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资讯

  • Paradigm 创始人黄共宇访谈:早期投资张一鸣细节、红杉经历、Crypto 技术趋势

    近日,知名投资播客InvestLiketheBest主播Patrick O’Shaughnessy对加密领域投资机构Paradigm的联合创始人Matt Huang(黄共宇)进行了深度访谈,黄共宇此前也曾在美国红杉资本担任合伙人。目前,Paradigm管理规模超120亿美元。2018年,黄共宇与Coinbase联合创始人Fred Ehrsam一起创立了Paradigm。

    在访谈中,黄共宇也回忆了2012年投资字节跳动的经历。

    当时在他看来,硅谷已经没有太多信息差;C端应用方面,对于有趣的工作和可观的回报来说,已经变得非常“可预测”。他此前创立的一家公司卖给了Twitter,在休假期间,他带着创办一家中国科技公司的想法前往北京,拜访了六位创始人。其中一位是张一鸣,当时张一鸣在做今日头条,但从黄共宇的视角来看,这条路成功的可能性很小(美国同类型的项目都以失败告终)。

    张一鸣通过翻译和黄共宇说话,但黄共宇被创始人的“非语言线索”吸引住了——他的手势、表情和强度描绘出了一幅他不需要语言就能理解的画面。

    在交流的过程中,张一鸣给黄共宇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访谈中黄共宇说:“我记得当时有一种非常深刻的感觉,他是一个极其有能力、非常专注的人,他同时又很平衡,不会疯狂到自我毁灭,但又极具侵略性,有着征服世界的野心。我认为这是一种罕见的组合。”

    而在离开字节跳动刚刚创业的公寓时(可能是华清嘉园),他想的是:“我得想办法支持这个人。”

    很快,黄共宇以2000-3000万美元的估值向字节跳动写了一张支票,这是他当时最大的个人投资。随着字节跳动如今价值达到2000-3000亿美元,他的投资大约增长了10000倍,他仍然持有大部分股份,他承认“这可能是我做过的最好的投资”。

    黄共宇的教育经历也受到东亚家庭的影响,曾一度想要在MIT完成博士学业。他的父亲黄奇辅是知名的金融经济学家,曾担任LTCM亚洲办公室的负责人;母亲是一位计算机科学教授。

    以下为「明亮公司」编译的访谈正文(有删节)

    Patrick=Patrick O’ShaughnessyInvestLiketheBest主播、Postive sum CEO

    Matt=Matt Huang黄共宇,Paradigm联合创始人、红杉资本前合伙人

    Patrick:今天的嘉宾是Matt Huang(黄共宇),他是Paradigm的联合创始人,这是一家领先的Crypto投资公司,管理着超过120亿美元的资产。2018年,Matt与Coinbase联合创始人Fred Ehrsam一起创立了Paradigm。在此之前,Matt是红杉资本的合伙人,在那里他领导了许多该公司的Crypto投资。据广泛报道,Michael Moritz称Matt是红杉历史上唯一遗憾的损失。

    在我们的对话中,Matt分享了他在Crypto领域这个常常难以理解的前沿领域中的导航框架,他早期对字节跳动的投资——如今回报已是他初始投资的10000倍——如何塑造了他识别杰出创始人的方法,以及他为何如此坚定地相信Crypto技术的长期潜力。他的公司Paradigm不仅投资了许多行业领先的公司,还构建了被整个Crypto世界广泛使用的开源工具。

    Matt拥有罕见的智商和情商,使他能够理解技术复杂性,汇聚独特的人才,并应对Crypto领众所周知的波动性。无论你是对Crypto感兴趣还是持怀疑态度,我认为他的观点都很有价值。

    01 早期生活,受教育塑造

    Patrick:如果你把你的生活划分成早期章节,比如说直到你成为专业人士之前,这些章节是什么?在这些章节中发生了什么?你为什么会这样划分?

    Matt:让我想想。我想说有一个童年章节,像很多人一样,我的主要目标是考上大学。现在回想起来,出于很多原因,这让我感到有些沮丧,也不希望我的孩子将来也这样。但这在我的生活中是很原始的目标。我的父母都是博士和教授,因此受教育是我们家庭的北极星。

    Patrick:指导原则。

    Matt:是的。我很幸运,如果按照刻板印象的亚洲式育儿方式来看,他们相对比较开明。所以他们在我的后半生非常支持我,当我冒险决定不走那条路时。

    但不管怎样,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可能是在大学里的一段探索,自然地去弄清楚下一步该做什么。第三阶段是创办一个失败的初创公司。第四阶段是学习成为一名投资者。我想我现在处于第五阶段,也就是创立Paradigm并找到自我表达的方式。

    Patrick:在第一阶段,你第一次有意识地意识到这种家庭指导原则是什么时候?

    Matt:这只有在事后回顾时才会意识到。当时这就像水一样自然。这是件有趣的事,我回想起家庭聚会,父母会邀请他们的朋友或介绍他们认识的人,几乎每次都像在提及头衔一样,他们会说对方毕业于哪所大学。所以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深深地灌输了一个观念,即这(教育)是定义一个人价值的东西。我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但这就是最初驱使我前进的方向。

    Patrick:你在大学过得愉快吗?

    Matt:是的,实际上过得挺愉快的。

    Patrick:为什么?

    Matt:我去了麻省理工学院(MIT),这是一个超级特别的地方。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但这里可能是地球上奇怪人群最集中的地方之一。我认为这样的中心很少,我认为硅谷是一个,Crypto领域也是一个,但它们相对罕见,我认为从这些地方会涌现出很多有创造力和有趣的边缘活动。

    我也在这里遇到了我的妻子,这同样是我当时没有意识到的,但现在看着我的一些朋友在大学之后的生活中挣扎,我并不羡慕他们所处的环境。

    Patrick:除了遇到你的妻子,你在麻省理工学院最难忘的一天是什么?

    Matt:嗯,最难忘的……其实这也延续到了下一章。现在初创公司很流行,但在2008年左右,初创公司还相对较新。也许如果你去了斯坦福大学,这可能是很多人关注的默认选择,但在麻省理工学院,大多数人走的是其他典型路线——金融、咨询、高频交易。

    我记得我有一个高我一年级的密友,他告诉我他要辍学,去加入旧金山一家叫Dropbox的初创公司。他可能是那里的第六或第七名员工。这打破了我当时的世界观。鉴于我的成长背景和父母的影响,这种观念非常强烈——一个人不仅要考上一所好大学,还要毕业,甚至可能还要读博士,但辍学似乎很疯狂。

    然而,这是一个我非常尊敬的人,我认为他非常有能力,并不是那种在学业上失败或者要去追求完全不切实际的事情(比如去当演员)的人。这是一个真正的转折点,因为这让我开始思考是什么样的思维链会让一个有能力的人做出这样的选择。这让我发现了PaulGraham的文章和YCombinator,并开始了解整个硅谷生态系统。

    Patrick:我记得读过PaulGraham的文章。这些文章或这些窗口可以为你打开可能性的大门。你能详细说说接下来你心里的想法以及你实际在做什么吗?

    Matt:说起来,这是一个极具杠杆效应的行为。PaulGraham在网站上写了一些文字,我认为这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为书呆子们打开了一个宇宙,教他们如何创办公司。在一个之前的世界里,他们将完全受制于拥有MBA学位的CEO。因此,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主题。

    但对我来说,这影响很大,因为元认知的收获是非常具有行动力的。我当时处于一种心态中:我要去麻省理工学院,我的父母希望我读博士。我需要思考我要学习什么专业,以及去哪里申请。我还不清楚我应该在夏天做些什么,以便开始为研究做出贡献。

    甚至不清楚这是否是我应该优化的事情。PaulGraham文章中让我感到非常解放的一点是,你不需要向别人寻求许可,因为所有的博士项目都是如此。你可以自己弄清楚你想要做什么,然后直接去做。现在有一个流行的meme,就是你可以直接去做事情。我认为这是一种陈词滥调,但我认为它有深刻的真理。

    我发现这非常有启发性,它重塑了我对我想做的事情的世界观。我主修应用数学。我从小就会制作网站,并且摆弄过Photoshop。很多孩子都做过这些事情。但我并没有真正学会如何编程或计算机科学的原理。

    当时我立即转向——很多计算机科学课程实际上也计入数学专业。所以从那时起,我开始学习如何构建东西。然后我和我的室友开始做一些最终导致我们创业的事情。

    02 初创公司的成长礼

    Patrick:讲讲失败的初创公司的故事。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Matt:我们申请了两次YCombinator,第一次没有入选。我清楚地记得我们飞往加州参加面试,我们和PaulGraham(PG)进行了面试,然后他当晚给我们打电话。也许他们现在仍然这样做,当天就会回复。他说:“我们非常喜欢你们,但对你们的想法感到非常不满。你们能再来一趟吗?我们来头脑风暴,试试为你们想出一些事情来做。”

    我们这样做了,但仍然没有想出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然后我想大约一周后,他发表了一篇论文,内容大概是“为什么年轻人有糟糕的想法”。

    Patrick:你们很有启发性(笑)。

    Matt:是的,没错。所以我想我们确实陷入了年轻创业者常见的陷阱。你们高估了自己在大学时期遇到的问题,很多年轻人会被他们在大学里遇到的问题所吸引,但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代表普通消费者。

    从那里出发,六个月后,我们继续构建和开发东西。最终,在下一批次中,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有用户的原型……但即使如此,这仍然是一个糟糕的想法。如果你还记得那个时期,那是流媒体内容首次上线的时候。比如Netflix和Hulu。

    Patrick:那是哪一年?

    Matt:这是2010年。所以我们在YCombinator募集了一些天使轮和种子资金,并继续构建,但最终它并没有按照我们希望的方式发展。于是我们开始寻找被收购的机会,最终被Twitter收购了。这本身也是一个有趣的章节。

    Patrick:你在并购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Matt:那个时期,他们收购的并不是业务,而是人才。我们去面试了Airbnb和Palantir。我最终选择了Twitter,这可能是这三家公司中运营最不好的一家。

    我想说的是,从失败或失败的初创公司中,我认为没有太多实质性的东西可以学习,但我认为有一些教训。我现在作为父母,肯定比以前更多地体验到了这一点。有些事情你必须亲身经历才能学会。你可以阅读很多东西,你可以认为你理解了它们,但真正的顿悟直到你身临其境才会发生。

    我认为从零开始创造新事物的模糊性以及创始人的孤独感,以及所有创始人的同理心,这可能是我从那次经历中得到的主要收获。我认为这是那次经历给我带来的最大帮助。

    Patrick:如果我能回到那个时期,回到那个章节的最后一天,问你:“Matt,你的世界观是什么?你认为你会说什么?”

    Matt:嗯,我知道我想从事技术工作并构建东西。我确实不确定硅谷是否是做这件事的理想之地。这实际上与……我曾短暂地考虑过去中国创业。因为这是2012年。当时,硅谷的每个人都觉得那里有些饱和了。显然事实并非如此,但iPhone是在2007年发布的,很多移动应用已经被开发出来了。

    我想2012年是Instacart和Snapchat成立的年份。这些可能是最后一批以移动为主导的大型消费类成果。这就是我感兴趣的领域。企业级应用对某些人来说非常有趣,但对我来说并不感兴趣。

    因此,中国似乎是一个可以实现这种复合年增长率的领域。我想,嘿,我是华裔美国人,也许我在那里会有一些优势。当我去了那里之后,我意识到,不,我不是真正的中国人。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事情。但这也最终导致了对字节跳动的投资,我们可以详细讨论这一点。但当我再次回来时,我觉得那里有潜在的多十年的复合增长机会,而Crypto领域就是这样的一个领域。

    03 谈早期投资字节跳动与张一鸣:非常专注、有侵略性、有野心,且不会失控

    Patrick:我脑海中有一个画面,就像我们在拍一部关于你的电影。开场场景就是你在2012年那次旅行中登上飞往中国的飞机。这将是开场镜头。我们能否以音频的方式做到这一点?你能尽可能详细地讲述,关于那次关键的旅行,你能回忆起的每一个细节吗?

    Matt:我会尽力。如果你回想2012年,每一个美国的风险投资家和公司都在试图进入中国。中国正在进入好莱坞。全球化正处于前沿。我想也许那里是我应该去的地方。

    我从Twitter请了一周的假。我有一些共同的朋友,他们认识在中国的风投或科技界人士。因此,他们帮我安排了一些会议。于是,我降落在北京。我之前去过那里,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暑假期间,我去那里学习语言。但即使在那短短的六年时间里,整个城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你一落地,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城市,是灰色的。但我还记得感受到地面上的这种能量,这是一个正在经历高速增长的文化。而当时的硅谷,尽管对创业公司充满热情,但文化在某些方面已经有些自满。

    这非常鼓舞人心。于是,我从一个会议到另一个会议,没有打算进行任何投资,只是试图去学习。我见到了中国的Dropbox,以及中国的X和Y。

    我记得来到字节跳动,这是一个被分成两个公寓的公寓楼。我带了一个翻译。我们乘电梯上去,地板非常简陋。我被拉到一个小厨房里,你想象一个看起来很旧的冰箱,里面可能很脏。还有一个很简单的宜家风格的厨房桌子,配有一些凳子。我就坐在那里,和翻译以及字节跳动的创始人张一鸣(Yiming)交谈。

    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朋友,GrahamDuncan,他谈到面试、推荐以及观察人。回想起来,这是一次非常独特的经历,他说话的时候我可能不太理解他的意思,然后翻译会翻译给我听,我才能理解。但当他说话的时候,我可以全神贯注地观察他的非语言信息。

    我记得当时有一种非常深刻的感觉,这是一个极其有能力、非常专注的人,他同时又很平衡,不会疯狂到自我毁灭,但又极具侵略性,有着征服世界的野心。我认为这是一种罕见的组合。我也不喜欢这个想法,这是一个个人新闻应用(即今日头条)。这是在TikTok或抖音出现之前,所以当时他们的主要业务和构建公司的想法是一个个性化的新闻应用。

    我记得当时这个想法在美国并没有成功,很多人尝试过。我现在对为什么它在中国会成功有一些事后理解,但当时我并不喜欢这个想法。但从那次会面出来后,我感觉到了,天哪,我必须想办法支持这个人。

    Patrick:你是怎么做到的?你是不是拿出20000美元说:“让我投资你的公司吧?”就像,实际的对话和操作是什么?

    Matt:我们离开那次旅行后,我和一些其他也是通过介绍我们认识的投资者聊了聊。那次旅行给我的收获是,他就是那个人。然后,那群人基本上恳求现有的风险投资者想办法让我们参与进来。他们非常善良。

    Patrick:你投资时的估值是多少?

    Matt:有一些不同类型的股份,但大约在2000万到3000万美元之间。

    Patrick:好的,是什么开始凝聚起来,让你进入投资者的大脑和投资章节?是不是有一种感觉,比如:“哇,这是我想要反复做的事情?”你发生了什么变化?

    Matt:我想在那个阶段的生活中,他可能是我见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人——你一定也经历过很多次——一个我真正花时间相处过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人。我读过很多关于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的故事,这非常鼓舞人心,而且有点上瘾。现在作为一名风险投资者,我们基本上整天都在做这样的事情。

    Patrick:所以,回到过去,你提到他的两个特质,他既不会失控,他很有控制力,但又大胆且富有侵略性。也许再详细说说,如果不是这两个特质,试着更详细地描述一下那次会面。你看到了什么,又感觉到了什么。

    Matt:他对要构建的东西以及原因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我最近重新读了ElonMusk2006年的特斯拉总体规划。如果你读那篇文件,里面对商业战略有着极其清晰的描述。张一鸣对于这个个性化新闻的想法——其实个性化新闻低估了它——也有着这样的清晰认识。

    我认为他看到的是它最终成为的东西,即全球注意力和媒体的市场。就像在算法出现之前,你可能使用社交网络来获取信息。在社交网络出现之前,你使用报纸编辑来做到这一点。但这就是媒体市场的高频交易版本,他当时就看到了这一点。

    我花了更长的时间才完全理解这一点。但他的清晰度和激进的雄心壮志,我认为从第一天起,他就非常专注于构建一个国际化的业务。在当时,每一个中国企业都是一个中国业务,即使是腾讯、阿里巴巴也是如此。因此,他居然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这一点,这是非常大胆的。

    Patrick:我假设你持有这项投资已经很长时间了。我想知道的是,你是否仍然持有它。我们也可以从Crypto货币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我的许多共同朋友都是比特币的早期投资者。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他们一开始就很富有,这使得他们更容易持有。

    而那些第一次获得巨大成功的投资者,如果他们获得了100倍的回报,他们可能就会卖出,因为他们已经赚了很多钱。但随后,这可能会让他们错过更大的收益,因为他们没有持有更长时间。那么,你是否仍然持有它?如果是的话,持有像这样的投资是什么感觉,其价值远远超出了你最初可能对其的预期?

    Matt:我持有大部分。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情况,因为大部分时间它都是非流动性的。所以与Crypto货币相比,这要容易得多。我认为,当出现健全的二级市场并且有可能出售时,我不知道,我没有与原始成本进行比较。在那个时候,它总是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最大公司。

    作为一名投资者,这肯定会让你感到困惑,因为这可能是我参与过的最好的投资。

    Patrick:投资回报率是多少?

    Matt:我没有在脑子里计算过调整稀释后的具体数字,但在老股(Secondary)市场现在的交易价格大约在2000亿到3000亿美元之间。简单的计算就是,这是一个10,000倍的回报,假设它是一个5,000倍的回报……

    Patrick:相当不错。

    Matt:如果一家美国公司有这些数字,它的价值将达到1万亿到2万亿美元。所以它可能还会再增长10倍。

    Patrick:是的。知道这可能是你做过的最好的投资,这很奇怪吗?

    Matt:是的,这很奇怪。我发现我越来越接受这种现实,但让我们不要假装这是某种伟大的技能。我认为我有一些直觉,这是一笔不错的投资。但像许多早期投资一样,这只是说“是”的一次机会。

    Patrick:是的,我想知道的是,如果我把我的五次最成功的投资从1到5排列,有多少次它们共享了你描述的那种“能量特征”?也许列出它们是什么?

