市商来说通常非常有利。

    谁在购买比特币 ETP?

    Jason:

    我们刚才讨论了不同类型的买家,其中 50% 的买家是自我导向型的,另外 50% 是通过顾问购买的。在机构投资者中,又有一类买家。但其实有一批新的买家,他们属于非情绪化的买家。这些买家包括市场做市商,或者是一些对冲基金,虽然他们可能不是做市商,他们只是希望通过大规模交易获得小幅利润。你怎么看待这些新进入市场的群体?

    Samara Cohen:

    我还没有听到他具体谈论这个话题。不过,我确实认为在机构投资者中,最后一部分既不是自我导向的,也不是顾问指导的,而是机构投资者。虽然我们可以从一些文件中看到,主权财富基金、养老基金和捐赠基金在购买比特币,但在这个领域中,大多数买家还是对冲基金。很多情况下,购买行为都是这样的。

    我认为,David 所说的非情绪化买家可以被视为只购买特定金融工具的投资者或交易者(widget buyer),他们在不同的资产类别中寻找相对价值。他们购买比特币的一个重要方式是通过期货基差交易,我认为这是每个市场中一个重要的维度。

    以太坊 ETP 的推出是否成功?

    Jason:

    以太坊的成功显然没有那么显著。为什么会这样?

    Samara Cohen:

    我已经习惯了加密社区对 ETH 的失望,但我认为用 IBIT 来做基准不太合适。

    显然,对于投资者来说,比特币的投资框架非常明确,比如它作为价值储存的作用。而理解以太坊或其他代币的估值框架就复杂得多。我注意到在投资者社区中,虽然大家可能对以太坊区块链的实用性很看好,但却不清楚如何将其转化为代币的实际价值积累。这是一个方面。另外,投资者普遍对大型科技股的风险敞口感到担忧,并且觉得与以太坊的投资配置有一定的关联。

    Jason:

    你认为以太坊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果说比特币是数字黄金,那么以太坊的定位是什么?这个定位是不是太复杂了?

    Samara Cohen:

    我不觉得以太坊的定位比其他山寨币更复杂。实际上,我认为整个加密领域在数据和标准化方面都有问题。如何评估这些不同的代币和应用,理解价值积累的来源和去向,以及获取分析信息的渠道,这些都是非常复杂的。我不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营销问题。

    投资者对加密货币的需求

    Jason:

    你怎么看待其他的加密产品?我知道你们不能透露即将推出的产品,但你认为市场还需要什么新的加密产品?

    Samara Cohen:

    回顾比特币 ETP 的发展历程,首先要明确它的投资逻辑。目前,很多山寨币的投资逻辑并不清晰。加密领域的一个挑战是,哪些应用会成为赢家?哪些问题会被解决,又该如何解决?我们目前非常关注代币化货币基金和代币化国债基金,因为资本市场的现金和抵押品流动性不佳,而区块链技术显然可以改善这一问题。随着这些技术的逐步成熟,我们会看到哪些协议、应用或公司成功解决了实际问题,从而推导出它们的投资逻辑。但我认为,我们仍处于技术应用的早期阶段,还无法确定谁是最终的赢家或输家,而投资需要对此有清晰的看法。

    这让我想起你提到的关于指数的问题。如果你对技术应用持乐观态度,但不确定如何选择赢家和输家,这就是指数投资的意义所在。它可以让投资者接触整个市场或市场的某个领域,这个领域由我们称为指数方法论的算法定义。所以我想问你的是,如何在加密领域应用这种市场组织技术?因为这需要依赖数据和标准。

    Jason:

    我认为数据和标准是关键。目前行业关注的是错误的指标。在我们的 Block Works 中,我们认为行业关注的是错误的指标。因此,问题的核心在于数据和标准。如果我看股票市场的前 100、50 或 500 家公司,虽然不一定了解它们的具体业务,但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公司,有收入、现金流、损益表和治理结构。

    Samara Cohen:

    你刚才提到的这些方面,可以用来构建指数方法论。如果你考虑治理、团队、现金流等因素,那么我不确定有多少代币能符合这些要求。

    Jason:

    我认为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果你深入了解 Block Works 的领导会议,这正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因为行业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像 CoinGecko 或 CoinMarketCap 上的前 50 名代币中,我对其中 40 个并没有信心。我认为做市商之间存在一些不透明的操作。这与股票市场的前 50 名公司完全不同,虽然我可能不知道他们具体在做什么,但我可以看到他们的损益表、治理结构,并且知道他们的管理团队,而这些在加密领域并不存在。

    Samara Cohen:

    没错,这对于指数投资是基础,因为指数投资实际上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如何构建算法并创建指数方法论,以描述市场或市场的不同领域。第二步,也是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将该算法转化为现实世界中可投资的投资组合,并尽量减少与投资和再平衡相关的实际摩擦。

    Jason:

    是的,那是我愿意投资的指数。比如,可能是前 50 名协议,能够产生实际收入的那种。但我们可以稍后再讨论这个。

    贝莱德看好代币化的原因

    Jason:

    们花了大约150亿到300亿美元收购不同的公司。加密货币显然是你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资产类别和行业,私募市场也是。你能告诉我你们是如何看待私募市场的增长,以及为什么这如此有趣吗?数据和标准在这里又如何融入其中呢?

    Samara Cohen:

    在大规模操作中,数据和标准至关重要。目前,我们的使命是扩展资本市场,使其能够支持更多希望储蓄和投资的人,以及更多公司,而不仅仅是那些希望为各种有趣和激动人心的投资项目(无论是与人工智能相关还是基础设施相关)筹集资金的上市公司。我们正处于一个资本市场扩展将带来更多经济增长的时刻。

    如何扩展资本市场?这几乎始于数据和标准。我认为指数化是基础,它将成为加密货币和私募市场的基础,甚至在指数投资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表现是什么样的。你的基准是什么?你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超越或落后于市场?你需要定义市场。

    基于这个使命,我们需要更大的市场来支持更多的投资者。我们正在寻找下一个一亿投资者。我们有我们的数字资产战略,也确实加大了对私募市场的投资,包括收购全球基础设施合伙人(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和 HPS (私募信贷管理公司),虽然 HPS 的交易尚未完成。

    最后,还有已经完成的收购,Preqin 非常重要,因为 Preqin 是一家数据和分析公司。我认为我们对数据和标准的透明度和信念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收购轨迹将带来透明度、规模,最终为更广泛的市场提供更多的机会。

    Jason:

    我看到一条 CNBC 的头条,提到世界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如何利用近 280 亿美元的收购来重塑自己。我不确定这个数字是否完全准确。我们称 280 亿美元的收购是为了推动私募资产的发展。那么你们会在加密领域做同样的事情吗?

    Samara Cohen:

    我不太确定。我认为我们在数字资产的旅程中仍然处于早期阶段。正如我所说,我们对代币化改善资本市场的潜力持乐观态度,并使其运作得更好。因此,我们非常关注市场中的更多代币化,以及我们如何建立与投资者的桥梁。无论是通过 ETP 将更多的加密货币引入传统金融,还是我们谈到的代币化货币基金,一些最大的代币化货币基金的消费者和投资者是希望获得更复杂的财务管理能力的加密本土机构。因此,我们将继续投资于构建这些桥梁的能力。

    关于加密货币的问题,或者说加密货币是一个广泛定义的术语。如果我说数字化资本市场,人们需要投资于资本市场。我对这一点很感兴趣。你认为在哪个转折点上,更多人的投资会转向链上而不是链下?

    Jason:

    在 Block Works,我们基本上将其视为我们正在创建一个新的金融市场。你有所有这些传统的旧数据库中的资产,而我们只是将资产转移到一个新的、可能更高效的数据库中。

    Samara Cohen:

    我喜欢这个比喻。我认为必须关注这一过渡过程。因为如果你和我坐在一起,从白板上构思全球资本市场的愿景,它肯定会比现在的市场更加代币化。但我们有庞大的功能性传统市场。如何从 A 点到 B 点是我们需要花时间思考的事情,我也花了很多时间考虑这些市场如何尽可能地互操作。

    如何实现资产上链

    Jason:

    我觉得最近几个月最有趣的进展之一就是你们与 IBIT 的合作,把比特币这种加密资产从加密轨道转移到传统金融轨道。我们还没谈到 BUIDL,这涉及从传统轨道转向加密轨道的过程。Ethena 似乎是 BUIDL 的主要持有者之一。

    我认为今年会有一个大趋势,虽然现在还没有完全公开,但已经在幕后开始了。稳定币最初是把美元上链,然后我们开始把国债和货币市场基金上链。接下来,我认为会有链上信用的出现,把信用上链。

    在深入讨论代币化之前,我想问你一个关于新产品的问题。从机构的角度来看,你认为现在有多少加密资产是可以投资的?比如比特币和以太坊?

    Samara Cohen:

    我对其他币种在机构生态系统中的情况了解不多。但根据我们与机构投资者的对话,他们目前主要关注比特币,尤其是在当前环境下。以太坊还是相对次要的。

    我们谈论的是那些通常在 60/40 债券投资组合中的机构投资者,他们在寻找新的收益和多样化来源。他们希望同时获得这两者,这也是他们投资私募市场和比特币的原因,尤其是在当前情况下,还有其他一系列更系统的阿尔法生成策略。

    Jason:

    从估值的角度来看,你认为我们会采用现有的公司估值方法吗?在今天的市场中,我们都在看相同的指标,比如每股收益和市盈率,或者损益表。我们会将这些指标应用于加密资产吗?还是你认为我们会为加密资产创造新的重要指标?

    Samara Cohen:

    我认为这取决于你关注的是什么。我觉得可以轻松地将损益表应用于区块链,但以太坊可能不适用。它可能更像是一种商品,而不是公司。像 Uniswap 这样的应用程序,可能更容易应用损益表,因为它有收入和支出等。

    我认为这很合理。你我之间有过很多关于数字资产政策和监管路径的讨论。我认为现在一个复杂但令人兴奋的事情是,许多现有的监管并没有考虑到区块链技术的潜力。它并没有真正考虑到 24/7 交易或原子结算、实时可转让性等所有这些特性。因此,我确实认为将会有一套新的标准和指标,成为加密资产真正持久采用的一部分。

    Jason:

    你如何看待代币化?

    在 2018 年和 2019 年期间,有很多关于“我们将代币化整个世界”的讨论,许多公司开始行动。最初的提议是,我们将通过代币化使非流动资产变得更具流动性。我们将所有房地产放在区块链上,但最终并没有发生什么,因为非流动资产并没有因此变得流动。现在的新阶段是,我们实际上是将相对流动的资产转移到链上,并且对此有很大的需求。

    Samara Cohen:

    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好。首先,它可以使证券交易、衍生品交易和抵押品管理的基础设施变得更加高效、可靠和透明。因此,我认为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技术应用,比单纯将非流动资产变为流动资产要好得多。

    我喜欢这一点,正如你所说,大家都认为我们可以为更多的资产创建市场。这个情况在 ETF 上也常常发生。我无法告诉你有多少次我被某个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交易所接触,他们需要做大量工作来使当地市场更具投资价值,创造透明度和数据,但他们似乎有一种神话,认为只要上市 ETF 就能解决他们的市场现代化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市场需要某些标准来建立投资者信心,以便买卖双方能够聚集在一起。我认为代币化资产也是如此。毫无疑问,如果我们观察资本市场生态系统的各个部分,代币化将改善这些部分,并为最终投资者释放价值。

    贝莱德的加密货币十年愿景

    Jason:

    你怎么看贝莱德在数字资产领域的十年规划?