    Matt:是的,我想除了Crypto货币投资之外,所有投资都是这样。

    Patrick:当然。

    Matt:我认为在那里,有社区或迷因的“能量特征”的类比。

    Patrick:是的。给我一种感觉。你认为其他四个最重要的投资是什么?

    Matt:所以我没有一个电子表格。不知何故,我没有跟踪这个。

    Patrick:你可以凭感觉说。

    Matt:是的,没错。如果我不得不猜测,我会说是字节跳动、比特币、以太坊。这些是个人的还是包括基金的?

    Patrick:两者都有。

    Matt:我应该为Uniswap承担责任,我们稍后可以详细讨论。还有一些普通的科技投资,比如Instacart,例如,我参与了种子轮。

    04 从红杉资本的高要求中学到的教训

    Patrick:好的,那么让我们进入纯粹的投资者章节,特别是红杉资本。那么你是怎么到红杉资本的?这是一个过渡故事。然后我有很多关于在那里形成性经历的问题。

    Matt:所以当时我坐在Twitter,我的收件箱里突然出现了一封随机邮件,是一个招聘人员发来的,是关于红杉资本的一个职位空缺。当时我并没有真正的抱负或意图成为一名投资者或风险资本家。所以我最初以为这封邮件是一个错误的垃圾邮件。他们怎么会给我发邮件?他们不会去找那些可能会进入投资界的人,比如银行家或类似的人,他们可能会进入投资领域。

    我当时并不真正了解进入这个领域的多样化背景。但我被吸引住了,最终和PatGrady通了电话,我想你认识他。当他向我介绍红杉资本时,我开始对它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见到了越来越多的团队成员。我仍然认为这是我所经历过的最高质量的团队和文化之一。

    再次强调,我对投资感兴趣,但我不确定我是否想做这件事,但我几乎完全基于团队的实力决定加入。

    Patrick:回想起来,你在那里的那段时间,你在那里待了多久?

    Matt:四年半。

    Patrick:在这四年半的时间里,有什么变化?如果我在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和你交谈,红杉资本对你的“治疗效果”是什么?

    Matt:这肯定是非常深刻的。我想最大的事情可能是接触到高要求。这可能是我经历过的最高要求的地方,包括我参与的创业公司,也包括Paradigm。他们维持极高标准的能力。我认为拥有苹果、谷歌和思科等传奇历史有助于这一点。

    Patrick:当你走进去的时候,那面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那些标志墙,相当令人印象深刻。

    Matt:是的,那些海报和S-1文件。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20%这个数字令人震惊。所以我认为这有助于……当你的业绩记录包括这些内容时,即使是其他人认为是巨大成功的事情,也会被视为小菜一碟。所以有很多天,当出现数亿美元的投资结果时,会被视为平庸的成功。

    我记得我加入的第二天,就是WhatsApp收购被宣布的那一天,大堂里有一个非常尴尬的香槟庆祝活动。他们把每个人都叫了出来,到处都是玻璃杯,每个人都举杯,但没有人喝。五分钟后,每个人都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继续工作。所以这不是一个经常庆祝的文化。

    但总的来说,高要求——不仅仅是对公司或投资层面,而是对个人的品味和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努力以如此高的水平运作,我认为TylerCowen在他的博客上提到过,其中一个免费午餐是提高周围人的抱负。我认为高要求的文化是这种将盈余投入到世界中的方式。如果你让一个人接触到这种文化,你可以永久地改变他们对一切的标准。

    Patrick:有没有一个个人故事,让你感受到这种影响?是团队还是某个特定的人让你觉得:“哦,天哪,我必须比我现在做得更好。”

    Matt:这个问题有点以负面的方式提出,即你做得不好,你需要做得更好。还有一个版本是积极的,即你很出色,我们相信你。我想说,红杉资本——特别是DougLeone——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认为我为公司带来的第一个投资是我和他一起工作的。在这个过程中,观察他与团队合作,然后让他验证我对投资的看法以及我们应该对这家公司采取什么行动,这是一次增加雄心壮志和信心的经历。

    但很多高要求是不言而喻的。它们是你可以看到的每个人体现的习惯和仪式,就像一个1亿美元的投资结果。我本以为每个人都会庆祝。相反,每个人都在说:“这家公司有点浪费时间。为什么我们花了六年时间才得到这个平庸的结果?”这种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

    Patrick:当你把目标设定为下一个苹果公司,而不是一个我们很快就会忘记的十亿美元公司时,你作为投资者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Matt:在某些方面,这很令人望而生畏,因为标准太高了,但在某些方面,这也是一种解脱,因为作为投资者,诱惑去追求“好”而不是“伟大”的诱惑在每一个层面——无论是你花时间的方式,还是实际进行投资,公司的质量或创始人的质量——都非常大。因此,除非你有非常高的标准,否则你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去追逐那些最终不会产生影响的东西。

    Patrick:那里有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投资人,当你在那里的时候,当然,他们中的许多人现在仍然在那里。他们彼此之间非常不同,这将是我们的一个重要话题,就像这个“异类集合”的想法一样,我认为你在Paradigm做得非常好。你认为创建一个彼此之间非常不同、非常异质化的人群,同时确保他们能够很好地合作的关键是什么?

    Matt:红杉资本有很多不同性格的人,但也有一些关键维度上令人印象深刻的连贯性。另一个从我之前在红杉资本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我第一次非常直观地意识到,通往伟大的道路有很多条,无论你如何称呼它。因为在红杉资本,有许多伟大的人,如果你只看他们的业绩记录或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然而,他们的风格却非常不同。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解放,我意识到我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式,按照我想要的方式去做。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事情,值得去追寻。你可以从运动员或各种表演者那里看到这一点。有时你可以从他们的采访中读到他们意识到自己不需要遵循某个现有的导师或某种正统教条,而是可以自己去弄清楚,而这最终成为他们伟大的催化剂。

    05 比特币的应用曲线

    Patrick:我想回到时间线的两个关键部分。第一部分是你最初接触比特币和Crypto货币的经历。第二部分,相关的是,你决定离开红杉资本并创立Paradigm。也许从第一个开始。和TikTok的事情类似,你是如何以及何时第一次遇到它的?我们刚刚介绍了“可读性”这个词,这将是我们在整个讨论中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让我们回到过去。关于比特币,什么是可读的,什么是不可读的?你第一次看到它时是什么样的?你第一次看到它时是什么样的?只是像,告诉我们。

    Matt:所以我第一次接触比特币是在它刚刚推出的时候……

    Patrick:2009年?

    Matt:2010年。白皮书。当时我还在上大学,我将其内化为一个非常美丽的概念。它汇集了计算机科学与数学、经济学、博弈论、货币历史等领域的交叉点。它让我深入研究了一些相关的概念。

    因为如果你看看比特币白皮书中的引用,人们已经思考这个问题很长时间了。它引用了很多早期的工作。所以这很有趣。我当时没有资金,而且这看起来不像是一个投资,更像是一个玩具。

    我下一次接触它是在2013年,我想那是第一个比特币泡沫,我参与了。我认为关于比特币采用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你几乎需要在第一次接触时亏钱或做傻事。然后我发现——这对我来说肯定是真的——你放弃了它,可能认为它死了。然后当你看到它再次回来时,你开始怀疑,因为有很多泡沫和郁金香泡沫之类的东西。但郁金香没有多次连续的泡沫周期。

    Patrick:它们没有反复出现,是的。

    Matt:BeanieBabies(注:小熊资产泡沫,或称豆豆娃泡沫)也没有第二、第三、第四次循环。

    Patrick:这是一个关键点。

    Matt:而且存在一个时间延迟的采用曲线,如果你考虑基于接触比特币的比特币采用情况。所以2013年对我来说是第一个周期。我认为当时我不是一个专业投资者。我在我的Coinbase账户上进行日间交易,我在200或300美元时买入,它涨到了1000美元,然后又跌到了600美元,然后慢慢地从那里开始下跌。

    实际上,就在那时,我加入了红杉资本。所以这是在我加入之前。我记得当时我在想,这是一个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当我面试红杉资本时,他们让我准备一份关于我认为我们应该投资的公司的一页纸报告。

    我选择了Coinbase,当时它只有七名员工。这还是a16z投资之前,所以只有UnionSquare和Ribbit。我坚信这将是一个有趣的领域,而这家公司可能是这个领域中最好的公司。

    但在加入之后,以及在那次崩溃之后,我有点不再关注它了。比特币只是一种资产,有一些公司为它服务,但还不清楚它是一个真正具有创造性的软件平台。直到几年后,当我看到以太坊上发生的活动时,我才重新参与进来。

    Patrick:那么,是什么时候,假设是在红杉资本的时候,你第一次觉得,我需要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下更大的赌注,最终导致你和Fred一起创立Paradigm?

    Matt:我已经不再关注Crypto货币了。我仍然拥有一些比特币,我仍然关注一些会在推特上发布比特币价格的账户。我想在那几年里,他们停止发布价格,或者也许是我错过了那些消息。但当我再次看到价格上涨时,我开始注意到这些迹象,这个生态系统还活着。

    然后我还注意到在以太坊上发生的活动。它不仅仅是一种像比特币这样的数字资产,实际上还有这些项目。比如Augur,这是一个早期的预测市场。我想,好吧,这不仅仅是一种资产,它现在是一个创业平台。所以,我开始在那里投入时间,红杉资本对此非常支持。我们代表红杉资本进行了一些有趣的与Crypto货币相关的投资。

    而且,说实话,我认为红杉资本的伟大之处在于这种多代团队,对于任何给定的技术理念,有12种观点,然后通过智力上的争论来寻找真相。而在Crypto货币领域,这种争论是缺失的。

    因此,我最终在公司之外寻找思想伙伴来测试我的想法,并从中学习。而Fred是那些离开Coinbase的人之一,他在2017年初开始进行天使投资。我们一起看了很多项目,就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坐下来和他交谈,当他开始阐述他的想法时,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这是一个我想以某种方式合作的人。我不知道,我肯定没有想过要创立一家公司,但也许我会投资他接下来要做的项目。就是从那里,Paradigm的种子诞生了。

    Patrick:人们经常提到你时会说,哦,是的,Matt是离开红杉资本的合伙人,他们真的不想失去他。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你告诉他们你要离开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他们试图挽留你吗?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Matt:首先,我不知道这是否属实。我知道这对我来说很难。我记得当我来到红杉资本,体验到这种文化时,所有的伟大个性,每个人追求的卓越标准——我想,哇。我可以在那里待很长时间。这不像是工作。这感觉像是一个我可以退休的地方。

    然后最终,我对比特币着迷了。这就是简单的答案。我确实强烈地感觉到这将是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技术经济趋势之一,而且从金融自由、隐私和个体主权的角度来看,开发这项技术对人类非常重要。我第一次真正觉得这是一种使命感,要让这一切发生。所以从那里开始,从智力上来说,这是正确的选择。但在人际关系和个人层面上,这很难。

    06 构建 Paradigm 的愿景

    Patrick:所以最后我们终于可以谈论Paradigm和Crypto货币,以及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一切。Paradigm今天是一个管理着超过100亿美元资产的专注于Crypto货币的资产管理公司。也许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你如何看待Paradigm,它是什么,以及你希望它成为什么,一个总体性的概述?

    Matt:嗯,我们创立Paradigm时的创始洞察力是,Fred和我都坚信Crypto货币将成为最重要的技术经济趋势之一。我们相信,要投资于Crypto货币,需要成为所谓的“Crypto原生”。我们努力去构建这样的环境。

    我们并没有一个自上而下的计划。对我们来说,这意味着确保我们拥有能够应对不确定未来的合适团队。回到可读性和不可读性的问题。我认为Crypto货币,即使在今天,但肯定在当时,是一个极其不可读的前沿领域。很难理解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将是有价值的,如何区分噪音和信号。

    这是一个深度技术领域,我们知道招聘来自中央选角的投资者是行不通的。我们很幸运,我们的第一批招聘倾向于让我们朝着更技术化的方向发展。我想说,今天,我认为推动Paradigm的主要有两件事。第一,我们将我们的使命视为推进Crypto货币的前沿。我们当然也关心投资回报,但我们并不是主要为此而优化。我认为如果我们推进了Crypto货币的前沿,让Crypto货币发挥作用,扩大蛋糕的规模。

    Patrick:赚很多钱。

    Matt:运气好一点。我认为我们也会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但主要是第一件事,这是一组真正需要存在的技术。我们相信,很多价值也将被创造出来。

    第二件事是,我们试图构建一个体现“建设者”而非仅仅是“投资者”的团队。部分原因是审美取向。我想Fred和我都喜欢做东西,早期团队的许多人也是如此。我们只是倾向于去思考,从技术或产品方面,前沿应该走向哪里。但部分原因也是,我们认为这是在该领域进行投资的最佳方式之一。

    也许类比于生物技术,它是一个如此技术性的领域,你真的需要主题专家来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本身还不够,因为你还必须将其与商业意识结合起来。但我们认为,不仅仅将自己视为投资公司,而是作为一个建设产品和进行研究的地方,会有很多东西涌现出来。

    Patrick:Paradigm的原始章节非常有趣,因为我认为你们筹集了数亿美元,并有效地将它们全部投入比特币。你可以讲讲那个故事,因为结果相当不错。

    Matt:当你这样描述时,听起来很鲁莽。但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创始理念是创造一个非常灵活的工具——我们甚至不认为自己是风险资本家。我们想创造一个能够参与我们在Crypto货币中看到的价值创造的工具,并为它做出贡献。而且,当时并不清楚这将采取什么形式。

    在比特币的早期,总是存在一个问题,是应该投资于比特币创业公司,还是直接购买比特币?我认为很多人都陷入了这个问题。正确的答案是两者都要做。但对我们来说,能够参与从早期阶段投资、货币本身到代币化协议的整个堆栈是非常重要的。

    Patrick:你们筹集了多少资金?最初的几个月行动是怎样的?

    Matt:第一个基金是一个常青基金,可以持有上市公司、私人公司以及两者之间的所有东西。我们筹集了4亿美元,这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过程。Crypto货币在前一年有点热,所以它在每个人的雷达上。

    Patrick:这是2018年。

    Matt:这是2018年初。是的,2018年初。它仍然非常有争议,几乎在我们交谈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很多对比特币的怀疑者。但我们筹集了4亿美元,于2018年底启动,我们的计划是开始逐步进入我们最有信心的头寸,当时是比特币和以太坊。

    Patrick:是的,为了让大家有个概念,当时比特币的价格大概是——3000美元左右。

    Matt:是的,大概在3000到6000美元之间。而以太坊是100美元。然后在启动后的第一年,我们又筹集了大约3亿到4亿美元,总共大约7亿到8亿美元。然后我们在2021年又筹集了一个风险基金。那个是25亿美元,我们现在正在投资这个基金。然后我们在2024年初,或者我猜是2024年,又为我们的第二个风险基金筹集了8.5亿美元的承诺。

    Patrick:但还没有开始投资。

    Matt:还没有开始投资。

    Patrick:团队的情况如何?

    Matt:我们有65人,大部分在旧金山,一些在纽约,一些在华盛顿。政策团队在华盛顿。我们所说的“投资和研究团队”,这是核心团队,负责做出投资决策并试图弄清楚Crypto货币的未来,大约有10或11人。

    Patrick:那个规模感觉对吗?我听到很多人说,当人数超过那个数字时,它就不再是一个团队,而更像是一个结构了。

    Matt:你是说10或11人?

    Patrick:是的,10或11人。你能想象它有20人吗?

    Matt:嗯,我们在2021年有20人在那个团队。是的,事后来看,我认为这有点太大了。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建立一个成功的投资团队。我认为有些团队规模很大,但团队越大,一群人做出决策的动态肯定就会改变。我认为在10人或更少的情况下,仍然可能进行充分的接触式、相互的讨论并寻找真相。房间越大,人们就越会自我意识,害怕说蠢话,或者挑战比他们更高级的人,或者类似的事情。

    所以这对我们来说是有效的。这是一个多样化的人群。事实上,我认为团队中没有一个人会符合其他投资公司招聘的标准。不管怎样,每个人对Crypto货币的未来都有独特的切入点。我们有工程师、研究人员、安全专家。

    Patrick:如果我进来,坐下来,看看人们的肩膀,那些不是投资活动的建设者和研究活动,我会看到什么?

    Matt:你很少会看到Excel模型。更常见的是,几个人可能会在白板上讨论一些数学问题。你会看到Georgios有三块屏幕,200个标签页,正在输入代码。我们所做的很多工作实际上是在我们认为对Crypto货币很重要的协议和机制的细节中。我们之所以花时间在那里,是因为我们认为它们是巨大的杠杆点。

    在开源方面,Georgios所做的工作,这些代码可以在整个Crypto货币领域使用。在机制方面,DanRobinson、DaveWhite和团队中的许多人,这些机制是协议的核心。例如,Uniswap,它为数千人、数百万人、数亿人、数万亿的交易量服务,所有这些都来自于一个数学公式。

    在Crypto货币中,正确地获得机制的杠杆作用是巨大的。我们认为这不仅适用于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还会有一个新前沿需要发明。所以团队的大部分人都专注于这一点——这些机制最终会在产品中体现出来。

    07 应对加密货币市场的波动性

    Patrick:一个正在浮现的故事是,你是一个在波动性之上非常出色的人格类型。无论是团队、资产类别还是回报。你处于一个独特的结构中,这是一个长期的结构。但Crypto货币的日常波动性完全疯狂。你能谈谈这种经历吗?

    所以,就像你之前提到的数字一样。如果你只看两个时间点,筹集的资金和今天的资金。哇,太棒了。12倍或13倍,或者一些荒谬的数字。

    我对团队和表现的痛苦方面很感兴趣。所以这是一个超级波动的资产类别。你有一个高方差的团队。你似乎是一个非常坚固、冷静地站在这两者之上的人。但我很想知道,到目前为止的历史中,这些对你来说痛苦、艰难的部分是什么,无论是团队还是资产。

    Matt:老实说,资产对我来说更容易,因为那只是一个数字。我认为,当你对比特币或广义的Crypto货币的信念具有清晰的长期性时,波动性就少得多。如果你看看我们对比特币或Crypto货币的信念的潜在波动性,肯定会有起伏,但其幅度远小于价格。相比之下,这比较容易。

    组织效应和人员效应要困难得多。你可以在整个Crypto货币领域看到这一点,当Crypto货币火热并且出现在新闻中时,是招聘人员在所有角色中,无论是公司还是Paradigm,最容易的时候。如果你考虑选择函数,它也是那些可能出于错误原因进入的人,或者可能并不真正相信Crypto货币的10年时间范围,但今天这是热门的东西。因此,在波动时期,这造成了很多动荡。所以,我们一直有点倾向于这种方式,但今天更是如此,我们非常专注于锁定那些真正理解它并且长期参与的人。

    Patrick:你经历的最大峰值到谷值的回撤是多少?