    Samara Cohen:

    我们最近对这个愿景进行了详细阐述,我们发表了一篇名为《资本市场的力量》的论文,每年还会发布董事长信,公开我们的观点。我们相信资本市场,顺便说一下在我们的论文和思考中,我们采用了最广泛的定义,即资本市场是资本的消费者和供应者之间的交汇点。

    对于资本的供应者来说,他们是那些暂时不需要使用资金的储蓄者,希望通过投资获得回报,比如公司股份或债券利息。而资本的消费者则是那些希望立即使用资金进行投资以促进增长的公司和政府。

    在当前的后危机时代,银行和政府的资金支持能力受限,因此我们需要扩展资本市场来推动经济增长。代币化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流动性和抵押品生态系统上,这些都是市场运转的关键。

    Jason:

    你认为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代币化股票的出现?

    Samara Cohen:

    我不确定。你觉得呢?我认为一些大型加密公司的 IPO 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时刻。

    Jason:

    那会很有意思。我预测加密平台如 Coinbase 和传统经纪公司如 TD Ameritrade、Schwab,以及金融科技经纪公司如 Robinhood 和 public.com 将开始交融。如果传统经纪公司不创新,可能会被淘汰,而 Coinbase 等平台可能会开始提供股票交易,Robinhood 也会推出强大的加密产品。这将是首次交汇。

    Samara Cohen:

    我们需要看到链上投资者对更广泛投资机会的需求。这将推动股票、债券等资产的代币化。

    Jason:

    过去几年,金融行业的人常说要构建许可区块链,比如摩根大通的 Quorum。现在,许多人,包括贝莱德,都在公共区块链上进行开发。你们如何看待公共区块链与私有区块链之间的区别?

    Samara Cohen:

    我认为未来的发展可能主要集中在许可区块链上,因为这有助于满足监管要求,并且可以更好地控制信息。我觉得我们的想法受到金融危机后交易场所激增的影响。虽然增加多边交易平台是个好主意,但过多的平台导致了系统的复杂性和碎片化,这并不理想。

    因此,利用公共区块链的透明性来避免这些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这不仅对我个人如此,对我们的战略思考也是如此。如何在公共区块链上有效构建机构级金融应用仍然面临许多挑战,但我对此持乐观态度。

    Jason:

    对于那些正在构建 L1 和 L2 并尝试向贝莱德推销的团队,你有什么建议?

    Samara Cohen:

    我认为没有必要专门向贝莱德推销。我们在保持联系和自我学习方面做得很好。因此,与其考虑如何推销,不如关注市场上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对我来说,24/7 交易及其未来是一个重要议题。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我一直在关注。

    24/7 交易会成为现实。在公共市场上,我们已经看到它的趋势,尤其是在股票市场。部分原因是加密市场的“FOMO”,许多投资者已经习惯于随时随地访问加密市场。此外,还有其他原因。关于 24/7 市场的优点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重启已停止交易的市场非常困难。当市场具有持续的流动性时,它的韧性是有意义的。然而某些时段风险较高。因此,如何创建 24/7 市场,同时确保透明度、韧性和保护措施以保护投资者,是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这是区块链技术需要解决的现实挑战。

    投机是否推动了采用?

    Jason:

    你对去年 Meme 的流行有什么看法?这会不会影响 Solana 在机构投资者中的品牌形象?

    Samara Cohen:

    我没有特别的看法。不过,我觉得市场中的游戏化现象很有趣。任何能吸引投资者参与市场的东西,从长远来看都有可能是有益的。但关键在于要有合适的保护措施和教育,以及我们如何看待可投资的长期组合。

    对我来说,这很吸引我。最初我认为重点是把更多储蓄者转变为投资者。但后来我意识到,可能有一个中间阶段,人们先成为交易者,让他们对市场感到舒适并愿意参与。

    Jason:

    GameStop 事件就是一个例子,对吧?很多人因此留在了市场中。

    Samara Cohen:

    确实是个有趣的案例。Meme 可能在吸引长期投资者进入加密领域方面有一定作用。但我认为,透明度和教育,以及整个加密行业的责任感非常重要,这样才能让这一过程持续发展,而不是止步于此。

    Jason:

    我之前没想到这一点。这些投机性的东西几乎成了一种引导工具,让人们最终成为投资者。

    Samara Cohen:

    我的孩子们就是一个例子。我儿子觉得 ETF 没什么意思,不值得投资。作为家长,我最初想,“好吧,等他长大点再说。”但现在我希望他能体验市场,不过是在有保护措施的框架内进行。

    最后的思考

    Jason:

    未来可能即将发生一场巨大的财富转移。预计大约有 50 到 70 万亿美元的财富将从老一代转移到年轻一代。如果你看一些调查,你会发现大约 90% 的 15 到 20 岁的年轻人对传统金融系统感到失望。你怎么看待这一巨大的财富转移,尤其是年轻人对金融系统的不满?

    Samara Cohen:

    还有一个统计数据表明,这 90% 中大约有三分之二可能是女性,这也意味着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的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我们知道这一代人在投资方面是数字原住民,通常通过同龄人和社交媒体获取投资建议。那么,我们该如何为此做好准备,帮助他们取得成功呢?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在这个关键时刻,数字原住民的加密公司与传统金融公司之间的合作是多么重要。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是合适的投资组合,如何吸引投资者,如何创造解决方案,以及如何进行市场推广,品牌的意义越来越重要。

  • 总统“官媒”发币、市场表现“脱敏”,特朗普的加密帝国没有新意

    作者:BUBBLE,BlockBeats

    特朗普媒体科技集团公司「DJT」今日在加密圈引起了热议,原因是在 2025 年 4 月 30 日年度股东大会前一日,特朗普媒体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Devin Nunes 向股东发布了一封信,信中提到旗下的社交媒体平台 Truth Social、流媒体平台 Truth+ 和金融科技品牌 Truth.Fi 下一阶段的目标与加密的强相关。