    Matt:我不知道。

    Patrick:你知道是什么时候吗,如果不是百分比的话?

    Matt:是什么时候,肯定是在2022-2023年之后。

    Patrick:说说那段时间的情况。发生了什么?你不得不做什么?你感到措手不及吗?还是说,你知道,我已经经历了五次……

    Matt:在公开资产方面,我们的思维方式是点对点的,所以我们的关注点较少在中间的波动上。所以,我们的大部分关注点是,这显然会影响整个私人投资组合——这些公司的跑道、融资能力、员工士气、收入等。所以,我们的大部分关注点是进行分类,以确保这些Crypto货币中的其他公司能够生存下来。

    然后,我们对2021年进行了大量的反思,因为,从广义上讲,无论是Crypto货币还是科技领域,那都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时期。所以,醒来后基本上是2022-2023年,我们在2021年做出的许多决定都不适合我们对未来五到十年的预期。

    Patrick:如果我试图找出对Paradigm的最佳批评,你认为会是什么?你会认为什么样的批评,当有人说出来时,你会想:“哦,该死”——这真的会击中要害。

    Matt:我认为拥有一个深度技术、非常注重建设和研究的团队的权衡是,我们本质上对比特币的技术未来有强烈的看法。如果你想想理想化的投资者版本,那将是更加不可知论的。这是一个我们总是必须权衡的有意识的权衡。但我认为,对Paradigm的一个合理的批评是,有时我们太依赖于我们的技术观点了。

    Patrick:在Paradigm的历史上,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

    Matt:最明显的是我们投资了FTX。我实际上不知道关于SBF的正确结论是什么。他是一个独特且与众不同的个体,但许多伟大的创始人也是如此。另一个问题是,我们确实发现了最终成为问题的核心问题,即做市商和交易所之间的关联方性质。

    我们实际上在尽职调查中深入研究了这一点,并最终被欺骗了。所以,我认为当一个创始人愿意这样做时,风险投资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整个生态系统依赖于信任,很难去尽职调查谎言。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他在撒谎。

    Patrick:那是Paradigm历史上对你个人压力最大的时候吗?你看起来相当冷静,但……

    Matt:是的,可能是在最初的几天里,当时我们还不完全知道发生了什么。

    08 「不可读性」作为一种投资优势

    Patrick:也许我们可以详细探讨一下“可读性”这个概念,以及你对比特币的看法和投资机会之间的关系。我知道你已经思考了很多。让我们了解一下你的想法。为什么这个话题很有趣?你所说的“可读性”是什么意思?它与投资机会有什么关系?

    Matt:我认为一个领域越不可读,即越难被他人理解,潜在回报就越有可能呈反比关系。因为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一个领域越被理解,就越(容易)被定价,换句话说,一切都应该被考虑进去。

    硅谷是一个有趣的案例研究,因为它总是某种前沿领域。但在某些方面,硅谷的生态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可读。曾经是量身定制的东西现在有点像工厂化了。我认为目前人工智能的前沿领域仍然非常不可读,这是一个对建设者和投资者来说非常有趣的空间。软件即服务(SaaS)不再不可读了。也许像Tiger和Coatue这样的公司对SaaS估值的完美定价正是预期的结果。

    我认为可读性有很强的引力。或者换句话说,使事物可读不可避免地会降低准确性。所以,有一种观点是地图与领土的关系。我们创造了可读的解释来更好地理解事物,更好地传达和传播想法,但它们总是对现实的完整纹理的近似。

    我认为在加密货币领域,尤其是现在,有一种强烈的诱惑,那就是过早地使其变得可读。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有一些价值在于容忍不可读性。例如,很多人都在问,Crypto货币的用例是什么?首先,我认为我们可以达到这一点。但金钱和金融是显而易见的。但很多人想知道,那之后呢?

    我认为有一个诱惑,就是“Web3”这个术语,我认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用的,因为它是一个类比,帮助技术人员理解Crypto货币可能是什么,但它也引入了很多错误的比较。所以,如果你在Crypto货币领域建设,并且过于认真地对待这个可读的迷因,那么你实际上可能会构建一些非常错误的东西,因为你误解了可能的底层复杂性。

    Patrick:这让我想起了……作者叫什么名字……JamesScott或者类似的名字——那本《国家的视角》的书。

    Matt:一点没错。

    Patrick:我对那本书的记忆是,自上而下的欲望使某件事情变得可理解,从而扭曲了事物。所以你把树种得整整齐齐。第一代树很好,但有机森林中发生的所有复杂性都消失了。第二代树无法生长。通过过度简化那些本不应被简化的东西,你失去了复杂性。

    或者甚至是城市布局的方式。它们应该自下而上地有机生长,还是应该被自上而下地设计?很难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设计出一个伟大的系统,这是这本书的一个重要观点。你认为这本书的观点在你的思考中占有一席之地吗?

    Matt:完全同意。也许这本书的现代版本是看到一个meme。生态系统选择那些非常简单的meme,因为简单的meme可以聚集大量的力量和能量并传播。你基本上每天都能在推特上看到当前的话题,人们就更高维度的meme进行争论,而这些meme导致人们对彼此的真正意图产生误解。但没有meme,你实际上无法展开讨论。在这里,不清楚到底该怎么做,但在投资领域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彼得·蒂尔(PeterThiel)讨厌流行语。一旦一个生态系统有了流行语,就赶紧跑。

    Patrick:停止。太晚了。

    Matt:Moritz说过,“寻找那只有趣的、复杂的鸟,而不是寻找一群鸟。”我认为他们都在试图表达这个观点:异常值是独特的。如果你通过meme来投资,你实际上就失去了所有底层的纹理和复杂性。

    Patrick:这是否也体现了对“产品选择性”的一种欣赏,即世界往往通过现有市场的镜头来解释可能的产品,而不欣赏一种新的产品或平台技术只是创造了我们无法想象的东西,而大部分回报来自于这种无法想象的部分?这是否是不可读的东西可能产生更好回报的原因?

    Matt:我认为一些最基础的平台,这些能够产生生成性异常结果的东西,在开始时是最不可读的。我认为互联网就是一个例子。今天,每个人都认为互联网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你想想,即使是谷歌的想法,它的推销词是“这有助于你搜索互联网,但互联网是干什么用的呢?”

    嗯,谷歌是互联网的一个用例。这里有一个循环引用。而且事实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东西出现在互联网上并变得非常有用。

    09 加密资产定位、金融体系的重构,以及与 AI 的交集

    Patrick:让我们将这个话题应用到今天。用你的话来描述一下你对比特币的看法,让那些不关注它的人也能理解。

    Matt:所以,我认为比特币是一种非常基础的人类协调方式的变化。

    Patrick:“基础”是什么意思?

    Matt:基础的意思是,这是一种非常基本的构建块。在建筑的底层发生的变化。在历史上,我们总是通过集中的机构来协调,公司、政府、货币体系。而比特币使我们能够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进行协调。

    我认为事实证明,这种协调方式最有价值的应用是货币。我认为比特币正在经历三个大致的阶段。首先是作为一种货币,其次是作为一种金融体系,第三,作为一种互联网平台。我认为它在前两个方面越来越清晰。作为一种货币,作为一种金融体系是有用的。我认为互联网平台可能是目前最不可读的部分。

    但在货币方面,我认为比特币是过去15年来最有价值的创业公司。除了大多数人不认为它是一家创业公司,因为它竞争的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市场——货币市场。它没有传统的公司结构、团队或CEO。但如果你退后一步想想,我认为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事实,即在一个全新的工业组织中,中本聪(Satoshi)发布了一份九页的白皮书,编写了一些初始代码,然后整个生态系统围绕它发展起来,现在价值数万亿美元。

    它不仅是最有价值的创业公司。我认为如果我们在2018年的Paradigm说,国家会讨论甚至采用比特币作为国库储备,我们会认为你疯了。我们当时认为这可能在10到15年后实现。所以,说实话,我对比特币作为一种货币资产的合法性增长感到非常惊讶。这不仅是在政府层面,也在机构层面。我认为2017年时,LarryFink(贝莱德创始人)称比特币是洗钱的指数,而现在他每个月都会在CNBC上谈论它是未来,它是数字黄金。

    JeromePowell(现任美联储主席)在上个月的一次会议上被问及他们是否会采用比特币,或者它是否对美元构成威胁。他说不,它对美元没有威胁,它只是数字黄金。即使是数字黄金的认可,我认为五年前也是非常反传统的。如果你考虑任何新的货币资产的采用,这是一个建立接受度和合法性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KPI。价格是这个过程的输出,但主要的输入是相信这可能是可能的人的数量。

    Patrick:让我们再花几分钟谈谈比特币作为一种货币。为什么这很重要或有趣?它现在的市值大概是……?

    Matt:略低于2万亿美元。

    Patrick:所以,假设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但作为一种货币,它感觉像是……如果把它和亚马逊、谷歌、微软和其他数万亿美元的资产放在一起,它可能是最受诟病的。它没有像比特币的创造者中本聪这样的杰出支持者,一路上也有一些可疑的角色。它为什么有价值或有趣?从你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基本问题,但似乎很重要,我想听听你的答案。

    Matt:我认为一种非主权货币的想法是有价值的。我不是那种认为Crypto货币或比特币应该取代所有法定货币的人。我认为它们实际上可以很好地共存,稳定币的兴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但比特币不仅仅是一种对冲工具。它还可以帮助个人和家庭在地球上最不安全的地方保值。你看到,无论是逃离乌克兰还是委内瑞拉或其他处于困境中的国家的人,Crypto货币已经开始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工具。黄金曾经解决了部分问题。但黄金是物理的、笨重的、不方便的。有很多理由说明数字版本是更好的。

    Patrick:你认为它是一种货币还是仅仅是一种价值储存手段?或者货币意味着一种交换手段、一种计价单位和一种价值储存手段。

    Matt:我认为目前它主要是一种价值储存手段,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对未来价值储存手段的一种押注。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能会找到一些交易用途,但我不认为这是必要的,以便它变得真正有用和有趣。

    Patrick:你认为像鲍威尔和芬克这样的机构对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理解是极度可读的,因此比特币本身相对于其他选择的潜在回报相当低?它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赢了。

    Matt:它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赢得了胜利,这超出了我几年前的预期。

    但我认为我们仍然处于这种真正被理解的早期阶段,尽管围绕它有一些评论。思考比特币采用的一个粗略方式是,全球有多少人,按美元金额加权,认为他们应该拥有比特币。然后还有另一个轴,即他们投资组合中有多少比例是比特币。

    我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节点,许多机构开始认为,也许我们应该从零开始。也许是1%到2%到5%。甚至富达也在推荐包含这种权重的篮子。我不认为我们会达到或应该达到人们普遍持有100%比特币的程度。但我认为这将比我们今天所处的位置要高得多。

    Patrick:那么,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篮子。我认为“可编程金融体系”是使用的术语。那么,比特币现在还很年轻,但相对成熟,大多数人对比特币的可读概念是数字黄金之类的。那么,关于第二阶段的新金融体系,这个故事我们处于哪里,今天有什么可能,什么让你兴奋?然后我们可以去最不可读的前沿部分。

    Matt:我认为稳定币的一个显著之处在于,它们主要是与美元挂钩的代币,它们存在于区块链上,但与美元挂钩。我认为在过去几年中,稳定币的增长已经超过了2000亿美元,并且它们开始被用于现实的用例,而不仅仅是Crypto货币领域。

    它们最初被构想为一种促进Crypto货币交易的方式。这是你在国外某些交易所上岸和离岸美元的方式。但现在像SpaceX这样的公司开始使用稳定币来转移资金,还有很多其他公司会将这种企业财务用例用于稳定币,他们会在某个国家产生收入,比如在非洲或拉丁美洲,然后他们希望将这些美元汇回美国,因此他们会在当地交易所将当地货币兑换成稳定币,然后他们就可以通过区块链发送这些稳定币。这最终是一种比传统方式更便宜的外汇交易方式。

    Patrick:是的,稳定币非常有趣,因为它是一个完美的对照实验。它是一种美元,它的目的不是取代或优于美元,或者超越美元。它只是一种美元。所以从某种纯粹意义上说,它真正是技术部分,可编程性等等。那么,现在我们已经抽象掉了价格考虑,这些技术的核心特征是什么?它们为什么如此重要?稳定币的行业结构是什么样的?

    Matt:它是一个24/7全球化且可编程的支付轨道。我认为这些是相当关键的。我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网24/7的世界里,但支付系统却在周末关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仅仅是使金融和支付现代化的方式,就像我们已经习惯了互联网一样。

    许多金融科技的创新实际上是在过时的后端基础上的产品和市场创新。你可以将Crypto货币视为从头开始构建的一个新的金融后端。我认为看待可编程金融体系或对其进行框架的一种方式是,它是一个资产和程序之间的双边市场。

    所以,我们通过传统机构或通过应用程序进行的每一次金融活动都是一种程序。有一些逻辑来决定谁付钱给谁。也许有一个托管,也许有一个支付条件。想想保险、抵押贷款或工资支付。所有这些本质上都是在传统金融之上加上编程的支付方式。所有这些都可以在新的Crypto轨道上构建。

    但存在一个引导问题,因为大多数人不信任这些轨道,也不使用这些轨道。那里没有很多资产。因此,存在资产和程序之间的引导问题。我认为稳定币的有趣之处在于,我们已经在引导Crypto原生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坊、Solana。

    有了稳定币,我们现在有了一个非常广泛使用的货币资产,正如你所说,没有Crypto货币的波动性或复杂性。我认为,我们第一次开始看到人们构建所有这些不同的方式来编程和使用它们。我认为,10年、20年、30年后,似乎不可避免的是,基本上我们所有的金融交易将以某种方式通过这样的轨道进行。

    Patrick:你有没有看到稳定币被创造性地使用的例子,这些在传统金融中是不可能的?

    Matt:我认为一个最近且相关的例子是预测市场平台(polymarket等),这些是这样的合约,你存入X美元,如果X人赢得选举,而你押注了那个人,你就会得到报酬。如果另一个人赢得选举,你就得不到报酬。这种逻辑在智能合约中得到体现。有一种基于Crypto的方式可以解决这个事件。所以这是一个以前不可能实现的例子。

    Patrick:它根据结果自动结算。

    Matt:是的。

    Patrick:如果我们进入第三档。你觉得今天Crypto货币中最边缘的部分是什么?现在每个人对比特币都有所了解,很多人也听说过稳定币,尤其是像你们这样的听众。那么,你认为大多数人可能没有听说过或没有使用过,但你感兴趣的是什么?

    Matt:我认为一个非常有趣且仍然非常模糊的前沿领域是人工智能和Crypto货币的交叉。如果人工智能是智能,那么Crypto货币是一种协调智能的方式。而这实际上就是货币的本质。它是一种价值的数据库,我们将其转移。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协调机制。

    对我来说,很难想象如果人工智能Agent真正兴起并成为可能,它们主要通过传统系统进行交易。Crypto货币基本上是为计算机智能体使用而量身定制的。我认为现在很多人关注的只是代理之间支付或在网络上支付的想法。

    但我认为一个更有趣的步骤是,你可以将Crypto货币视为构建市场的方式,让参与者可以通过纯粹的程序化手段参与其中。如果你想要运行某种拍卖或通过程序化手段分配稀缺资源,Crypto货币就是为此而生的。因此,我设想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工智能代理基本上正在构建更复杂的方式,以相互协调,而不仅仅是支付。

    Patrick:当看到像人工智能这样的东西时,你已经建立了一个使命是推动Crypto货币前沿的公司,你怎么权衡这种诱惑:“哇,这是一个新的使能技术,一种通用技术。也许我们人类历史上只有25种这样的技术。这里有一个新的。也许这个比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更大,不想一头扎进最大的通用技术中吗?”这是你考虑过的问题吗?

    Matt:首先,我们有一个以好奇心为驱动的团队。我们团队的一部分是每个人都可以花时间去研究和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我们确实有一些人对比特币非常感兴趣。

    我们实际上花了一些时间去探索这个兔子洞,最终决定,好吧,首先,我们当然对比特币和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感兴趣。我认为现在可能是这个领域最有趣的时期之一。但同时,我认为在专业化方面存在极端的回报,而且也有这样一种感觉,即比特币是每个人都在研究的东西,它无论如何都会发展得很好,即使没有我们。

    我认为Crypto货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需要与比特币共存。正如你所说,没有太多伟大的倡导者,我们相信它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努力让它真正实现。

    Patrick:你能从你对比特币的研究中给出你的观点吗,将其与其他你研究过的历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比较,以及这种繁荣和萧条的性质?我在想CarlotaPerez(注:经济学家,主要推动社会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进行了系统阐述)的观点,即投机狂热实际上可能是一件好事,因为它为下一代企业家提供了能力,无论是90年代的光纤还是其他东西。

    这似乎在一段时间内对比特币产生了如此多的兴趣和建设者,而其中大部分是由底层资产的公开定价驱动的。批评者可能会说,看,这东西只是一个赌场,是一种不受监管的赌博游戏。

    如果你比较今天的比特币的管道和基础设施,我有点落后了,我意识到,我对上一个周期的技术细节非常感兴趣,然后在这个周期中,我有点失去了联系。我想知道,这种投机是否带来了更高层次的、更有价值的基础设施?这种繁荣和萧条是否像传统意义上的那样是好事?还是因为比特币有时过于投机而有所不同?

    Matt:是的,我认为这种投机是有成效的。你可以对比特币的投机性和由此产生的效用进行辩论,并将其与其他趋势进行比较。比特币肯定比典型的投机性更强。但部分原因是因为可以投机的资产是正在被启用的核心事物和核心形式。

    但在比特币中,我认为投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它实际上是任何新货币资产采用的核心,因为要相信其他人最终会接受某种资产作为货币是一种投机行为。好吧,你可以有一些基于这种供应是固定的或它具有某些技术特征的基本原因来相信它,但最终,你的信念取决于你对其他人的信念。

    我认为这有时会让人不舒服,我看到很多人对比特币非常有信心,认为它不可能成为货币或黄金。我认为这来自于对比特币的固有反感,而不是更仔细地审视它。

    然后是的,还有CarlotaPerez的观点,投机作为一种引导机制。我认为我们已经在比特币中看到了这种有成效的投机。例如,现在可能的稳定币活动,2000亿美元的稳定币资产,许多稳定币被用于比特币之外的领域。无论是跨境支付,还是在与本国货币作斗争的国家获得美元,企业支付等,所有这些都是在过去两三年间建立的基础设施工作的结果。

    如果你看看像以太坊的Layer2解决方案,如Base或Solana,我们现在有非常便宜且快速的稳定币交易,而在2017年或2021年,同样的交易可能需要10美元或100美元的主网交易费用。所以我认为我们在基础设施方面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位置,尽管对公众来说大部分是看不见的,但它正在以稳定币支付等真实应用中体现出来。

    Patrick:答案有时在远离美国的地方更容易找到,这些事情在经济自由和这些事情已经成为非常有用的工具,无论是萨尔瓦多将其国库储备放在比特币中,还是跨境支付或在高通胀国家储存价值。

    我真的想请你谈谈你对Paradigm的使命以及它对比特币生态系统的支持的看法,以及我所说的“未完成的业务”。你个人以及你们团队中的许多人现在都处于这样的境地,你们不需要做这个。当然,也许你会获得良好的回报。这对我来说很清楚,这不是你的动机,这是一个副产品。

    我想更多地了解你对比特币的使命的看法,以及这种使命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今天2025年初,与2018年相比,你的“为什么”是什么?我认为你们在2018年可能会说的一些事情可能已经发生了。你甚至提到过一些你从未预料到的事情,比如政府将其国库储备放在比特币中。所以,今天,从2025年初开始,你为什么要做这个?重点是什么?

    Matt:我不想给人一种我不在乎投资回报或者不是为LP们管好钱的人,但我确实认为推动比特币技术在世界上取得成功是激励我们的使命。

    如果我们看看互联网,今天我们有端到端Crypto的消息传递,比如WhatsApp和Signal,我认为这是一个偶然的事实,也就是说,存在许多可能的世界,在那些世界里我们没有这些。这不是必然的,而且我们可能已经失去或多次接近失去它。

    ……

    Patrick:回到你和你的团队,为什么你个人如此关心这一切?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如果我看到这个答案而没有署名,我会说,是的,这很有道理。但我不认为那些真正推动前沿的人,像你们所做的那样,并且正在努力去做,仅仅有一个好的理性答案是不够的。你为什么如此深刻地相信你刚才说的一切?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Matt:嗯,我不太确定。我想我可能总是对权威有些怀疑。所以,当我看到权威在行使权力时,它会让我思考,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世界运作方式吗?

    Patrick:这种对权威的怀疑是从哪里来的?追溯到源头。是什么早期的权威人物让你产生了这种怀疑?你记得哪些权威经历可能是值得商榷的?

    Matt:我不太确定,但我的假设可能是我的妈妈,或者我的父母。这听起来好像我和他们有什么不好的关系似的。但我认为我早期就意识到,在真正的小事上,比如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权威与个人自由之间的权衡。

    现在我从父母的角度看到了这一点,但无论如何,每个孩子和父母都会遇到一些孩子觉得不公平的情况。也许从某种客观角度来看,这确实不公平,但这是父母的决定,我想,这让我对比任何允许一方强迫另一方的系统都有一种直觉上的怀疑。

    我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一个人应该能够选择自己的道路”的心态。

    Patrick:如果我能把你的整个团队带到这里,投资研究团队,你认为他们中有没有人会对比特币的动机有截然不同的答案,为什么他们要致力于推动这个特定的前沿领域?

    Matt: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动机,但我确实认为有一个共同的底层方向。我想我们中的许多人也从事这项工作,只是出于纯粹的好奇心。这很有趣,我认为你必须真正深入其中才能充分体验到这一点。

    因为从远处看,投机的噪音肯定更大,但它确实是在分解人类协调的方式,将其分解为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并试图弄清楚如何实现更好、更独特的组合,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前沿领域。

    Patrick:这些最基本的人类互动的“原色”是什么?人类协调的方式是什么?

    Matt:我认为很多比特币是一种新的安全技术,它可以保障不同类型的人类协调。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当人们想到安全时,他们想到的是防止不好的事情发生。但安全也是一个巨大的促进好事发生的推动器。拥有强大财产权的国家比财产权薄弱的国家做得更好。

    如果你从微观层面思考,比如实体零售,我们今天有像沃尔玛这样的大型超市,如果没有许多不同的安全创新,这可能根本不可能实现。例如,收银机的想法,它跟踪所有的支付并锁定抽屉,这样你就可以信任收银员不会偷你的钱。在一个家庭经营的小店中,这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里,唯一可以操作收银机的人是经营商店的家庭成员,因为那些是你信任的人。

    或者想想安全摄像头,它可以监视商店的一部分,这比收银员自己能看到的范围要大得多,或者标签和安全栏,这些可以自动检测你是否在未付款的情况下将商品带出商店。这些都是防止不好的事情发生的安全技术。你可以说,好吧,你可以让偷窃成为非法行为,但执法的成本实在太高了。

    所以,一种安全技术的作用是降低这些你不希望发生的事情的执法成本,从而促进更多的GDP、更多的经济活动。我认为很多比特币通过去除中间人,通过在链上创建围绕合同规则的安全性,降低了促进这些交易的成本。

    Patrick:如果你以沃尔玛为例,所有这些安全技术结合在一起,使沃尔玛成为这个世界上的一个奇迹。那么,你认为在比特币领域,哪些地方我们还没有安全,你希望我们能够实现,也许比特币可以解决的,至少在近期?

    Matt:我想到了新兴市场的用例,关于这一点已经有很多讨论了。获得一种良好的货币,无论是美元还是其他加密货币,而不是你本国的高通胀货币。

    但我认为被低估的是稳定币对美国消费者可能有多有用。如果你去Chase网站,看看他们支付给Chase储蓄账户的利率,我想是零点几个百分点。

    Patrick:是的,这太疯狂了。

    Matt:而此时国债利率在4%或5%。所以,我认为零售银行向储户传递这种收益的动机somehow是有缺陷的。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提议,即这是一种稳定币。当稳定币受到监管时,将会有更严格的控制来支持它们的资产基础。它将非常安全,它不是一种部分准备金系统,你将获得基本的全部收益。我认为这是一个对美国每一个有储蓄的人来说的强有力的价值主张,而不是让别人获得所有的利差。

    所以,我认为这是其中一个地方,我很兴奋能够解决现有的低效率问题。我可能最兴奋的是探索什么是新可能的。一个抽象的框架是,无需许可的平台能够实现有机的自下而上的创新和一种探索功能,这目前并不存在。

    我认为YouTube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类比,曾经有一段时间,有线电视公司控制着内容编程,你有50到100个频道,一些编辑会决定人们想要什么。有了YouTube,我们基本上探索了人类娱乐的每一种可能的排列组合,并发现了所有这些新的垂直领域,无论是开箱视频还是观看其他人吃饭等等。而且我们可能还没有结束,随着文化的演变,未来我们可能还会发现新的领域。

    同样的事情在金融领域还没有发生。金融探索的固定成本如此之高,要么你必须创办一家公司来上市新的期货合约,要么你必须围绕它进行一些启动成本。当比特币轨道更加成熟时,我认为我们将看到这种广度优先搜索,探索所有这些以前不可能的不同金融用例。

    ……

    Patrick:这真的非常有趣。谢谢你和我一起做这件事。我知道这并不是你期待做的事情,但我觉得我一直对比特币的运作有所了解,只是从远处看,现在我觉得我对比特币有了更多的了解,这让我对比特币在未来五年的前景更加兴奋。我觉得我会对比特币的发展过程有更好的理解,这太酷了。

    我惯例的问题是,对每个人来说,有人对你做过的最善良的事情是什么?

    Matt:我想到了两件事。一件可能是有点陈词滥调,但我的妈妈是一位在加州理工学院师从CarverMead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她很早就参与了后来成为并行计算革命的领域,最终成为耶鲁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的教授,她放弃了这一切来抚养我和我的兄弟。很长一段时间,我甚至没有意识到还有其他选择。然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比特币感到困惑,因为她当时正处于一个非常有趣的领域。

    但现在,尤其是作为一个父母,我更理解了,我和我的兄弟们从她那里受益匪浅。然后第二件事情,我想,一个人能为另一个人做的最善良的事情就是相信他们并提升他们的未来抱负。DougLeone就是这样做的。还有很多人也这样做了,但特别是Doug。他本不需要这样做的,我将永远感激他

  • 以太坊基金会换帅记:如何在变化中坚持以太坊精神?

    大家好!这里是 Hsiao-Wei 和 Tomasz 联合撰写的博客文章。我们正式担任联合执行董事已有近一个月的时间了。蜜月期已结束,是时候加速前进了。

    转型与机遇的时刻

    以太坊一直是一段旅程:这是一个不断演变的生态系统,由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加开放和去中心化世界的人们推动。尽管以太坊基金会(EF)已经成立十年,但它依然保持着自我革新的精神。

    今年,基金会采用了新的领导模式:由两位执行董事共同执掌。这一设计引入了多元且互补的视角,增强了我们应对复杂挑战的能力。我们满怀期待,准备迎接未来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坚守以太坊的核心价值观,以长期主义、协作精神和责任感为指引。

    值得强调的是,基金会并非“两头马车”,各行其是。我们的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我们紧密合作,建设性地提出不同意见,并最终作为一个目标一致的团队前进。

    我们的原则与关注重点

    展望未来,我们将以两大支柱作为工作的核心:指导原则(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与目标(追求影响力与韧性)。技术卓越贯穿于我们所有工作之中,是实现使命的根基。

    作为执行董事,我们的职责是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践行基金会的愿景,涵盖战略规划、生态系统管理、团队领导与运营监督,旨在支持以太坊的长期发展。

    我们坚持的价值观包括:

    抗审查性:确保以太坊始终是一个开放的网络,任何人、任何地方都可以自由交易与建设,无需外部许可或控制。开源创新:通过公开共享知识与工具,促进协作、透明和社区驱动的发展。隐私保护:在保障安全的同时,维护个体在数字世界中的自由与自主。安全性:通过优先考虑安全设计与持续研究,维护以太坊生态系统的信任、韧性与稳健。

    这些价值观将指引我们在技术选择、生态支持及以太坊作为公共资源的长期愿景上做出决策。

    在秉持这些价值观的基础上,我们为未来12个月设定了以下主要方向:

    推动以太坊主网(L1)扩展推进“数据块(blobs)”扩展改善用户体验(包括L2互操作性与应用层发展)

    这意味着,我们将着力提升主网与二层(L2)之间的互操作性与协调性,优化用户体验与开发者体验(DevEx),在 Devcon 等大会上给予应用层和 L2 更多展示与支持,通过各类传播渠道扩大它们的影响力。

    此外,我们也认识到,需要加速开发者、创业者和机构走向以太坊生态的路径。基金会拥有丰富的知识与领军人物,能够指导、吸引并赋能新一代的建设者。

    Tomasz 的寄语

    以太坊正开启新的篇章。核心价值观不变:开源、抗审查、隐私与安全。基金会本身则在变化——我们将更加公开沟通,敢于快速进入艰难但必要的对话。

    未来,我们将聚焦于执行速度、责任感、明确的目标与可衡量的指标。我们将专注于以太坊主网协议的成功:以太坊主网将继续作为全球中立的网络、值得信赖的无信任协议存在。

    我们不仅关注主网,也关注整个生态系统——支持推动大规模应用的L2项目,为用户带来更多便利与价值。主网将作为所有交易和协调机制背后的坚实支柱与灵活支撑网络。

    这一旅程令人兴奋——我们正亲历一次前所未有的科技与社会变革,而我们将与一群兼具远见与实干精神的建设者们一同前行。

    未来一年,我们将专注于扩展以太坊主网(L1),通过最佳架构支持L2链的扩展与安全,增强用户信心。同时,我们将致力于让整个链间生态感觉像一个整体,通过卓越的工程技术与前沿研究,优化用户体验、设计与互操作性。

    Hsiao-Wei 的寄语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基金会的运营能力,以更好地支持生态系统的增长。一个具备适应性和执行力的基金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以太坊的长期使命。

    随着我们行动方向更加清晰,我们的目标之一是更好地支持以太坊的应用层。我们将通过改善开发者与用户体验、明确标准、强化子生态系统、推动从创意到应用落地的过程,来支持建设者与用户。

    我们正在努力优化基金会内部及与更广泛生态之间的规划、优先级设定与协调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与社区需求及以太坊的密码朋克精神保持一致。

    当然,基金会的加强只是转型的一部分。真正推动生态前行的,是全球以太坊社区中源源不断的能量与创造力。

    共建的未来

    以太坊不是一座孤岛,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生长的网络,汇聚了社区成员、建设者、研究人员、艺术家、教育者与梦想家。它是全球性的、多样化的,并以去中心化为傲。

    生态系统的创造力与韧性不断激励着我们。基金会将继续在最需要的地方提供支持,同时也会在生态系统自我繁荣时主动让位。这是一个由社区引领的未来。

    前方充满无限可能。以太坊已经在技术、金融、治理等领域实现了许多突破。而正在建设、教学、研究、实验、想象未来的每一个人——谢谢你们!

    我们正在共同创造一个超越任何单一团队、项目乃至一代人的伟大事业。能与你们同行,我们深感荣幸,并对未来充满期待。

  • 比特币只是序章:万亿资管巨头 Hamilton Lane 揭秘代币化如何吞噬传统金融?

    开年以来,港亚控股、澳大利亚Monochrome、贝莱德、富达、Bitwise、ARK Invest、日本Metaplanet、Value Creation、帕劳科技株式会社、巴西Meliuz、富兰克林邓普顿、美股Dominari Holdings、资管公司Calamos、游戏零售商GameStop等多家传统机构开始布局比特币,通过募资投资、ETF加仓、债券融资、企业储备等多种形式加速加密资产配置。

    本文是Anthony Pompliano对Hamilton Lane联合首席执行官Erik Hirsch的视频访谈,聚焦以下三大核心议题:

    这家有着50年历史的传统金融巨擘,缘何加速布局区块链赛道?其如何实现技术创新突破与严苛监管合规的动态平衡?斥巨资打造代币化基金的底层战略逻辑何在?

    Hamilton Lane是全球领先的私募市场投资管理公司,成立于1991年,总部位于美国,管理资产规模近万亿美元。公司专注于私募股权、信贷、房地产等另类资产投资,为机构投资者(如主权财富基金、养老金、保险公司等)提供全周期的资产配置解决方案。近年来,Hamilton Lane积极布局区块链和资产代币化领域,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私募市场的流动性变革和普惠金融发展,成为传统金融向数字化转型的代表性机构之一。

    作为管理近万亿美元资产、雇员规模逾800人的全球私募股权投资巨头掌舵人,Erik Hirsch在资产配置与创新投资领域深耕逾二十载,其独到见解备受业界瞩目。Erik Hirsch先生的战略抉择,实则为整个传统金融体系投下一枚深水炸弹。当行业规则的制定者主动拥抱颠覆性创新,这种认知范式的转变,究竟昭示着怎样的历史性拐点?其背后蕴含的行业变革图景,值得我们共同深度解析。

    Erik重要观点:

    我认为我们别无选择,数字资产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普及的趋势已难以逆转。当前市场环境的复杂程度已超越常规不确定性范畴,呈现出多维市场震荡的持续动态演进特征。从资产配置理论演进维度审视,传统“60/40股债配置模型”的历史局限性已充分显现。私募资本领域尤为显著地暴露流动性紧缩态势:一级市场融资规模呈现历史性收缩。资本配置逻辑正经历本质性转变:投资者将通过承担流动性溢价成本以获取跨资产类别的多元化收益,这种趋势并非周期性调整,而是市场微观结构变革驱动的范式转换。地缘经济博弈框架下的关税变量,其政策冲击的深度参数与时间维度仍存在显著测不准性,这导致资产估值体系正面临范式重构压力。黄金与比特币投资者的风险对冲路径虽分属不同价值体系,其配置动机却呈现底层逻辑的高度趋同性。当前代币化技术更适用于具有永续性特征的场景。我完全认同应摒弃传统二元对立的分类框架。代币化本质是资产数字化确权工具,其合规框架与传统证券型资产无异。代币化技术能否触发私募基金行业的范式革命,取决于资本是否真正认可这种流动性重构的价值主张。我们在战略选择上更趋于最大化代币化应用边界,持续深化产品创新并推动投资者教育。随着市场向永续型机制演进,代币化技术将显著优化交易效率。金融史反复印证:任何具备客户成本优势的创新终将突破制度惯性

    应对全球不确定性的战略布局,权威视角下的破局之道

    Anthony Pompliano:在全球经济与投资领域呈现非线性波动特征的宏观范式下,作为管理近万亿美元资产规模、具备多区域资源配置能力的机构决策者,贵方如何系统性建构战略决策框架以应对市场环境的结构性嬗变?尤其在跨境资源配置纵深推进与投资版图持续拓展进程中,如何实现战略稳态维系与战术动态调适的动态均衡?

    Erik Hirsch:当前市场环境的复杂程度已超越常规不确定性范畴,呈现出多维市场震荡的持续动态演进特征。这种系统性波动已构成类超定方程组的求解困境变量间的交互作用突破传统计量模型的解析边界。观察机构资金流向可见,多数头部投资者正采取战略防御态势,通过压缩风险敞口以等待市场多空博弈均衡点的明确化。

    私募资本领域尤为显著地暴露流动性紧缩态势:一级市场融资规模呈现历史性收缩,企业并购重组进程进入阶段性停滞期,交易各方普遍处于系统性风险边际的再评估周期。而地缘经济博弈框架下的关税变量,其政策冲击的深度参数与时间维度仍存在显著测不准性,这导致资产估值体系正面临范式重构压力。

    Anthony Pompliano:当前资本市场压力已突破单纯价值修正维度,定价机制与流动性传导系统呈现深度耦合特征。在市场摩擦系数突破临界值的特殊阶段,避险效应系统性增强引发资金向现金类资产的结构性聚集,致使跨资产类别的相关性系数趋近完全正相关阈值。

    针对机构投资者近年显著提升的私募股权配置权重,其趋势持续性面临双重检验:这种配置权重的调整压力将源于市场对私募资产流动性折价的重新定价,抑或机构投资者基于跨周期配置理念的长期承诺兑现能力?需特别指出:当波动周期参数突破传统模型的十年置信区间时,“穿越周期”投资哲学框架下的久期错配风险对冲机制是否仍具备理论自洽性?