    而几乎是在同一天的迪拜 Token2049,特朗普次子 Eric Trump 透露特朗普集团 Trump Organisation 宣布将与奢侈房地产开发商 Dar Global 合作在迪拜投资 10 亿美元打造特朗普品牌酒店以及住宅,双方此前已经多次合作包括特朗普品牌的高尔夫别墅阿曼马斯喀特、沙特吉达特朗普塔、以及迪拜特朗普塔,但本次合作是第一次接受加密货币支付。

    从 NFT 到 Memecoin,从 DeFi 到 RWA,从社交到稳定币,从矿企到链游特朗普家族似乎要参与 Crypto 的所有领域。

    特朗普的 TruthFi 加密计划

    特朗普最近很忙。

    他的身份在美国总统、加密货币创业者和媒体公司老板的身份中来回切换。前脚还在为出席 TRUMP 晚宴的前 4 大持有者「特朗普币」的前四大持有者准备限量的 Trump Tourbillon 手表,随后便站上了密歇根州沃伦市马科姆社区学院的讲台,发表其就职总统 100 日的演讲。

    而与「100 日演讲」同一日发布的特朗普媒体科技集团股东信中,特朗普再次与加密货币扯上关系。信中提到特朗普媒体科技集团正在计划将旗下电视流媒体平台 Truth+平台的「代币化」。除此之外,Truth 将计划加入「数字钱包」并引入一种实用代币,最初可用于支付 Truth+订阅费用,之后则将应用于 Truth 生态系统中的其他产品和服务。

    而后推出了另一款新产品 Truth.Fi,是一款涵盖金融服务和金融科技。早在 2024 年 11 月,特朗普媒体科技集团就为 Truth.Fi 提交了商标申请,申请报告中提到了其业务范围的内容为「用作数字钱包的可下载计算机软件」。

    Truth.Fi 计划在今年推出的首批两款产品,其一是与 Index Technologies Group 和 Yorkville America Equities 合作开发的定制化单独管理账户「SMAs」,以及与 Crypto.com 和 Yorkville America Digital 合作的定制化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其中的 ETFs 业务将同时涵盖加密货币和传统股票领域。

    信中更是提到,特朗普媒体集团的整体战略包括将公司高达 2.5 亿美元的现金储备投资于比特币及类似加密货币中,这些资产将由 Charles Schwab 托管,而特朗普这位亿万富翁总统拥有特朗普媒体超过 50% 的股份。

    $DJT「脱敏」了

    在公开信的最后,Devin Nunes 市场「裸卖空」的行为表示谴责,他提到自 DJT 的股票在纳斯达克首次亮相以来,一直观察到异常交易活动。而 DJT 已经连续两个多月出现在纳斯达克 Reg SHO 阈值列表上,这意味着该代币有很大可能存在「裸卖空」或其他操纵的迹象,但撇开「裸卖空」,DJT 似乎存在着更大的问题。

    注:裸卖空是一种股票交易行为,指卖方在卖出股票时并未实际持有或借入股票,而是直接卖出空头头寸,承诺未来交付股票。与普通卖空借入股票后再卖出不同,裸卖空在交易时没有确保股票可交付。

    而这个在特朗普在 2021 年 1 月被各大主要社交媒体剥夺发声后,联合加州议员 Devin Nunes 以及 60 万名支持者共同投资者创立的「草根公司」。自 2024 年 3 月 26 日上市以来就被称作「Meme」股,股价几乎是靠特朗普的影响力而改变。2024 年全年财报,披露其全年净亏损 4.01 亿美元,因其不够完善的产品以及强大的竞争对手,连月的亏损与缓慢的用户增长,让其股价一度跌至 1/4。

    而随着特朗普的再次当选燃起市场的热枕,可惜市场情绪面并未改变基本盘,因此特朗普媒体科技集团将期望放在了将集团代币化上,期望这个概念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涌入。

    但在这封致股东的信释出后,市场似乎并未引起过大的波澜,无论是对 Truth+的加密货币化还是 TruthFi 打通加密与传统金融的宏图,似乎特朗普媒体科技集团还未找到那颗「王冠上的明珠」。

    无脑「套剧本」,特朗普的加密帝国没有新意

    特朗普与加密货币世界的联系正迅速加深,相关动向接连不断,几乎没有任何放缓迹象,这位「加密总统」正在这条路上飞速疾驰。而似乎这位加密总统乘坐的车似乎还是几十年前征服「房地产」行业的那辆。

    NFTs&GAMEFI

    在 2024 年,特朗普推出了首批约 5 万个 NFT,定价每张 99 美元,在不到一天内售罄。跟一年后的特朗普币类似,通过购买「特朗普」的 NFT 就能参加他举办的晚宴活动。当时许多人购买了超过 1 万美元的特朗普交易卡 NFT,而他似乎在此之中发现了商机,特朗普此后又连发多套 NFT。而这套体系再次用在了几个月后他的 MemeCoin 上。

    据《财富》报道,多位消息人士透露,特朗普正在与其商业密友,也就是帮助特朗普发行 NFT 项目的比尔·赞克「Bill Zanker」合作开发一款基于加密的房地产主题游戏,预计于今年 4 月底上线,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官方信息流出。

    DeFi&稳定币

    World Liberty Financial 成立于 2024 年 8 月,而当时特朗普家族的成员成为其支持者和大使,特朗普更是成为其「首席加密货币倡导者」,也让人不得不将二者绑定在一起。2024 年 10 月,WLFI 推出了不可转让的治理代币$WLFI,特朗普家族持有 22.5 亿枚 WLFI 代币,并有权获得 75% 的净协议收入,项目目标筹资 3 亿美元。