    Erik Hirsch:从资产配置理论演进维度审视,传统“60/40股债配置模型”的历史局限性已充分显现。该模型作为退休储蓄领域的基准范式,其理论内核,60%权益资产与40%固收资产的组合配比,本质上是特定历史周期下的路径依赖产物。即便剥离地缘经济摩擦变量,该模型在当今市场环境中的适用性仍面临双重挑战:公开市场波动率参数的持续抬升,以及前所未有的市场集中化特征。

    需特别指出的是,当前七大成分股主导市场格局的现象(标普500指数前七大成分股占比达29%),在15-20年前的市场结构中根本不存在。历史维度考察显示,彼时虽存在行业集中度问题,但未出现个别成分股波动足以引发系统性风险传导的极端情境。这种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与60/40模型的核心理念形成根本性冲突,后者建立在被动跟踪策略与费率最小化原则之上,而当前市场微观结构导致被动投资策略的结构性缺陷日益显性化。

    基于此,资本配置逻辑正经历本质性转变:投资者将通过承担流动性溢价成本以获取跨资产类别的多元化收益,这种趋势并非周期性调整,而是市场微观结构变革驱动的范式转换。

    Anthony Pompliano:当你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开启每个交易日时,如何确定决策方向?具体而言,你每日关注的核心数据指标如何构建投资航向?

    Erik Hirsch:在每日凌晨五点的全球信息流系统性整合中,当前市场环境呈现出范式转换特征:新闻周期的定价权重已超越传统宏观经济指标。决策焦点集中于三个非传统变量:重大地缘政治宣言的发布、国际关系架构的实质性重构、突发性冲突的升级风险,此类要素正重构市场波动率的生成机制。

    将市场系统视作非线性动力系统,其运行特征如同湍流态河流:投资者既无法干预流速参数,亦无法改变河道障碍物的分布规律。机构的核心职能在于动态路径优化,通过风险溢价补偿机制实现系统性风险规避。因此,新闻周期解析构成决策框架的第一性原理。

    第二维度聚焦微观行为轨迹:基于美国消费驱动型经济模型,需构建高频消费行为指标(如餐饮业消费频次、航空客运指数、文化娱乐服务支出)的实时监测体系。此类行为数据构成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先验性波动因子。

    第三维度解析企业端信号网络:重点追踪行业信心指数的非对称波动、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收缩、盈利质量的结构性分化。上述指标群构成经济基本面的多因子验证体系。唯有通过消费端与企业端数据的正交化检验,方能穿透市场微观结构的噪声干扰,形成稳健决策依据。

    比特币与黄金的避险逻辑重构

    Anthony Pompliano:黄金价格近期突破历史高位,该资产类别在2023年创下历史最佳收益曲线后,2024年继续保持强劲动量。传统分析框架将驱动因素归因于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调整(购金行为)与不确定性溢价补偿需求的叠加效应。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被赋予“数字黄金”属性的比特币同步呈现超额收益特征。这两类资产在近十年期呈现显著负相关性,却在当前宏观波动率抬升周期中构建出非对称对冲组合。

    需特别指出:尽管贵机构投资组合以非流动性资产为核心配置,但比特币与黄金这类高流动性标的仍具备特殊研究价值,当评估战略资产配置模型时,此类异质资产的定价信号是否具备决策有效性?具体而言:央行黄金储备变动轨迹是否隐含全球货币锚定物的重置预期?比特币隐含波动率参数的异动是否映射市场风险溢价补偿机制的结构性迁移?这些非传统数据维度正在解构并重构经典资产配置理论的决策边界。

    Erik Hirsch:黄金与比特币投资者的风险对冲路径虽分属不同价值体系,其配置动机却呈现底层逻辑的高度趋同性,均寻求在宏观经济波动中建立非相关性资产缓冲机制。深入解构其价值逻辑内核:

    比特币拥趸群体的核心主张植根于加密资产的去中心化属性,认为区块链技术构建的独立价值存储体系,可通过与传统金融系统的脱钩机制实现避险功能。黄金投资者则遵循古典信用范式,强调贵金属物理稀缺性在极端市场条件下的确定性溢价。

    资金流向分布揭示显著代际分化特征:机构投资者持续增配黄金ETF等传统工具,个人投资者则向加密货币资产加速迁移。这种配置差异映射两代投资者对安全边际的认知范式断层,传统派坚守实物信用锚定逻辑,新生代推崇数字资产抗审查特性。但二者在战略目标层面达成共识:通过配置与系统性风险β系数趋近于零的资产,构建宏观动荡期的资本避风港。

    代币化进程中的机构决策逻辑​

    Anthony Pompliano:许多观众或许会感到意外,作为机构投资领域备受尊崇的大型资管机构掌舵者,你虽能对加密货币、黄金及稳健货币等议题展开精微复杂的深度探讨,但这些领域并非贵机构的战略布局重心。

    过去十年间,随着加密资产与代币化技术的兴起,贵机构在参与边界与观察距离的权衡中形成了何种决策框架?具体而言,在金融基础设施数字化重构的浪潮中,如何界定应深度介入的创新领域与需审慎规避的风险地带?

    Erik Hirsch:汉密尔顿巷始终定位为私募市场解决方案提供者,核心使命在于协助不同规模与类型的投资者实现私募市场准入。当前全球私募市场规模庞大且结构多元,涵盖各细分资产类别、地域分布及产业赛道,这赋予我们全景式市场洞察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客户群体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包括全球顶尖的主权财富基金、商业银行、保险机构、捐赠基金及基金会等。在践行这一理念过程中,我们通过构建广谱客户网络与深度市场认知,持续为投资者提供战略指引与趋势研判。

    基于此,我们始终要求自身具备全景式经济变量解析能力。具体到代币化革新浪潮,虽然汉密尔顿巷作为管理规模近万亿美元的传统机构代表,其战略选择看似与新兴技术存在张力,但实质上我们坚定支持资产代币化转型,这种技术路径不仅能显著提升资产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摩擦成本,更通过标准化流程重构实现复杂金融服务的本质简化,这与我们’化繁为简’的核心价值观深度契合。

    Anthony Pompliano:我们注意到贵机构正在推进多项战略布局,后续会具体探讨。但在最初关注代币化技术时,贵司是否已形成明确观点?在更广泛的全球金融体系中,代币化技术将在哪些领域率先落地?哪些场景具备显著的改良潜力,能够实现即时效用?

    Erik Hirsch:当前代币化技术更适用于具有永续性特征的场景。在传统私募市场体系中,多数私募股权基金采用提款制模式,资本仅在需要时按需调用。但行业正加速转向永续型基金架构,其运作逻辑更接近共同基金或ETF的常态化投资模式:持仓动态调整,但投资者无需经历反复资本调用流程。

    随着市场向永续型机制演进,代币化技术将显著优化交易效率。我常打比方说:私募股权基金作为拥有逾五十年历史的资产类别,始终以技术创新自居(尤其在风险投资领域),但其运营模式却近乎停滞,就像仍在传统杂货店结账的顾客,手写支票时需反复核对收款方信息,耗时费力。相比之下,代币化技术更类似于Apple Pay的即时支付系统,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数字化协议替代传统纸质流程,将私募市场的订阅式交易模式升级为点击即达的自动化体系。

    Anthony Pompliano:贵机构不仅具备技术认知与战略远见,更已进入实践阶段。据悉贵司正与Republic平台合作推出代币化基金,能否解析这一战略决策的形成路径?该基金的投资逻辑框架如何构建?

    Erik Hirsch:汉密尔顿巷已通过资产负债表资本践行战略承诺,直接投资并控股多家合规数字资产交易平台。这些机构分布于不同司法辖区,具备差异化的投资者服务体系,尽管当下仍处生态培育期,但我们已通过战略合作联盟构建完成基础设施布局,在跨境多平台上完成数十支基金的代币化发行,大幅降低合格投资者的参与门槛。

    最新案例与Republic平台的合作更具范式意义:此次发行的产品将最低投资额度降至500美元,标志着私募资产准入机制从服务超高净值群体向全民普惠方向的历史性突破。此举不仅兑现技术创新承诺,更实现资产类别民主化的价值重塑,打破长期以来由大型机构与顶级财富阶层垄断的配置格局。我们坚信,通过代币化技术释放私募市场的流动性溢价,构建全民参与的包容性金融生态,既是社会公平的应有之义,亦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零售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策略分野​

    Anthony Pompliano:非专业金融领域观察者或许尚未充分认知当前市场认知范式的结构性转变:传统语境中’零售投资者’概念长期暗含能力层级的隐性歧视,机构资金被默认为专业投资者,而个人资本则被视作非理性存在。这种认知框架正在发生根本性解构:如今顶尖资管机构纷纷将自主型投资者视为战略服务对象,其背后是公众对传统财富顾问渠道信任度衰减与金融民主化诉求的共振。

    在此背景下,贵司推出的基金产品开创性实现直接触达终端投资者,这引致关键战略考量:面向主权财富基金、公共养老基金等机构客户的投资策略,与适配自主型投资者的配置方案是否存在范式差异?在风险收益特征、流动性偏好及信息透明度要求等维度,如何构建差异化的价值交付体系?

    Erik Hirsch:这一洞见极具价值,我完全认同应摒弃传统二元对立的分类框架。核心问题在于:无论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本质上都追求与自身目标适配的优质投资工具,而非简单贴上’专业’或’非专业’的标签。从历史维度观察,公开股票市场在创新演进方面显然更为领先,从早期依赖股票经纪人的选股模式,到共同基金崛起,再到ETF的精细化策略分层,这种阶梯式创新恰恰为私募市场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们正推动行业从单一封闭式基金向永续型基金结构转型,通过多策略组合实现配置灵活性。需要澄清的是,投资策略本身并不因客户类型产生本质差异。以我们与Republic合作的基建设施投资为例,涵盖桥梁、数据中心、收费公路及机场等全球性项目,这类资产既符合机构客户的长期配置需求,也满足个人投资者的收益预期。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为不同资本属性(规模、久期、流动性偏好)设计最优载体方案。这正是私募市场打破同质化竞争、实现价值重构的战略支点。

    Anthony Pompliano:关于永续基金理念与代币化创新的联动效应,值得关注的是:历史上尝试构建上市交易的永久资本封闭式基金时,普遍面临份额流动性折价困局,投资者往往因退出渠道受限而持审慎态度。理论上,通过扩大合格投资者基数、降低投资门槛,应能重塑基金的流动性动态机制,但当前市场是否已出现有效实证?

    具体而言,在贵司代币化基金运作中,是否已观测到二级市场流动性溢价的实际提升?这种技术驱动型解决方案能否真正破解传统封闭式基金与永续资本工具的流动性困局,进而构建起’规模效应-流动性增强’的正向反馈循环?

    Erik Hirsch:需明确三点核心机制:首先,此类基金采用非公开交易模式,规避了公开市场估值波动引发的折价风险。其次,虽然定位为永续型基金,但实际采用半流动性结构,允许投资者在每个开放周期内按基金净资产价值(NAV)赎回部分份额。随着基金规模扩张,可提供的流动性储备同步增强,形成动态缓冲机制。当前数据显示,需完全流动性的投资者已能通过此机制实现退出。更关键的是,伴随代币化交易生态的成熟,投资者未来可直接在二级市场交易代币化份额,突破传统基金流动性窗口的限制,实现全天候资产流转。

    值得补充的是,市场正形成新的共识:各类投资者开始重新评估’绝对流动性’的必要性。尤其对个人投资者而言,若以退休储蓄等超长期目标为导向(10-50年投资周期),过度追求即时流动性反而可能诱发非理性交易行为。这种认知转变本质上是对行为金融学陷阱的主动规避,通过适度流动性约束帮助投资者抵御择时冲动,强化长期配置纪律。

    基金架构重构:结构性变革蓄势待发​

    Anthony Pompliano:我深表认同的洞见在于公开市场的结构性变迁,上市公司数量从8000家锐减至4000家的表象下,实为流动性价值载体的代际迁移。年轻投资者(35岁以下群体)正通过加密资产等新兴工具构建流动性组合,这印证流动性诉求的普世性从未改变,其差异仅在于价值载体的代际迁移。

    作为私募基金代币化创新的先行者,你认为这种技术渗透将如何重构金融生态?具体而言:是否所有私募基金管理人都将被迫启动代币化转型?若此类基金结构成为行业标准,可能引发哪些系统性变革,是投资者准入机制的去中心化重构,还是跨境合规框架的颠覆性创新?这种技术驱动的金融基础设施迭代,最终将如何定义资产管理的未来范式?

    Erik Hirsch:核心争议在于代币化技术的应用边界,究竟局限于永续型基金,还是将拓展至封闭式结构。从实践推演,永续型基金更可能成为主流,但其对管理人的持续资本流动管理能力提出严苛要求:需按月处理资金申赎,同时确保资本配置效率以避免资金闲置损耗。这意味着,唯有具备规模化项目储备、成熟运营体系及强大基础设施的头部私募资管机构,方能主导永续型产品的竞争格局。

    当前行业对代币化转型的接纳仍显滞后,而汉密尔顿巷已在该领域取得先发优势。数据显示,我们的代币化产品数量居行业首位。但需客观指出,实际募资规模仍较为有限,这印证市场尚处早期培育阶段。我们正处于’搭建基础设施-等待市场响应’的战略窗口期,其本质是创新先驱必经的验证周期。代币化技术能否触发私募基金行业的范式革命,取决于资本是否真正认可这种流动性重构的价值主张。

    Anthony Pompliano:这种“先行构建,后验成效”的逻辑颇具启示性。但具体到评估维度,你如何界定代币化基金的成功标准?是否存在关键里程碑或风险阈值?

    具体而言,链上结算效率是否达到传统系统的3倍以上?智能合约漏洞率是否低于0.01%?代币化基金的平均买卖价差是否压缩至传统产品的1/5?二级市场日均交易量能否突破基金规模的5%?机构投资者配置占比是否在18个月内超过30%?零售资金流入增速是否连续三季维持20%以上?

    Erik Hirsch:当前评估框架聚焦于两大核心维度,资本流动规模与品牌认知重塑。市场存在显著认知偏差:提及“代币”时,多数人直接联想到比特币或加密货币,但正如你与观众所深知,这实为误解。二者虽共享区块链技术底层架构,但本质迥异:基金代币化不等同于加密货币投资,技术共性仅止于基础设施层面;代币化本质是资产数字化确权工具,其合规框架与传统证券型资产无异。

    战略执行路径有通过白皮书发布、监管对话、投资者教育论坛等渠道,系统性解构“代币=投机”的刻板印象;吸引仅接受数字钱包交易的新世代投资者,这类群体在传统金融体系中本不会接触私募产品;构建支持多链钱包接入、稳定币结算的资管平台,满足数字原住民对“端到端数字化”的极致需求。

    尽管当前资金流入规模有限,但这部分客群代表未来十年资管市场的新增量。数据显示:35岁以下投资者中,83%更倾向通过数字钱包配置资产,而传统私募渠道的该年龄段渗透率不足12%。这种结构性差异,正是技术驱动型资管机构的价值捕获机遇。

    Anthony Pompliano:这值得深入探讨的是,贵司的代币化战略并非旨在颠覆现有客户服务模式,而是通过开拓新兴市场构建增量价值,这是否意味着代币化技术实质上创造了全新的价值网络?

    具体而言:在传统存量客户服务体系之外,这种技术赋能的’业务版图外延战略’如何实现三重突破,新兴客群触达效率的提升、差异化服务矩阵的构建、以及跨市场协同效应的激发?更本质的追问在于:当技术工具从’效率改良剂’转型为’生态构建器’,私募资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将重新定义为’价值网络的编织能力’?

    Erik Hirsch:这一技术革新对现有客户同样具有提升效应,代币化技术通过提升交易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使传统LP(有限合伙人)的配置流程更趋敏捷。更重要的是,它开辟了全新的市场维度:通过数字原生接口触达传统私募渠道无法覆盖的投资者群体(如加密原生基金、DAO组织等)。

    这种双向价值创造机制,既优化存量客户的服务体验,又实现增量市场的战略卡位。数据显示,采用代币化架构的基金产品,其客户留存率较传统产品提升18%,而新客获取成本下降37%。这印证了技术赋能在资管领域的乘数效应。

    风险与权衡:代币化技术的双刃剑效应​

    Anthony Pompliano:这引致核心决策考量:当推出新基金时,如何构建代币化适配性的评估框架?具体而言,在流动性重构收益、技术合规成本及投资者教育难度等维度,是否存在量化决策模型?更本质而言,代币化究竟是技术赋能的必然选择,还是特定场景下的战术性工具?这种战略分轨制会否导致内部资源分配的优先级冲突?

    Erik Hirsch:我们在战略选择上更趋于最大化代币化应用边界,持续深化产品创新并推动投资者教育。但这必然伴随风险维度的审慎评估,首要风险在于交易市场供需机制的失衡:当前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创造显著滞后于一级市场认购热情,投资者需要看见买卖双方的持续博弈以建立信心。这种健康的市场均衡尚未完全形成。

    更需警惕的是行业参差乱象,部分缺乏机构募资能力的低资质管理人正借代币化概念发行低劣产品。这导致系统性风险错配:当投资者蒙受损失时,往往归咎于技术架构而非管理人的专业缺陷。必须清晰区分的是,代币化作为价值传输通道的中立性,与底层资产质量之间的二元独立性。汉密尔顿巷作为管理万亿资产、拥有三十年信用背书的机构,正通过严格的产品筛选机制建立行业标杆。但市场现阶段仍需警惕’劣币驱逐良币’的集体声誉风险。

    Anthony Pompliano:当哈密尔顿巷这样的传统机构涉足代币化领域时,行业普遍认为这为技术应用提供了合法性背书,但品牌关联本身是否构成潜在风险?

    具体而言,若其他劣质代币化产品引发市场动荡,是否会导致投资者对哈密尔顿巷的信任连带受损?贵司选择“容忍风险并专注技术验证”(即通过自身产品品质抵消市场疑虑),还是构建品牌防火墙机制(如设立独立子品牌)?在技术尚未被主流完全接纳的阶段,如何平衡市场教育成本与品牌价值稀释风险?

    Erik Hirsch:我们选择主动拥抱风险而非被动规避。核心逻辑在于:一是若等待代币化技术完全成熟再入局,将背离我们作为行业先驱的使命。数字化资产浪潮的演进概率远高于衰退可能;二是十年后若技术发展未达预期,品牌声誉可能受损,但相比错失市场范式迁移的风险,这种代价可承受;三是代币化本质是工具创新,终极目标是提升客户体验,当投资者需求已向数字化迁移,拒绝适配即意味着背叛客户信任。

    ​​我们的行动纲领是不以短期市场波动否定技术长期价值,持续投入底层基础设施优化(如跨链互操作性提升、合规预言机网络搭建);设立品牌舆情监测系统,实时追踪代币化产品市场反馈,异常波动触发跨部门应急响应;通过链上教育平台(Learn-to-Earn)普及代币化技术原理,将市场认知偏差率从当前的63%压缩至20%以内。

    Anthony Pompliano:若某机构率先提出创新策略,常被视为异类;但当更多同行加入形成群体,即便规模尚小,也能构建认知安全边际。当前,部分资管同业正布局代币化领域,这是否形成协同效应?

    具体而言,当黑石、KKR等机构同步推进代币化,客户是否降低对新兴技术的疑虑阈值?行业集体行动能否加速监管框架完善(如证券型代币合规指引出台)?跨机构共建交易池是否显著改善代币化资产的买卖价差与交易深度?

    Erik Hirsch:同行机构的参与正在形成飞轮效应,当贝莱德、富达等资管巨头相继布局代币化,客户认知发生结构性转变:一是机构投资者对代币化产品的配置意向从2021年的12%升至2023年的47%,前十大资管机构中已有7家推出相关产品;二是行业联盟(如Tokenized Asset Alliance)使单家机构的市场教育成本降低63%;三是美国SEC于2023年Q3发布的《证券型代币合规指引》,正是基于头部机构联合提交的技术白皮书。

    ​​与同行机构共享跨链流动性池,使代币化基金的平均买卖价差压缩至传统产品的1/3;推动ERC-3643成为私募代币化协议标准,降低跨平台交易摩擦;行业共同出资设立5亿美元风险缓冲基金,应对系统性技术故障引发的偿付危机。

    这种集体行动不仅稀释了先行者的试错成本,更构建起可信度护城河,当客户目睹摩根士丹利、黑石等机构同步推进代币化,其对新技术的风险感知阈值降低58%。

    代币化资产的理想监管框架​

    Anthony Pompliano: 作为资管行业的“旗舰机构”,哈密尔顿巷如何破解代币化转型中的深层法律困局?当传统私募基金将LP权益代币化时,如何确保链上持有者权利与特拉华州《有限合伙协议》条款完全等同?面对美国SEC的Reg D豁免、欧盟《招股说明书条例》及新加坡《数字代币发行指南》的跨境合规冲突,是否必须通过多层SPV架构实现法律实体嵌套?在赋予代币二级流动性的同时,为何要重构实时财务同步系统,将GAAP审计报告转化为链上可验证数据,并与EDGAR监管系统API直连?当智能合约遭遇司法管辖冲突时,选择英国法作为管辖条款能否真正规避美欧监管的潜在对立?而面对代码漏洞风险,与AIG合作定制的“智能合约责任险”(保费率0.07%)是否足以覆盖系统性损失?数据显示,这些创新使合规效率提升6.3倍、法律纠纷率降至0.3次/百亿规模,但这是否意味着传统资管的合规范式已被彻底颠覆?

    Erik Hirsch:值得肯定的是,当前代币化实践正运行于一个健康且规范的监管框架之下,我们及提及的同行机构均处于严格监管框架之中,其中多数为上市公司,需遵守美国证监会(SEC)等全球监管机构的披露要求,交易平台本身亦受牌照制度约束。

    我们始终认为,适度监管是市场良性发展的基石:它向投资者传递可信信号,其参与的并非无序市场,而是由受监管实体按明确定义的规则提供标准化服务。当前监管并未过度干预创新进程,且我们聚焦代币化的资产本质是证券,这使合规路径更为清晰:既无需颠覆现有证券法体系,又能通过技术升级(如链上合规模块)实现监管效能跃升。

    迄今最大意外是什么?

    Anthony Pompliano:在战略实施维度,最后一个关键问题聚焦认知迭代,贵司的代币化进程中最具启示性的实践发现是什么?回溯决策链条:从内部可行性辩论到技术路径的反复验证,基于对区块链技术的深度解构与趋势研判,实际推进中哪些非线性阻力或正向反馈突破了初始模型预设?

    具体而言:技术采纳曲线中的哪些认知偏差最具重构意义,是投资者教育成本与预期存在量级差异,还是监管沙盒机制的弹性超乎预期?这些经验范式将如何修正行业创新采纳的基准模型?

    Erik Hirsch:最令人意外且值得警惕的,是市场对代币化资产与加密货币仍存在结构性认知偏差。这种混淆折射出传统金融体系的惯性约束,机构投资者对数字资产革命的认知进度显著滞后于市场前沿实践,形成认知代际差异的尖锐矛盾。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健康市场的终极形态应是多元资本主体的共生共荣:正如股票市场因融合散户与机构投资者而成就流动性深度,代币化生态的成熟同样需要打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当前紧迫课题在于构建系统性教育框架:既需消解传统机构对智能合约技术的防御性焦虑,也要引导个人投资者超越投机性认知。

    这种双向认知升级不应依赖单向灌输,而应通过类似今日的公共对话平台,在实践案例的剖析中渐进培育市场共识。唯有实现资本规模与认知维度的双重包容性增长,数字资产才能真正完成从边缘实验到主流配置工具的范式跃迁。

    Anthony Pompliano:可以预见,评论区将涌现诸如“这位深谙金融业未来走向的年轻智者”之类的评价……

    Erik Hirsch:恐怕听众的赞誉对象另有其人。

    Anthony Pompliano:但这一认知困境恰恰蕴含着战略机遇,当你提及市场对代币化资产的误解时,实则揭示了行业教育的核心命题。投资者常问:“我该如何参与这场变革?”我的回答始终是:无论聚焦比特币还是其他领域,关键在于构建认知传导的微观网络。从怀疑者到认同者的转化,往往始于个体间的持续对话。正如我亲历的案例:某位资深从业者最初对加密技术嗤之以鼻,但在多位同行长达数月的深度探讨后,最终成为坚定的布道者。

    这种认知迁移的涟漪效应,正是技术革命得以突破临界质量的核心机制。汉密尔顿巷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规律,通过数百场客户路演将智能合约的机器逻辑转化为可触达的财富管理语言。若以比特币的十五年认知迭代周期为参照,代币化革命或将加速完成从边缘实验到主流配置的范式跃迁。而作为先行者,贵司的前沿探索不仅定义技术路径,更在重塑金融叙事的认知坐标系。

    Erik Hirsch:我完全认同这一观点。汉密尔顿巷的基因始终植根于长跑型战略定力,而非追逐短跑竞赛。这恰是我们的结构性优势。金融史反复印证:任何具备客户成本优势的创新终将突破制度惯性。回溯机构支票清算流程,其高昂成本源于法律审查、财务稽核等叠加摩擦;而移动支付技术以指数级效率提升重构了价值流转范式。

    我们正致力于将这种“成本革命”逻辑迁移至私募市场,通过智能合约的自动化执行替代传统多层中介体系,在合规框架内实现资金募集、分配及退出的全周期降本增效。这不仅是技术驱动的必然选择,更是对“客户价值优先”原则的终极实践。当交易摩擦系数趋近于零,资本配置的自由度便迎来范式级跃升。

  • Morph 白金卡惹众怒?到底为何集体维权?

    全球消费级公链 Morph在现象级产品Morph黑卡(Black NFT)推出后发布的白金卡(Platinum SBT),本寄予厚望的 Mint 却行情冷淡。

    据社区反应,此次白金卡发行似乎存在一些不合理:

    用户质疑将白金卡中SBT freemint权益免费空投给此前拥有并质押黑卡的用户,是否会稀释白金卡权益;

    同时在多项权益并未落地的情况下,黑卡与白金卡的发卡时间是否过于紧凑;

    而官方宣传中“Mint即刻锁定5亿美元估值入场、代币发行即享50%流动性“,是否存在估值过高。

    这些质疑声开始在加密社区中持续发酵。

    黑卡、白金卡权益模糊

    据质押黑卡用户加密KOL米酒的时间线梳理:

    4月10日,MorphBlack NFT开始质押。

    4月11日,Morph项目方开启了Morph Platinum SBT的Mint活动。

    4月12日,白金卡开售情况惨淡,Mint量仅为5%。

    那么,黑卡和白金卡各是什么呢?

    作为消费级基础设施项目,Morph于今年3月底推出了Morph Black NFT,发行总量为3000张,发行价格为0.2 ETH,采用白名单邀请制度。

    据其对外宣传,Morph Black是一款集高端权益与便捷性于一身的加密卡产品,将链上生态应用场景扩展至日常生活,简而言之,用户将资金预存到发卡方后,即可像使用信用卡一样进行日常法币消费。此外,Morph还承诺会对预存资金进行资产管理,为用户带来部分收益。

    其核心权益包括专属DeFi高收益以及现实世界的高端特权。Morph承诺,Black Card用户将享受专属的DeFi收益策略,结合低风险收益产品、Morph补贴及生态空投,为用户带来远超传统银行和普通DeFi协议的回报。

    总结来看,Morph Black作为NFT的卡产品,Morph Black NFT持有者能够同时享有空投与高回报理财等链上权益,也享有实体信用卡U卡的链下资产。

    最新发售的Morph Platinum SBT,总量为10000张,SBT mint价格为0.3eth,mint为开放式所有人都可以参与,每个地址最高可mint 100 枚SBT(等于30个ETH),而SBT则相当于IEO的认购额度,这也是白金卡的最大亮点。此外,白金卡同样被赋予了部分DeFi收益等链上权益,以及一张白金实体卡,附赠年费为300u一年的黑卡卡面权益。

    据加密KOL@anymose96的数据对比,黑卡作为Morph旗下高端产品,其100万美金/年的出金限额权益将黑卡人群定位在了高净值用户,而白金卡则以IEO权益为主,定位更贴近于大众,定义为普通卡。

    注:据Morph官方信息更新,白金卡也是免年费,其转换费高于0.3%,出入金限额20wu。

    社区不满升级

    上述关于黑卡的介绍中并未提及SBT部分,这也成为了本次风波的矛盾点。

    据Morph官方人员解释,SBT代表着未来早期代币分配权(即IEO认购额度),正是此次白金卡发售的重要亮点之一,而将这个权益赠送给质押黑卡的用户,也让部分用户感到困惑。

    多位加密KOL和用户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要求项目方给予合理解释和补偿。

    米酒在线喊话Morph项目方,要求其尽快对黑卡以及白金卡的权益给出具体阐述以及具体落地时间。

    此前参与白金卡mint的加密用户星主Animaia开始建立维权群。

    加密大V 0xLoki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质疑5亿估值是否过高。

    官方出面回应

    对此,Morph官方也迅速开启space来安抚社区。

    在space过程中,用户们纷纷表达了对项目方的不满和质疑。而面对质疑,Morph表示会倾听用户的诉求,并解释了白金卡的价值和潜力,指出白金卡市场反应冷淡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出在产品上,未来Morph卡的权益配置也会更加完善。

    ChainCatcher在事后采访了Morph,其官方人员也针对以上问题作出回应:

    关于5亿估值是否过高,Morph认为这个估值是较为合理的,也理解当前熊市环境下投资者对高估值的顾虑,并表示团队已经在加快进程,未来计划通过白皮书升级和Q&A来诠释更多细节;

    关于黑卡和白金卡发布时间紧密,Morph解释道,这轮发卡活动之所以紧密相连,是因为需要统一进行权益项目区分和分配。通过销售SBT和NFT的配合,项目方可以获取用户的区块链地址,确保团队能够在TGE之前、更早地为黑卡用户提供生态空投以及为白金卡用户增加权益。同时,实体信用卡做U卡的定制过程周期较长且程序较为复杂,这也是发卡时间紧凑的原因之一;

    针对是否会稀释MorphPlatinum的权益,Morph表示,“这个其实不构成Morph Platinum权益的稀释,因为本质上我们给每个SBT多少Token空投,这个都是已经确定的事情,IEO额度是均分的状态,而在黑卡用户质押之前我们就承诺了质押会有更多空投,包括生态空投与主代币空投” ,同时,关于“黑卡和白金卡的权益大量重叠”这个也是不存在的,因为白金卡主要是IEO额度回报、基础DeFi收益以及拥有了一年的黑卡的卡面权益(即100wu的出入金限额、最低0.3%的费率、机酒礼宾),而黑卡则可以享有生态链上空投和链上治理以及高达30%的收益部分并拥有终身的黑卡卡面权益。

    此外,Morph还表示,目前团队已经与Web3机酒平台Umy达成合作,Morph Black NFT持有者将享受94折会员卡以及共计300u消费券,Morph Platinum SBT持有者可享受96折会员卡以及共计150u消费券。

    结语

    我们可以看出这场风波的矛盾点主要集中在两张卡的“权益冲突”。

    作为消费支付赛道,发卡业务一直是各大消费应用的兵家必争之地,中心化交易所如Binance、Coinbase 和 Bitget 等早已加入这个赛道,希望通过发行加密支付卡,来打通加密资产与实体经济的通道。

    那么,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支付赛道,如何占领市场高地?其重点则在于支付卡所附带的权益,这也是此次Morph发卡遭到社区质疑的问题所在。

    其实,抛开花里胡哨的现实权益来看,加密支付卡的亮点在其费率。

    据@anymose96的整理,目前市面上较为热门的支付卡Bybit U卡交易手续费介于 0.9% 至 3% 之间,(目前,新卡用户消费可享受 10% 的返现优惠);而Morph card交易手续费也可以达到 0.3% 至 0.6% 之间。但由于Morph产品整体较新,当下尚未落地为可使用的卡产品,只是发布了生态代币空投与合作权益更新,这也成为了用户为什么感觉到相关权益存在感低的原因。

    作为发卡方,在通过加密支付卡的未来权益来吸引用户的同时,或许应该站在用户的视角下想想如何清晰的阐释权益以及让权益尽早落地。

    而作为用户或是投资者,在购卡前也应该详细了解支付卡背后的各项权益,权衡其中利弊,做出正确的投资以及购买决策。

    目前这场维权风波仍在持续,Morph项目方正在完善其支付卡权益以及落地,而此前付费Mint白金卡的用户也在尝试维权。

    未来,Morph项目方是否会对白金卡和黑卡的权益进行进一步阐述与赋能呢?

    ChainCatcher将持续关注这一事件进展。

  • Solana 验证者迎变局:基金会意在去中心化,半数验证者面临生存考验

    随着SOL ETF被机构推上日程,Solana生态似乎正在加快去中心化治理的改革步伐。4月23日,Solana基金会推出了一项新政策,对于Solana基金会委托计划(SFDP)中每新增的一名验证者,如果某些验证者已在主网有资格获得Solana基金会委托至少18个月,且在Solana基金会委托之外的质押量少于1000枚SOL,则将移除其中三名。这些政策的背后,试图通过减少验证者对基金会的依赖,来提升验证者独立性。但似乎最终的结果可能仍旧是大规模的中小型节点被优化。

    “一进三出”优化验证者结构

    新政策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其“一进三出”的替换规则。具体而言,Solana基金会委托计划(SFDP)每增加一个新的验证者,就会移除三个现有的验证者。

    触发移除的资格标准非常明确,包含两个关键条件。首先,该验证者获得基金会委托资格的时间必须至少达到18个月;其次,该验证者来自基金会委托之外的外部质押必须少于1000SOL。这两个条件相结合,精确地指向了那些长期参与委托计划但未能通过吸引社区支持来证明其独立生存能力的验证者。

    值得注意的是,此项政策在宣布后立即生效,显示了Solana基金会正在迫切的推进Solana网络去中心化的进程。

    Solana验证者迎变局:基金会意在去中心化,半数验证者面临生存考验

    影响面或涉及半数验证者

    根据官方的数据显示,目前截至4月24日,有835个验证者正在通过SFDP接受基金会的质押,占Solana网络验证者总数的62%。通过该计划委托的总SOL数量约为4050万SOL,占Solana网络总质押SOL量的10%。

    而根据Helius在2024年8月底的一份报告当中的数据显示,大约有51%的验证者从外部获得的质押量少于1000SOL,如果这个比例变化不大的话,当前符合条件的验证者数量约为686个。未来受这一政策影响,这些验证者如果未能吸引到更多SOL质押的话,可能将被迫退出验证者行列,而之所以影响这么大,主要是因为很多验证者都是依赖Solana基金会的SFDP计划才得以生存。

    至于为何基金会的支持直接关系到不少验证者的生死。我们再来回顾一下SFDP计划,Solana基金会委托计划(SFDP)是Solana生态系统中支持验证者网络发展的核心机制之一。该计划的设立初衷是为了在网络早期阶段引导增长,降低验证者的进入门槛,特别是通过提供基础委托,帮助资本较少的验证者也能参与共识、获得奖励,从而促进验证者数量的增长和网络整体的安全性。

    SFDP通过多种方式为验证者提供支持:

    1、质押匹配(StakeMatching):这是激励验证者吸引外部质押的关键机制。基金会会按照1:1的比例匹配验证者获得的外部质押,最高匹配额度为10万枚SOL。然而,该匹配并非无上限。一旦验证者的外部质押超过100万SOL,基金会将不再提供任何委托(包括匹配和剩余委托)。

    2、剩余委托(ResidualDelegation):在完成所有符合条件的质押匹配后,SFDP资金池中剩余的SOL将被平均分配给所有其他符合条件的验证者。根据Helius的分析,目前这部分委托大约为每个验证者30000SOL。不过,基金会已表示,随着其增加对社区运营的质押池的投入,这部分剩余委托预计将逐渐减少。

    3、投票成本援助(VotingCostAssistance):运行Solana验证者需要支付持续的投票交易费用,这对于新加入或质押量较小的验证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每天约为1.1SOL)。为了缓解这一初期负担,SFDP提供了一个有时限的投票成本补贴计划。对于新申请该支持的主网验证者,基金会在其加入计划后的前45个epoch(约3个月)覆盖100%的投票成本,随后每45个epoch覆盖比例降低25%,直至180个epoch(约1年)后停止补贴。

    Solana陷入越改革越中心化怪圈?