    初期销售仅仅达 1200 万美元,直到特朗普当选总统,市场一阵 FOMO 之后大量买入迅速全数售出,而波场创始人孙宇晨则更甚,投资 3000 万美元成为其最大外部投资者。随后 WLFI 便宣布将对多个代币进行投资,时至今日,其地址上的资金已经从 4 亿美元缩水至 1 亿美元。

    在 2025 年 3 月,WLFI 宣布与 Binance 合作推出的一款美元挂钩稳定币 USD1,初期将在 Binance Smart Chain 和以太坊区块链上发行,由 World Liberty Financial 集中管理,拥有「冻结账户」、「黑名单交易」和「调整政策的权限」。而拥有如此大的权限让加密货币社区认定的稳定币「去中心化」概念大相径庭,但 Eric Trump 近日公开的言论却能察觉到其目的「区块链上能做的一切都比当前金融机构的运作方式更高效,SWIFT 简直是个灾难」。在经历多年传统金融体系的限制之后,他想要寻找自己的游戏规则,而此时他将目光放在了支付体系上。

    Memes

    2025 年 1 月 17 日 特朗普正式推出以其名字命名的 Memecoin——TRUMP,初始发行 10 亿枚代币,其中 2 亿枚公开销售,8 亿枚由特朗普旗下公司「CIC Digital LLC 和 Fight Fight Fight LLC」持有。该代币迅速在世界范围引发热议,市值飞速飙升至 70 亿美元,即使市值如此之高市场热度还有增无减,许多人依旧认为这对 Crypto 来说是一个大利好于是持续买入。直到 TRUMP 发行后的第三天,第一夫人 MELANIA 也发行了自己的同名代币——MELANIA,市场才意识到问题所在,此后两个代币的便一路下跌。

    直至前段时间的代币解锁日,大量庄家的代币需要解锁。特朗普团队便拿出几个月前 NFT 的套路,宣布前 220 位持有者将有机会与特朗普共进私人晚宴,配合拉盘引发社群的 FOMO 情绪,币价随即飙升。只不过上一次晚宴仅需 1 万美元,而这次却要 30 万美元。区块链分析公司 Chainalysis 指出,该 memecoin 已为与特朗普相关的实体创造了数亿美元的加密收益。

    Bitcoin mining

    而就在上个月底,比特币挖矿上市公司 Hut 8 在 3 月 31 日发布官方新闻稿,宣布与特朗普家族成员合作成立 American Bitcoin Corp.,将由 Eric Trump 担任首席战略官。其中 Hut 8 持有新公司 80% 的股份,剩余 20% 由包括特朗普兄弟在内的投资实体 American Data Centers 持有,而公司计划上市纳斯达克的代码为「USA」。

    从社交平台的代币化到打造接受加密支付的房地产帝国,从稳定币、Memecoin、DeFi、NFT 再到比特币挖矿,特朗普家族正在以他的方式,把加密货币嵌入其商业与政治版图的每一个角落。加密行业从未像今天这样,与一个美国总统及其家族如此深度绑定。

    但即使这些项目缺乏新意,特朗普依旧用它个人的影响力和情绪煽动能力用 Old School 的企业吞并模式席卷加密市场,无论你是 Builder、Trader,还是项目方,几乎都无法忽视特朗普家族在加密世界掀起的动能。特朗普家族的这场大跃进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更可能预示着下一个周期的叙事中心,已经不再由开发者单方面定义。

    资料来源:

    https://finance.yahoo.com/news/trump-family-going-crypto-projects-140000972.html

    https://api.mziq.com/mzfilemanager/v2/d/83a9acb7-4ada-4a58-97e4-257b49aec76b/4f84edfe-08f2-6818-e184-5a691b3f6cd8?origin=1

  • 日报 | Binance Wallet 宣布 B² Network(B2)TGE 参与门槛为 Alpha 积分需达 82 分;贝莱德申请为 1500 亿美元货币市场基金增设 DLT Shares

    特朗普媒体与科技集团正考虑推出一款实用型代币贝莱德申请为 1500 亿美元货币市场基金增设 DLT Shares,计划使用区块链技术来映射所有权美 SEC 终止对 PayPal 稳定币 PYUSD 的调查,不采取执法行动欧洲第二大数字银行 Bunq 宣布与 Kraken 合作推出加密货币服务Binance Wallet:B² Network(B2)TGE 参与门槛为 Alpha 积分需达 82 分

    “过去 24 小时都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

    特朗普媒体与科技集团正考虑推出一款实用型代币

    据 The Block 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旗下的媒体公司——特朗普媒体与科技集团(Trump Media & Technology Group)正在考虑推出一款实用型代币,“Truth 数字钱包”的用户可将该代币用于支付“Truth+ 订阅费用”,未来或许还能用于支付“Truth Social 生态系统内的其他产品和服务”。去年 11 月,该公司提交了一份关于金融科技品牌 Truth.Fi 的商标申请,其中提及了“供下载的计算机软件,用于充当数字钱包”的相关服务。

    贝莱德申请为 1500 亿美元货币市场基金增设 DLT Shares,计划使用区块链技术来映射所有权

    据彭博 ETF 分析师 Henry Jim 消息,贝莱德(BlackRock)已为其规模达 1500 亿美元的货币市场基金申请增设数字股份类别(DLT)。

    该 DLT 股份将仅通过纽约梅隆银行(BNY Mellon)进行销售,计划使用区块链技术来映射所有权。Henry Jim 认为这一举措可能是为未来数字货币/现金使用做准备。

    美 SEC 终止对 PayPal 稳定币 PYUSD 的调查,不采取执法行动

    PayPal 在周二提交的一份文件中披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已终止对其美元稳定币 PYUSD 的调查,不采取执法行动。