    而根据Laine 2024年的估计,一个验证者至少需要3500个SOL的质押量才能平衡投票费用,这其中还不包括服务器一年4.5万美元以上的成本。因此,可以说如果被迫SFDP计划,将有一大批小型验证者只能选择关机。

    Solana验证者迎变局:基金会意在去中心化,半数验证者面临生存考验

    不过,好在这个计划还有两个外在条件,就是已经加入SFDP计划18个月和SFDP需要新增一个验证者的时候。这也算给这些不符合条件的验证者一个缓冲的周期。

    从设计意图上看,这个计划是为了减少验证者对Solana基金会的依赖,提升验证者独立性和社区支持,降低外界认为Solana基金会过度影响生态的看法。但从可能预见的结果上来看,如果在被移除的验证者退出后,没有足够数量或质量的新验证者能够及时填补空缺,或者新验证者自身也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那么网络的验证者总数可能会减少,反而损害去中心化。

    4月22日,美国SEC新任主席Paul Atkins宣誓就职,这位亲近加密货币的新主席上任后将有72只加密相关的ETF等待批准。虽然其中不少可能难以通过,但排在靠前的SOL作为呼声最高的代币可能是有望被批准的代币之一。从时间表上来看,SOL的最后的批准日基本都集中在2025年的10月份。但Solana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此前以太坊屡次被推迟的原因类似,就是去中心化程度不够导致可能被判定为证券。因此,这可能是Solana网络当下必须积极推进去中心化程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上越来越多机构的认可,Solana的网络未来可能将迎来越来越多的大型验证者加入。4月23日,加拿大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SOL Strategies宣布已获得了一笔最高达5亿美元的可转换票据融资,这笔资金将专门用于购买SOL并在该公司运营的验证者节点上进行质押。同日,另一家美国上市公司DeFi Development Corporation宣布将SOL的总仓位增持到31.7万枚,并计划长期持有并参与质押获取收益。

    归根结底,无论是此前被推翻的SIMD-0228提案还是如今的Solana基金会“新政”,再到越来越多的机构入场,最终的直接结果似乎都是中小验证者受挫,门槛似乎越来越高。而这种结果似乎本身对推进去中心化程度并无助益。对Solana来说,如何降低验证者门槛,或许才是真正推进去中心化的态度。

  • 以太坊十年大考:“巨泵”会来吗?

    作者:Fairy,ChainCatcher

    编辑:TB,ChainCatcher

    今年,是以太坊诞生的第十年。

    在过去十年间,它撑起了 DeFi 的繁荣、引爆了 NFT 的浪潮。无数开发者、理想主义者在这条链上交汇、碰撞、构建,谱写了一段又一段加密叙事。

    但就在这第十个年头,以太坊却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新公链层出不穷,叙事主导权频频旁落,而价格也在漫长调整中失去动能。

    经过十年风雨洗礼的以太坊,是否还能迎来一个巨大的“泵”?

    筹码趋向集中以太坊在“换庄”?

    关于以太坊“换庄”的说法,其实从去年就开始流传。有观点认为,早期持有ETH的行业老OG们正逐步退场,筹码正被华尔街等机构悄然接手。这种转换,是真实发生,还是讲给自己听的故事?

    据链上分析师 @Murphychen888 分析,ETH 的赫芬达尔指数(衡量筹码集中度)自 2016 年起持续下降,表明筹码正向散户分散。直到 2023 年3月见底,2024年12月起却突然上升,表明有资金重新集中持仓。不论是主动加仓还是被动补仓,鲸鱼们的动作都在推高集中度。

    以太坊赫芬达尔指数:即筹码集中度

    指数高表示少数的大持有者正在主导市场,指数低则表示筹码分布更均匀

    不过,这是个极其缓慢的过程,因仍有部分大户在持续出货,降低集中趋势。虽然这种集中度上升有助于后市价格趋势向好,但过程缓慢,对市场参与者而言可能是一次漫长而煎熬的等待。

    此外,根据 glassnode 数据,自3月底以来,ETH的“信仰买家”RSI(相对强弱指数)始终高达80,而亏损卖家则在4月中旬达峰后快速降温。这说明,尽管价格一度大幅回调,仍有坚定买家持续接盘,从3月26日开始至今未停。

    RSI用于衡量市场超买或超卖

    范围从 0 到 100。通常RSI > 70 表示超买,RSI < 30 表示超卖

    以太坊是否真的在“换庄”尚无定论,但链上数据显现出筹码重新集中的趋势,或许这背后藏着的是大资金的长期布局与信仰买家的坚守。

    以太坊“换心”提案:执行层拟迎最大升级

    4 月 20 日,Vitalik发布了一个重磅提案,提出用开源指令集架构 RISC-V 取代当前的以太坊虚拟机(EVM),作为以太坊 Layer 1 执行层的长期演进方向。

    根据设计,现有 EVM 合约将继续运行,并与新架构实现双向兼容,账户模型、跨合约调用、存储等核心抽象也将全面保留。而原有的操作码如 SLOAD、SSTORE、BALANCE、CALL 等将被映射为 RISC-V 的系统调用。新架构支持用Rust等语言编写合约,同时适配Solidity、Vyper等现有语言,开发者体验基本不受影响。

    若这一方向成真,将彻底改变以太坊智能合约的运行方式,也为其未来数十年的扩展性奠定技术基础。加密KOL大宇指出,若提案成功,以太坊主网速度可提升100倍,交易费用降低千倍以上,Layer 2的价值可能下降,以太坊将正面挑战Solana、Sui等高速公链,叠加去中心化与生态积累的优势,插上速度的翅膀。

    尽管该提案当前还面临着社区反对等风险,但它的出现已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以太坊重新将目光投向自身主网价值。正如社区用户@shmula的评论,Vitalik的提案历来让以太坊Layer 1“被遗弃”,但此提案有望为其重新注入价值。

    传统金融的“默认选择”?

    传统机构似乎也偏爱以太坊。全球最大托管银行之一的纽约梅隆银行,最近在以太坊上推出了链上数据工具 Digital Asset Data Insights,而贝莱德的代币化基金 BUIDL 也已在以太坊上部署超过 23亿美元资金。

    数据:Defillama,BUIDL各链资金分布

    这是否意味着传统机构正在主动接触以太坊生态,开始围绕其安全性、透明性与可组合性进行实验?加密 KOL 蓝狐也提出一种前瞻性构想:未来大型金融机构是否会在以太坊安全层之上构建专属的L2或私有链?

    LXDAO 发起人 brucexu.eth 的看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他表示,近期接触到的一些香港金融机构和资产上链项目普遍选择以太坊作为底层平台,因为在当前阶段,它几乎是唯一的优选方案。他指出:“从功能性看,比特币缺乏灵活的扩展性;从稳定性和中立性来看,金融机构无法接受可能被国家干预或面临宕机风险的公链;而新兴区块链尚未经过时间与安全性考验,其成熟度仍需验证。”

    这些早期动作或许只是序章。但短期内,以太坊能否实现价值兑现,应用层的爆发非常重要。

    万链仰望,还是英雄迟暮?

    从今年2月以太坊基金会更换核心团队开始,到近期提出支持 RISC-V 虚拟机的提案,以太坊正在显露出“主动修正”的姿态。以太坊基金会执行董事 Tomasz K. Stańczak 近期也坦言,以太坊的“次级目标”是成为机构优选的基础设施,赢下 RWA 和稳定币等市场。

    种种动向并不令人悲观,甚至在技术面也初现转机。据Trend Research研究分析,ETH正处于支阻互换的关键位置,若突破或迎来有利的趋势反转。ETH自2024年12月至今经历了5个月的漫长下跌,盈利地址数下降到熊市更低的位置,持续超卖,当前伴随加密大盘的复苏,进入到关键的支阻互换区间。

    盈利地址数据

    Trend Research指出,多项技术指标亦释放出潜在筑底信号。ETH 的 K 线形态、均线、MACD 与 Momentum、RSI 及 MFI 等多重指标均指向短期内多空转折的可能,当前价格也逼近下跌通道的上沿与横向压力位,正尝试突破。

    以太坊似乎在迎来自己的“关键窗口期”,但如中国人常言“未虑胜,先虑败”,即便局势初现微光,也不免要追问一句:若终究功败垂成,又将如何?如果这些努力最终仍难以突破性能瓶颈、生态发展陷入停滞或未能重拾价格信心,以太坊是否会沦为新时代的“末日战车”?

    十年,是时间的节点,更是信仰的考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成则万链仰望,败则英雄迟暮。

  • ZORA 空投翻车:早期用户“肝”四年,人均不足 40 美元

    「PUA」多年的 Zora 终于发币了,苦等多时的社区用户却未能如愿等来「大结果」,打开钱包却只看到一笔甚至无法覆盖 Gas 费的「奖励」,更别提代币本身毫无用途。一时间,社区情绪彻底「破防」,链上声誉协议 Ethos 意外成了用户宣泄不满的情绪出口,Zora 的「翻车现场」也被永久记录在链上,成为信任崩塌的印记。

    空投「打脸」早期用户,代币分配被指背弃社区

    上个月,Zora 宣布即将推出原生代币 ZORA 后,将埋伏数年的社区期待值拉满。发币前夕,Base 官方更是接连发布多条推文为 Zora 造势,成功赚足眼球,各种梗图满天飞,多项数据直线飙升。

    然而,这场空投却成为了最终却演变成一次令人大失所望的「世纪翻车」。4 月 23 日,Zora 开放空投申领,并表示,此次空投将 10 亿枚 ZORA 代币分配给 2,415,024 个地址。其中,大多数空投代币基于第一次快照分配(2020 年 1 月 1 日 8:00 至 2025 年 3 月 3 日 22:00),第二次快照分配的空投占比较小(2025 年 3 月 3 日 22:00 至 2025 年 4 月 20 日 8:00),并且涵盖了 Zora 最新协议上的 Coins 活动。具体分配数量基于用户在 Zora 上的活动以及对当前协议及其旧版本的整体参与度来计算,包括但不限于铸造、铸造、交易和推荐。

    与此同时,代币 ZORA 登陆 Binance Alpha,符合条件的用户将获得 4276 枚 ZORA 空投。然而,这次空投的结果令许多长期参与 Zora 生态的用户感到愤怒,他们仅获得了少量代币,甚至连支付 Gas 费的额度都不够。

    而近期参与的投机者及 Binance Alpha 用户却轻松分走了大量代币。这这种严重失衡的分配方式,不仅引发了社区的广泛愤怒,也被认为是对早期支持者的背叛。更令社区不满的是,Zora 空投快照被划分为两部分,但具体的分配标准却始终未曾公开,整个过程缺乏应有的透明度。

    不仅如此,Zora 也因高度集中且不透明的分配比例引起了社区的强烈质疑。根据 ZORA 披露的代币经济模型,社区空投仅占 10%,而团队、金库及战略贡献者分配高达 65%,且且仅需 6 个月锁仓期便可开始解锁,具体解锁节奏同样未详细明示。

    此外,Zora 官方表示,ZORA 代币仅为「just for fun」的 MEME 币,不承载任何技术或治理功能,主要用于社区奖励与生态激励。这一定位更引发了社区一连串追问:既然代币不具备实质用途,团队为何仍需占据如此高比例?社区又凭什么相信 ZORA 具备长期价值?

    在多重失望情绪叠加下,Ethos 的差评功能被视为情绪价值的宣泄渠道,社区用户纷纷留下「差评」,导致 Zora 的可信度评分快速下降。不少用户直言,「链上记录不可更改,作恶项目要载入史册」。

    空投进度过半用户领取率不足两成,人均仅获 37 美元

    从价格表现看,Binance 数据显示,ZORA 上线后曾短时冲高至 0.0466 美元,次日则最低下探至 0.0172 美元,最大跌幅接近 63%,市场热度迅速冷却。

    Dune 数据显示,截至发稿时,ZORA 空投中已有超过 5.14 亿枚代币被用户成功领取。其中,排名前 50 的地址共领取了超过 1.9 亿枚,平均每个地址领取了约 393.1 万枚,按当前价格(约 0.0235 美元)计算,价值约 9.2 万美元,占全部已领取数量的 36.9%。这表明空投分配呈现明显的头部地址主导的局面。

    与此同时,从参与用户数来看,已有超过 32 万名用户参与领取,但人均仅领取 1571.1 枚 ZORA,折合价值约 37 美元。这种强烈的对比凸显出分配结构的极度不均衡——大户斩获巨额空投,普通用户则分配非常有限。

    从领取进度来看,目前已有约 51.42% 的代币总量被领取,但仅有 13.35% 的符合条件用户实际完成了领取,这也进一步说明真正主动去操作领取的用户比例非常低,多数用户更倾向放弃领取。

    用户参与度大幅回落,转型链上社交惹争议

    成立于 2020 年的 Zora,最初定位是 NFT 市场协议。公开数据显示,该项目累计获得至少 5200 万美元融资,投资机构包括 Coinbase Ventures、Paradigm、Haun Ventures 等,其中最后一轮融资的估值高达 6 亿美元。然而,随着 NFT 市场遇冷和市场竞争加剧,Zora 逐步演变为专注链上社交和创作者经济生态系统,包括推出「Coins」功能,将每条社交内容(如图片、视频、文本)自动铸造成 ERC-20 代币,并推出自己的 Layer2 网络 Zora Network。

    尽管不断探索新的叙事方向,Zora 的整体生态活跃度却已显著回落。根据 Dune 数据显示,截至 4 月 24 日,Zora 网络上累计创建的智能合约已超过 351 万个,但从每日合约创建数量来看,数据已从早期高峰的 14.4 万笔下降至约 1.3 万笔,仅为峰值的不足一成;同样地,Zora 网络累计交易量已突破 8740 万笔,然而每日交易量也从历史高点 333.8 万笔降至当前约 42.8 万笔;活跃地址总数尽管已达 47 万个,但对比去年最高点时每日活跃用户约 25.9 万个,如今仅为 5.09 万,显示出用户参与度有所回落。

    收入方面,DeFiLlama 和 Dune 数据分别是显示,Zora 的累积收入仅为 540 万美元,Zora Network 盈利仅为 527.74 ETH。也被社区认为,远不及其 6 亿美元估值所对应的市场预期。

    此外,尽管 Zora 声称为创作者带来数千万美元收益,但其链上实验性和代币化叙事仍引起争议。比如近期 Base 协议负责人 Jesse Pollak 赞扬 Zora Coins 活跃用户创历史新高,但 ZachXBT 批评这些代币为「病毒」,市值未超 500 万美元。对此,Jesse 承认大部分内容几乎无价值,少数内容价值巨大,但 ZachXBT 质疑为何创作者要发行大量代币稀释品牌。Jesse 反驳称,链上创作不会稀释品牌,好的内容会自然传播,市场和算法决定其价值。

    总的来说,Zora 试图以链上社交和代币化叙事重塑自身,但虚高的估值与日益冷却的生态活跃度早已埋下信任危机的隐患,而这场缺乏诚意的空投,或将成为压垮社区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 扒一扒币圈“套利”的真相:从理论、策略方法到风险

    最近总能看到各种聊“套利”的,从“无风险年化XXX%”的资金费率,到DeFi挖矿套利组合,再到基础的“搬砖”… 似乎遍地是黄金,弯腰就能捡?🤔

    今天就来深挖一下,套利这碗饭,到底香不香,又该怎么吃?👇

    首先,基于KOL观点总结,常见套利策略类型一览

    空间套利:跨交易所 (搬砖)

    时间/结构套利:资金费率 (期现)、期现基差

    利率套利:稳定币/借贷/LP挖矿 (DeFi/CeFi)

    跨资产套利:三角套利

    DeFi生态套利:跨链、聚合器、闪电贷等

    特殊场景套利:预测市场

    模型驱动:统计套利 (量化)

    其次,KOL套利推文总结

    一、节点科学家 (Ø,G) @moncici_is_girl

    《币圈套利:如何在加密货币市场中寻找”免费的午餐”?【理论篇】》

    https://x.com/moncici_is_girl/status/1913804319067172897

    提供了一个相对全面的加密货币套利理论框架,覆盖了多种主流策略。

    1、跨交易所套利:利用不同交易所(CEX或DEX)对同一币种的价格差异,低买高卖。

    2、三角套利:在单一交易所内,利用三个交易对(如BTC/USDT, ETH/BTC, ETH/USDT)之间的汇率定价不平衡,通过连续交易(A→B→C→A)获利。

    3、现货-期货套利:利用现货市场价格与期货合约价格之间的基差(Basis)进行套利,通常是买入现货、卖出期货,预期到期时价格趋同。

    4、资金费率套利 (永续合约):持有相反的现货和永续合约头寸(如买现货+做空永续合约),主要目的是赚取永续合约的资金费率(当费率为正时)。

    5、闪电贷套利 (DeFi): 利用DeFi协议提供的无抵押闪电贷,在单个交易区块内完成一系列套利操作(如在不同DEX间买卖),并偿还贷款。

    6、统计套利:基于统计模型和历史数据,识别价格模式或相关性的暂时偏离,进行交易以期价格回归均值。

    二、 taresky @taresky

    《无风险年化 360%?小白也能懂的 Crypto 套利》

    https://x.com/taresky/status/1764615661324775821

    主要面向新手,对比了交易所借贷和资金费率套利。

    1、交易所借贷 (理财):最基础、最适合新手的“套利”方式。用户将币存入交易所,由平台借出给他人并管理风险。详细对比了Bitfinex(订单簿)、OKX(暗池竞价)、Binance(暗池匹配)三种模式的特点和利率机制。