    PayPal 表示,SEC 执法部门此前于 2023 年 11 月发出传票,要求提供与 PYUSD 相关文件,并于 2025 年 2 月通知调查结案。

    欧洲第二大数字银行 Bunq 宣布与 Kraken 合作推出加密货币服务

    据 Cointelegraph 报道,欧洲第二大数字银行 Bunq 于 4 月 29 日宣布与 Kraken 合作推出 Bunq Crypto,使用户可投资 300 多种加密货币,包括比特币、以太币和 Solana。该服务将首先在荷兰、法国、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和比利时上线,由 Kraken 提供技术支持。

    Bunq 表示:“我们的全球用户早就期待一种简单、安全、直接的方式投资数字资产。”Bunq 的研究指出,“约 65%的欧洲消费者希望通过一个统一平台管理银行、储蓄和加密货币投资”,超过 50%受访者希望接触加密货币,但认为现有平台在简便性和安全性方面难以满足需求。

    Binance Wallet:B² Network(B2)TGE 参与门槛为 Alpha 积分需达 82 分

    据官方公告,Binance Wallet 公布 B² Network(B2) TGE 参与门槛,Alpha 积分需达 82 分。

  • Movement 代币崩盘背后:秘密合约与双面做市

    事件要点:

    Movement Labs 正在调查其是否在未完全知情的情况下,被误导签署了一份做市协议。该协议将 6600 万枚 MOVE 代币的控制权交由一位身份不明的中间人掌握,导致代币上线后即发生价值 3800 万美元的大规模抛售。内部合同显示,一家几乎没有任何数字足迹的公司 Rentech 同时出现在交易双方:一方面作为 Web3Port 的子公司,另一方面则以 Movement 基金会代理人的身份出现,引发外界对“自我交易”(self-dealing)行为的质疑。Movement 基金会内部人士最初就对这笔交易提出警告,称其可能是“他们见过最糟糕的协议”;专家指出,该协议可能在结构上诱导先人为拉高代币价格,再将代币倾倒给散户投资者。此事件暴露了 Movement 高层领导内部的严重分歧:高管、法律顾问和项目顾问等人,尽管面对内部反对,仍推动该交易,目前他们的行为正受到全面审查。

    一项原本旨在助推 MOVE 加密代币上线的金融协议,最终却演变成了一场代币抛售丑闻,不仅招致 Binance 禁止交易,还引发了团队内部的激烈纷争。

    CoinDesk 获取的合同文件揭示了这场危机的关键所在,也解释了这起事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控的。

    根据 CoinDesk 审阅的内部文件,区块链项目 Movement——即 MOVE 加密货币的开发方——正在调查其是否在未完全知情的情况下,被诱导签署了一份金融协议。该协议赋予某一单一实体对 MOVE 代币市场异常集中的控制权。

    这一协议导致在 MOVE 代币于 12 月 9 日首次上线交易所后的次日,6600 万枚代币被迅速抛向市场,引发币价暴跌,并激起了外界对“内幕交易”的强烈质疑。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获得了特朗普支持的加密风险投资平台 World Liberty Financial 的背书。

    Movement Labs 联合创始人库珀·斯坎伦(Cooper Scanlon)在 4 月 21 日的一则 Slack 员工消息中表示,公司正在调查为何原本预留给做市商 Web3Port 的 5% 以上 MOVE 代币,会通过一家名为 Rentech 的中间机构进行转移。他指出,“基金会原本被引导认为 Rentech 是 Web3Port 的子公司,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Rentech 否认存在任何虚假陈述或误导行为。

    Movement联合创始人Cooper Scanlon的Slack消息。Rentech被拼写为”Rentek”。(由CoinDesk获取)

    根据 Movement 基金会的一份内部备忘录,Movement 与 Rentech 签署的合约实际上向单一交易对手出借了大约一半的公开流通 MOVE 代币。这使得该实体对这个尚处于早期阶段的代币拥有了异常巨大的控制权。多位专家向 CoinDesk 表示,这种安排十分不寻常。

    更令人担忧的是,CoinDesk 获取的合约版本显示,其中包含了“诱导操纵代币价格至完全稀释估值超过 50 亿美元,再将代币抛向散户并按比例分利润”的激励机制。资深加密项目创始人扎基·马尼安(Zaki Manian)在审阅文件后直言:“即便只是参与这样一份白纸黑字写下的合同,都是疯狂的。”

    做市商原本被雇来为新发行的代币提供流动性,通常通过代币发行方借出的资金在交易所进行买卖,从而起到稳定价格的作用。但这种角色也极易被滥用,使得内部人员可以悄无声息地操控市场并套现大额代币,而不会立即引起外界警觉。

    一系列由 CoinDesk 获取的合同文件,揭示了加密行业中监管薄弱、法律结构不透明的灰色地带——这些漏洞往往能将面向公众的项目转化为少数人的私利工具。

    尽管关于做市机制被滥用的传言在加密圈屡见不鲜,但背后具体细节鲜有公开。

    而这次 CoinDesk 审阅的做市合同显示,Rentech 在与 Movement 基金会签订的协议中,竟同时以 Movement 基金会代理人和 Web3Port 子公司的身份出现——这种“双重身份”的安排,使其理论上有能力主导条款、从中获利。

    最终,Movement 与 Rentech 的合作,使得与中国金融公司 Web3Port 相关联的钱包在 MOVE 代币上线交易所的次日,便迅速抛售了价值 3800 万美元的 MOVE 代币。Web3Port 自称曾与 MyShell、GoPlus Security 以及特朗普支持的 World Liberty Financial 等项目合作。

    由于不当行为,交易所 Binance 随后封禁了该做市账户,Movement 也宣布将启动代币回购计划。

    与初创公司中的股票期权机制类似,加密项目中的代币通常设有锁仓期,以防止内部人士在项目早期交易阶段抛售大额代币。

    然而 Binance 的封禁决定引发了市场对 Movement 的质疑——外界普遍认为项目方可能与 Web3Port 达成了某种提前解锁的协议,尽管 Movement 否认这一说法。

    相互指责

    Movement 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加密项目之一,其定位为新一代 Layer 2 区块链,旨在基于 Facebook 推出的 Move 编程语言提升以太坊的扩展性。

    项目由两位年仅 22 岁、从范德堡大学退学的年轻人 Rushi Manche 和 Cooper Scanlon 创立,曾成功融资 3800 万美元,跻身 World Liberty Financial 投资组合,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

    据路透社今年 1 月报道,Movement Labs 当时正接近完成一轮 1 亿美元的融资,估值或将达到 30 亿美元。

    CoinDesk 采访了十余位熟悉 Movement 内部运作的知情人士(多数要求匿名以免遭报复),其中各方对于 Rentech 交易由谁主导存在诸多矛盾说法——行业专家普遍认为该安排极不寻常。

    Rentech 的负责人 Galen Law-Kun 否认基金会在签约过程中被误导,并坚称 Rentech 的整体结构是在 Movement 基金会总法律顾问 YK Pek 的充分协助下构建的。

    然而,根据 CoinDesk 审阅的一封内部邮件和其他通信记录,Pek 否认自己参与了 Rentech 的设立,且起初曾强烈反对该交易。

    Movement Labs 联合创始人 Scanlon 在给员工的信息中表示,Movement 是“这起事件中的受害者”。

    据四位知情人士透露,Movement 目前也在调查其联合创始人 Rushi Manche 的相关责任——正是他最初将 Rentech 的交易转发给团队并在内部推动该方案;此外,非正式顾问 Sam Thapaliya 也被纳入调查范围,他同时是 Law-Kun 的商业合作伙伴。

    Web3Port 未对多次置评请求作出回应。

    “可能是我见过最糟糕的协议”

    尽管 Movement 最初拒绝了与 Rentech 的高风险做市协议,但最终仍签署了一份内容类似的修订版本,仅依赖一名毫无可查记录的中间人提供的担保。

    在监管极其宽松的加密行业,项目方通常将运作结构分为非营利性质的基金会与营利性的开发公司。开发方(此处为 Movement Labs)负责技术建设,而基金会则管理代币与社区资源。

    两者理论上应保持独立,以规避证券监管风险。但根据 CoinDesk 审阅的内部通讯记录,Movement Labs 的员工 Rushi Manche 似乎同时在非营利的 Movement 基金会中也发挥了主导作用。

    Movement的联合创始人Rushi Manche将第一份Rentech合同转发给Movement生态系统的一名员工。(由CoinDesk获取)

    2025 年 3 月 28 日,Manche 在 Telegram 上将一份做市协议草案发送给基金会,表示需要尽快签署。

    2025 年 11 月 27 日:Rentech 向 Movement 提出一份做市协议草案。协议中,Rentech 为借方,Movement 为出借方。该协议最终并未签署。为保护隐私,CoinDesk 在披露的文件中对部分个人姓名进行了隐藏处理,一些姓名在原始文件中已被事先遮蔽。

    该草案提议向 Rentech(一家完全没有数字足迹的公司)出借多达 5% 的 MOVE 代币。

    基金会的法律顾问 Pek 在邮件中指出,该协议“可能是我见过最糟糕的一份协议”。在另一份备忘录中,他警告称此举将把 MOVE 市场的主导权拱手交给一个身份不明的外部实体。基金会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的董事 Marc Piano 也拒绝签署该协议。

    运动基金会总法律顾问YK Pek和董事Marc Piano对Rentech协议作出反应(由CoinDesk获取)

    合同中一项极具争议的条款,是允许 Rentech 在 MOVE 代币“完全稀释估值”超过 50 亿美元时立即清算其持有代币,并与基金会按 50:50 比例分享利润。

    Manian 指出,这种设计实际上鼓励做市商人为拉高币价,然后将大量代币高位抛售获利。

    尽管 Movement 基金会最终拒绝了这份草案,但他们与 Rentech 的谈判仍在继续。

    根据三位了解谈判情况的人士和 CoinDesk 获取的法律文件,Rentech 随后声称其为中国做市商 Web3Port 的子公司,并提出可自掏腰包提供 6000 万美元的抵押资产,这一举动在一定程度上打动了基金会。

    2024 年 12 月 8 日,Movement 基金会最终与 Rentech 签署了修改后的做市协议,移除了一些最受争议的条款。其中包括取消 Web3Port 若未能将 MOVE 上线特定交易所时可起诉基金会索赔的条款。

    2025 年 12 月 8 日,Rentech 与 Movement 达成修订后的做市协议。协议中,Rentech 仍为借方,但文件中其身份被明确标注为“Web3Port”(该名称在文件中已被模糊处理),Movement 基金会则为出借方。该协议已正式签署。CoinDesk 出于隐私考虑,对文件中的部分个人姓名进行了处理,一些姓名原始即已遮蔽。

    尽管这份修订协议由此前曾反对该交易的基金会法律顾问 Pek 主导起草,但其核心内容与原始版本仍高度相似:协议仍允许 Web3Port 借入 MOVE 代币总量的 5%,并可在一定机制下出售获利,尽管资金划拨方式有所调整。

    新合同中借方名称为 Web3Port,由 Rentech 的一位董事代表签署。

    值得注意的是,域名记录显示,签署协议当天,该董事使用的邮箱所属域名 web3portrentech.io 才刚刚注册。

    早已有约在先

    据三位知情人士透露,Movement 基金会的相关负责人在 12 月 8 日正式签署协议时,并未意识到 Web3Port 早在几周前就已与“Movement”签署过另一份协议。

    2024年 11 月 25 日,Rentech 与 Web3Port 签署一份做市协议(Web3Port 的名称在文件中已模糊处理)。该协议中,Rentech 为出借方,Web3Port 为借方,文件中还将 Rentech 称作“Movement”。CoinDesk 获得这份合同时,其中部分内容已被删减,同时为保护隐私,CoinDesk 对个人姓名做了进一步处理。