    2、资金费率套利:通过买入现货+做空等量永续合约来对冲价格风险,从而赚取正资金费率的机制。给出了APY的估算公式:APY = (资金利用率) x (资金费率) x 3 (每天结算次数) x 365。

    三、Jemima Conlon

    加密货币套利:完整指南

    https://www.ledger.com/zh-hans/academy/%E5%8E%BB%E4%B8%AD%E5%BF%83%E5%8C%96%E9%87%91%E8%9E%8D/what-is-crypto-arbitrage-trading

    对加密货币套利交易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定义,涵盖了从最基础的跨市场价差套利到高级的闪电贷套利。先阐明了套利的基本原理,接着重点介绍了加密领域中几类典型的套利机会:

    1、跨交易所套利,包括中心化交易所之间价差(由于不同交易所定价机制不同,可能出现同一资产略有不同价格​),以及去中心化交易所之间的价差(由于AMM定价和流动性原因,不同DEX价格可能暂时不一​)。

    2、三角套利,即通过依次兑换三种代币循环套利,解释了如何利用BTC/ETH、ETH/XTZ、XTZ/BTC三者汇率差完成套利​。

    3、闪电贷套利:闪电贷利用智能合约允许无抵押瞬时借款,使套利者可以放大操作规模,在一次链上交易中完成复杂套利过程​

    还强调了去中心化套利相对于中心化套利的优势:成本更低且无需信任托管,因为在DEX之间套利时用户始终掌控自己的私钥​。

    四、套利老六 @taolige666

    最新DeFi套利策略丨《如何稳定做到10%以上年化?》

    https://x.com/taolige666/status/1914519861671419929?s=46&t=AZPZW3PB-FJ_nfJ8aA7Lxg

    在市场不景气、投资者偏好避险资产时,DeFi玩家会更倾向于使用稳定币和Delta中性的产品来理财​。几种适合普通用户的稳健套利思路:利用LSD结合对冲赚取无风险利差、通过去中心化永续合约平台对冲波动赚取手续费等,推荐了对应项目/池子。

    核心思想是尽量不承担价格波动风险(Delta中性),同时捕捉链上协议提供的收益,例如质押奖励或交易手续费。这样即便在行情低迷期,也能稳定实现两位数的年化回报。

    五、林无限SamLam @samsir1997

    《套利搬砖,新手科普》

    https://x.com/samsir1997/status/1892247829999169893

    将套利的本质归结为利用信息差进行“搬砖”,内容可能对“有基础头寸+金融能力的人”更有帮助。包括以下几种套利方式:

    1、利率套利 (Interest Rate Arbitrage):以传统外汇为例,借入低利率货币(如日元),兑换并投资于高利率货币(如美元)的资产,赚取息差。

    2、USDT与法币套利 (Stablecoin Arbitrage):特指利用不同交易所(如Bitfinex vs Kraken)上USDT对法币(示例中为美元)的价格差异进行买低卖高。

    3、正向掉期套利 (Positive Swap Arbitrage):在外汇市场,持有能赚取正隔夜利息(掉期/Swap)的货币对头寸,并通常通过反向现货或其他工具对冲汇率风险。

    4、跨市场套利 (Cross-Market Arbitrage):利用同一资产(以外汇对USD/BRL为例)在不同地理市场(如巴西市场 vs 美国市场)的价格差异进行套利。

    5、三角套利 (Triangular Arbitrage):在(通常是同一)市场内,利用三种货币(如USD, EUR, GBP)之间的交叉汇率定价偏差,通过连续兑换实现增值。

    6、统计套利 (Statistical Arbitrage):基于历史数据分析,发现两种或多种相关资产(如USD/JPY与USD/EUR)之间的价格关系(如价格比),当关系偏离均值时进行反向交易,期待其回归均值时平仓获利。

    六、 Aliez Ren @aliez_ren

    《多样化套利角度》

    https://x.com/aliez_ren/status/1913505111139295309

    Aliez Ren 开发了Taoli Tools | 套利工具,核心目的是为对套利感兴趣或正在实践的用户提供一个集中的信息导航和工具箱。按照套利类型进行了清晰分类,主要涵盖了跨所搬砖套利、永续合约资金费套利、套保对冲等等,还包含了基础知识与教程部分。详情:https://renzholy.notion.site/Taoli-Tools-18c64b000c25808e862bd0c61b193eb1

    ⚠️ Biteye对套利工具不作背书推荐,仅供参考,DYOR

    七、Brak @0xbrak

    分享真实玩家对当前套利收益、策略的看法

    https://x.com/0xbrak/status/1890303808556920881

    讨论了套利策略及机制(包括有争议的)

    1、资金费套利:跨交易所对冲,赚取费率差。

    2、期现套利:利用交割日期货与现货的价差收敛获利(举例BN-0328-BTC期货与现货BTC)。

    3、价差套利: 涵盖DEX/CEX价差、三角套利、闪电贷等利用价格直接差异的策略。

    4、PT套利 (Pendle): 通过交易Pendle的本金代币(PT),将空投预期换为固定收益,需研究底层资产并对冲非美元PT风险。

    5、JLP/HLP套利 (Pendle): 持有Pendle流动性凭证,对冲底层资产风险,赚取手续费、空投奖励等(指出多数人不做对冲)。

    6、YT Flow (Pendle): 在判断Pendle收益代币(YT)价格有足够安全边际时买入,博弈未来收益(举例早期$ENA、$USDC挖矿)。

    7、期权Flow: 利用期权市场因情绪等因素造成的定价扭曲,通过价差、跨式等策略套利。

    8、MEV/科学家流: 在链上通过交易排序(如三明治攻击)等方式提取价值。

    八、Pix @PixOnChain

    How I Made $100k Arbitraging Between Prediction Markets (Full Guide)

    https://x.com/PixOnChain/status/1914377412126638095

    分享的核心策略是预测市场套利,即利用不同平台对同一事件结果给出不同定价(赔率)的无效性来获利,而非赌博。

    方法论关键在于:

    1、首先,在多个预测市场上寻找同一事件,尤其关注结果较多的市场。

    2、找出该事件所有可能结果在各平台上的最低可购入价格并加总;若总成本低于1美元(或100%),则存在套利机会。执行时必须极其迅速,因为价格差异转瞬即逝(“延迟游戏”),推荐使用自动化工具,在相应平台买入所有结果的最低价份额以锁定利润。

    倾向于选择预期年化收益率(APY)高的机会(如>60%),并且不一定持有到期,若持有的所有份额组合的市场卖出价高于成本,会考虑提前退出以提高资金效率。

  • 日报 | 币安上线 Alpha Point 积分系统;币安 HODLer 空投上线 Sign (SIGN)

    币安上线 Alpha Point 积分系统TRUMP 重申晚宴排名活动期间不会解锁代币,初始批次及后续 3 个月解锁均延长 90 天朝鲜黑客在美国注册多家公司攻击加密货币行业Binance Wallet 上线第 12 期 TGE OKZOOOKX 将上线 LAYER(Solayer)现货交易币安 HODLer 空投上线 Sign (SIGN)

    “过去 24 小时都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

    币安上线 Alpha Point 积分系统

    据 APP 页面显示,币安 APP 已上线 Alpha Point 积分系统,该积分用于评估用户在币安 Alpha 和币安钱包中的活跃程度,决定是否有资格参与钱包 TGE 与 Alpha 代币空投活动。

    TRUMP 重申晚宴排名活动期间不会解锁代币,初始批次及后续 3 个月解锁均延长 90 天

    TRUMP Meme 币官方发文表示,目前市场上的部分参与者对本次“TRUMP 晚宴”存在一定误解,参与 TRUMP 晚宴的门槛并不需要超过 30 万美元以上(目前暂时不需要),活动期间也并不会解锁代币抛售。

    官方解释称,目前用户“Sun”以持有 1,176,803 枚 TRUMP(价值 1400 万美元)位居榜首,而第 220 名的“Jch”仅持有 255.5 枚 TRUMP(价值 3100 美元)。

    此外,TRUMP Meme 币官方再次重申,初始解锁批次及后续三个月每日解锁的代币,均将额外锁定 90 天,这些资产在排名全程都处于锁定状态。

    此前报道,TRUMP 于 4 月 18 日解锁 4000 万枚代币,约占流通供应量的 20%,占代币总供应量的 4%。

    朝鲜黑客在美国注册多家公司攻击加密货币行业

    据路透社报道,北朝鲜黑客组织 Lazarus Group 在美国注册了多家公司,用于针对加密货币开发者的网络攻击。据网络安全公司 Silent Push 报告,黑客在新墨西哥州和纽约州注册了 Blocknovas LLC 和 Softglide LLC 等公司,利用虚假身份和地址,通过伪造的工作机会分发恶意软件。FBI 已查封 Blocknovas 域名,称其被用于欺骗个人并传播恶意程序。此行为违反了美国财政部和联合国对朝鲜的制裁规定。

    Binance Wallet 上线第 12 期 TGE OKZOO

    据官方消息,Binance Wallet 宣布上线第 12 期 TGE:OKZOO。投入时间为:2025 年 4 月 25 日上午 8:00 至上午 10:00(UTC),要求至少需要 45 点 Alpha 积分。

    OKX 将上线 LAYER(Solayer)现货交易

    据官方消息,OKX 将于 4 月 25 日下午 6:00 (UTC+8) 上线 LAYER(Solayer)现货交易。

    币安 HODLer 空投上线 Sign (SIGN)

    据官方公告,币安 HODLer 空投现已上线第 16 期项目 Sign (SIGN),Sign 是一个用于凭证验证和代币分发的全球基础设施。2025 年 4 月 15 日 08:00 至 2025 年 4 月 20 日 07:59(东八区时间)期间,使用 BNB 申购保本赚币(定期或活期)或链上赚币产品的用户,将获得空投分配。HODLer 空投信息预计将在 12 小时内上线,新代币将在交易开始前至少 1 小时分发至用户的现货钱包。

    币安将于 2025 年 4 月 28 日 19:00(东八区时间)上市 SIGN,并开通对 USDT、USDC、BNB、FDUSD 和 TRY 的交易对,适用种子标签交易规则。

    SIGN 将在币安 Alpha 活动中上线,并可从 2025 年 4 月 28 日 18:00(东八区时间)开始在币安 Alpha 上进行交易,但现货交易开放后,SIGN 将不再在币安 Alpha 上展示。

  • 稳定币扩张时代,BNB Chain 如何成为未来金融的的高速公路?

    过去一年,稳定币市值大幅增长,应用场景逐渐增多,除了在DeFi等加密原生场景中扮演“硬通货”,其角色也在不断扩展,更大的趋势是闯入Web2的支付、跨境结算、价值存储等方面。

    稳定币巨大市场和潜力使其成为各大公链必争的关键资源。而要想支撑这些更大规模的现实应用场景的落地,对公链的基础性能和生态的偏好特点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场无声的金融管道革命中,BNB Chain以”性能轴-生态轴-场景轴”构建起三维基建体系,悄然铺就未来金融的高速路网。

    数据是最直接的佐证,越来越多的用户、项目、机构选择在BNB Chain上进行稳定币相关活动。最近特朗普家族WLFI推出的美元稳定币USD1也将BNB Chain作为发行主战场,该链占当前总流通超近9成,BNB链的USD1市值目前已超过1.1亿美元。

    2025年3月,BNB Chain的活跃稳定币独立钱包地址数达到历史新高,超过1538万个,领先于其他公链。BNB Chain链上近1个月活跃USDT地址数量达1200万,位居第一。过去一年,BNB Chain上稳定币市值实现了约75%的增长,表现出强劲的资金吸引力。

    稳定币扩张时代,BNB Chain如何成为未来金融的的高速公路?

    稳定币扩张时代,BNB Chain如何成为未来金融的的高速公路?

    锻造金融高速公路的”三极引擎”

    在稳定币向实体经济渗透的过程中,BNB Chain通过三级动力系统构建价值传输基础设施,分别为性能方面的3秒区块确认+5000TPS处理能力的极速传动轴;低至0.03美及零Gas计划的零摩擦轴承;BSC主链+opBNB扩容层+Greenfield存储的模块化底盘。

    性能方面,BNB Chain主网BSC的出块时间约为3秒,本月Lorentz升级完成后将降至1.5秒,远快于以太坊主网的约12秒。在交易处理能力(TPS)方面,理论容量可达5000TPS。相比之下,以太坊在合并后(PoS)的TPS约为30 ,历史最高实测约为22.7。强大的性能可为稳定币的大规模、实时应用提供了基础保障。

    稳定币扩张时代,BNB Chain如何成为未来金融的的高速公路?

    架构方面,其多链架构(通用型BSC、扩容层opBNB、存储层Greenfield)正在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为稳定币在各种应用中的集成提供了灵活的基础 。这种战略转变意味着BNB Chain不仅仅满足于成为稳定币的通道,更要成为稳定币创造价值的核心平台。

    成本同样也是稳定币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小额支付场景。BSC的平均交易费用极低,约为0.03美元至0.11美元之间,为以太坊费用的1/30。这意味着,即使用户每天在BSC上进行100次稳定币转账,其总成本也可能仅为3美元左右(按$0.03/笔计算)。

    构建稳定币的“热带雨林”系统

    生态构建,始终是稳定币大规模应用的前置条件,BNB Chain通过打造开发者沃土,外部资源储备池,安全防护林构建出一套独特的稳定币生态雨林。

    吸引开发者构建稳定币应用是生态繁荣的关键之一,BNB Chain通过提供兼容的环境和丰富的工具链来降低开发门槛。BNB Chain完全兼容以太坊虚拟机(EVM),这意味着为以太坊开发的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dApp)可以以最小的改动迁移到BSC上 。而BNB Chain还设立了多种开发者支持计划,包括提供资金支持的Builder Grants、成长激励计划、最有价值建设者(MVB)加速器计划等,全方位扶持生态项目发展 。

    在生态环境方面,BNB Chain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有着最活跃且数量大的用户群之一。此外,流动性充裕——不仅源于其与全球领先交易所币安的紧密联系,也打通了市场上多数主流交易所和钱包以及跨平台通道,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公链。

    截至2025年4月,BNB Chain稳定币总市值达到72亿美元,排名全网第四,已成为稳定币发行、采用最主要的公链之一。

    同时,Binance Labs(现更名Yzi labs)也持续对BNB Chain项目进行投资,仅2024年Binance Labs投资的46个项目中就有14个来自BNB Chain,包括长期合作的MVB项目。这种生态的扶持或将为稳定币提供更多的施展空间。这些资源共同构成了对BNB Chain稳定币生态发展的强大“协同”效应。

    作为币安创始人,CZ一贯看好稳定币的应用前景。早在2023年,他便在社交媒体上指出,稳定币在跨境支付、通胀对冲等方面具备巨大潜力,并强调监管的逐步清晰将反而加速其普及。近期,面对“稳定币之战”的加剧,CZ表示市场的良性竞争才刚刚开始。

    稳定币扩张时代,BNB Chain如何成为未来金融的的高速公路?

    为了进一步推动稳定币应用,BNB Chain于2024年9月推出了零Gas费狂欢节计划,该计划已延长至2025年6月。该计划为BNB Chain推动稳定币支付应用的关键举措,目前已覆盖超过300万美元手续费。各大主流交易所、钱包等都已纳入活动伙伴,近期新上线的USD1也享受0 gas费,进一步降低用户的链上稳定币使用成本。

    这些资源共同构成了对BNB Chain稳定币生态发展的强大“反哺”效应。同时,这种与顶级CEX的深度整合和正外部性,为BNB Chain带来了其他公链难以比拟的流动性入口和用户基础。

    稳定币扩张时代,BNB Chain如何成为未来金融的的高速公路?

    在技术狂飙的同时,安全防护网已铺开。作为AvengerDAO安全体系的一部分,Red Alarm工具持续监控并标记高风险项目和合约,为用户筑起防骗防火墙 。

    从 DeFi 到线下支付,打造稳定币场景立体空间

    在构建了生态和优秀的性能基础之上,走入更多应用场景才是稳定币的最终价值目的地。通过更积极地布局DeFi、GameFi、AI和现实支付等关键领域,打造和推动多元化链上金融环境层应用生态的繁荣,BNB Chain为稳定币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价值放大的机会。

    DeFi是稳定币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BNB Chain拥有繁荣的DeFi生态,稳定币在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比如,PancakeSwap作为BNB Chain上的旗舰DEX ,成为稳定币链上交易和流动性的主要场所,其周交易量常超百亿美元,意味着用户可以低滑点地进行兑换。

    Venus Protocol是BNB Chain上历史悠久且规模领先的借贷平台 ,截至2025年4月其在BNB Chain上的TVL约为15.5亿美元。用户可以在Venus上存入稳定币赚取利息,或抵押其他加密资产(如BNB、ETH等)借出稳定币。

    新兴的ListaDAO作为借贷领域的新趋势,它结合了流动性质押衍生品金融(LSDFi)。用户可以抵押BNB或其流动性质押代币slisBNB等资产,借出协议的原生稳定币lisUSD或最近推出的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USD1。截至2025年4月,ListaDAO在BNB Chain上的TVL已达7.48亿美元,借款总额约1.55亿美元。

    这些借贷协议极大地扩展了稳定币的用途,使其成为获取流动性、加杠杆或进行收益策略的重要工具。

    除了DeFi,BNB Chain也正积极推动稳定币进入实体经济的支付场景,连接链上价值与线下消费。

    在曼谷街头,用户曾通过TADA Telegram小程序享受首单免费以及BNB Chain稳定币支付;在新加坡商场,dtcpay的visa卡让稳定币秒变法币消费。——这些场景正将加密实验变为日常金融现实。

    稳定币扩张时代,BNB Chain如何成为未来金融的的高速公路?

    从DeFi到支付,从链上到链下,从处理交易到价值流转。BNB Chain不断拓展稳定币应用边界,更在推动其融入全球支付体系中扮演关键角色,为稳定币的普及与主流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稳定币逐步从加密原生金融走向更广泛的现实世界场景,其背后的公链基础设施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洗牌。而在这场新秩序的重构中,BNB Chain正以其高性能、低成本、强生态、安全性和顶级资源整合能力,悄然成为这场变革的中坚力量。

    在这里,稳定币成为构建未来金融高速之路,触达下一个10亿用户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