    该协议版本显示,Web3Port 早已与“Movement”达成协议,其条款与此前 Movement 基金会曾拒绝的初版做市提案高度相似。而在这份合同中,Rentech 被列为 Movement 的代表身份。

    Web3Port与Rentech的合同允许借款人以50%的利润 Liquidate 资产。(由CoinDesk获取)

    这份协议的结构与 11 月 27 日的合同类似,明确允许做市商在 MOVE 代币价格达到特定目标时进行清算——这是旧版协议中的核心条款之一,也正是像扎基·马尼安(Manian)这样的行业专家特别警惕的关键问题。

    “影子联合创始人”

    知情人士透露,围绕与 Rentech 达成关系的幕后操盘者究竟是谁,Movement 内部存在多种猜测。这段合作最终导致了去年 12 月的代币抛售事件,也让 Movement 陷入了舆论风暴。

    据 Blockworks 报道,这份协议最初是由 Rushi Manche 在内部流传的。Manche 上周已被短暂停职接受调查。

    Manche 在回应 CoinDesk 时表示:“在整个做市商遴选过程中,MVMT Labs 团队信任了基金会团队中的多位顾问与成员,让他们提供意见并协助设计交易结构。很显然,至少有一位基金会成员在该交易中代表了双方的利益,这也是我们目前正在深入调查的问题。”

    该事件也让外界对 Sam Thapaliya 的角色产生疑问。他是加密协议 Zebec 的创始人,也是 Manche 与 Scanlon 的顾问之一。

    CoinDesk 审阅的通信资料显示,Thapaliya 在 Web3Port 发给“Movement 团队”的邮件中被抄送,同时也出现在其他与做市安排相关的往来邮件中,与 Rentech 和 Manche 并列。

    Web3Port在发给Rentech的电子邮件中抄送了Sam Thapaliya和Rushi Manche(电子邮件由CoinDesk获得)

    “一位员工表示:“据我了解,Sam 是 Rushi 的亲密顾问,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影子第三位联合创始人’。Rushi 一直对这层关系保持低调,我们通常只是偶尔听到他的名字。”

    “我们经常在内部已经做出决定之后,最后一刻却突然被改动,”另一位员工说道,“而每当发生这种情况,我们都知道,大概率是 Sam 的意思。”

    据三位在场人士透露,MOVE 代币面向公众上线当天,Thapaliya 就在 Movement 位于旧金山的办公室出现。

    CoinDesk 审阅的 Telegram 截图也显示,Movement 联合创始人 Scanlon 曾委托 Thapaliya 协助筛选 MOVE 代币空投的白名单 —— 即一份严格限定可参与社区赠币活动的钱包地址清单(该活动此前已多次延期)。

    这一安排进一步加深了部分员工的印象:Thapaliya 在 Movement 内部的影响力远超公司对外披露的程度。

    Thapaliya 向 CoinDesk 表示,他在 Rushi Manche 与 Cooper Scanlon 还是大学生时便与他们相识,之后以外部顾问的身份为 Movement 提供过建议。他强调,自己“在 Movement Labs 没有股份”,“没有从 Movement Foundation 获得任何代币”,也“在两家组织中都不具备任何决策权”。

    Rentech 是谁?

    Rentech 是此次代币争议的核心实体,由 Galen Law-Kun 创建,而他正是 Thapaliya 的商业合作伙伴。Law-Kun 向 CoinDesk 表示,自己设立 Rentech 是作为总部位于新加坡的金融服务公司 Autonomy 的子公司,旨在将加密项目与亚洲的家族办公室连接起来。

    在回应 CoinDesk 的声明中,Galen Law-Kun 表示,YK Pek “曾协助设立并担任 Autonomy SG 的总法律顾问,而该公司是 Rentech 的母公司或关联公司”。他还声称,尽管 Pek 在内部曾反对与 Rentech 的初步协议,但他“曾建议设立 Rentech 的结构以推进项目上线”,并“参与起草了第一版合约,该版本与他后来为基金会起草并批准的合约几乎一模一样”。

    不过,CoinDesk 的调查尚未发现任何证据证明 Pek 曾代表 Autonomy 设立 Rentech,或曾起草该第一版合同。

    对此,Pek 明确回应:“我不是,也从未担任 Galen 或其任何实体的总法律顾问。”他进一步解释称,自己共同创办的一家企业行政服务公司,确实曾为 Web3 领域超过 150 家实体提供公司秘书服务,其中包括 Law-Kun 名下的两家公司。但这两家公司在 2025 年的年度报告中均申报为“无资产”,且它们都不是 Rentech。

    Pek 表示,他曾在 2024 年“花了两个小时”审阅过 Law-Kun 与某个项目签署的顾问协议;此外,“他也曾就 FTX 相关申报截止日期与我联系”,以及“在 8 月,他转发了一份 Docusign NDA,我当时只是粗略看了一眼,未收取费用。”

    Pek 总结道:“我完全不明白 Galen 为什么声称我是他的总法律顾问,这种说法令我感到困惑和不安。”他补充称,在 Law-Kun 与其公司秘书服务合伙人的邮件往来中,对方实际上是由一家名为 “Hillington Group” 的私人律师代表的。

    据 YK Pek 表示:“Movement Foundation(由我担任)与 Movement Labs 的两位总法律顾问,都是通过 Rushi Manche 被介绍认识 GS Legal,并被称为 Rentech 的法律代表。”

    而在 Galen Law-Kun 的说法中,Pek 曾被他以 Autonomy 的法律顾问身份介绍给 10 个项目,并“从未对这一说法提出异议或予以更正”。Law-Kun 还称,介绍 GS Legal 只是按照 Movement 的要求走个形式。

    Movement 联合创始人 Scanlon 在发给员工的 Slack 信息中表示,公司已聘请外部审计机构 Groom Lake,开展针对近期做市行为异常的第三方独立调查。

    他在消息中写道:“在这起事件中,Movement 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