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 ETH、SOL 版“微策略”潮起:币股双轮驱动的新型炒作剧本?

    作者:Fairy,ChainCatcher

    编辑:TB,ChainCatcher

    市场总会用意想不到的方式创造“故事”。

    从微策略到到 ETH 版、SOL 版、XRP 版“微策略”,美股市场上原本无人问津的微型上市公司成为新故事的载体与放大器。

    关于加密资产与传统股市的另类嫁接潮悄然蔓延,这是加密金融化的进一步演进,还是一场靠高杠杆堆砌起来的叙事泡沫?

    微策略分身图鉴:谁是囤币翻倍股?

    加密财库战略已成资本市场的显性风潮。据 Bitcointreasuries 数据,全球已有 211 个实体合计持有超 337 万枚比特币,其中上市公司持有约 80 万枚,且该数字仍在持续增长。近期,特朗普旗下的特朗普媒体科技集团也开始入场,通过私募方式筹集约 25 亿美元,用于建立比特币财库。

    为了进一步探究,我们整理了一份“微策略”分身公司清单:

    图中不少企业在涉足加密资产之前经营平平,甚至陷入财务困境。例如 Upexi,2024 年下半年,公司财务营收下滑、净亏损扩大。然而,自发布储备策略以来,其股价已累计上涨超过 300%。类似案例屡见不鲜,部分企业凭借这一战略在资本市场实现了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涨幅。

    与此同时,多币种版本的“微策略”也在不断涌现。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 Worksport 将现金储备投资于 BTC 和 XRP;电商企业 GD Culture Group 获得 3 亿美元融资承诺,计划购入比特币和 TRUMP 作为长期储备资产。种种动向表明,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正试图通过加密资产实现战略转型和市场重新定价。

    玩法泛化借币炒股,借股养币

    “微策略”路径本质上门槛极低:不断增发股票、发行债券完成融资,再将所得资金配置为加密资产,进而用财报做估值锚点,反哺股价表现。差别在于谁募资能力更强、选择配置哪些币种、是否选择质押获得收益等细节。

    两天前,SharpLink Gaming 宣布 4.25 亿美元私募,并将 ETH 纳入财库,成为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以低于净资产价值的价格募资,购入并质押 ETH;当股价高于每股 ETH 净值时再度融资,如此循环往复。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出资方几乎清一色是 ConsenSys、ParaFi、Pantera 等早年重仓以太坊的老牌机构。而 SharpLink 此前市值仅约 1000 万美元,只需通过低价发行 6910 万新股,即可将 90% 控制权转交至“以太坊阵营”。

    某种程度上,这类操作与此前加密现货 ETF 申请潮的运作逻辑如出一辙:公司与代币项目方联手,通过资本市场手段制造预期与估值泡沫。“买币—装表—炒股”,也成为代币项目借道美股的新路径。加密 KOL AB Kuai.Dong 透露,除了已官宣的 ETH、SOL 微策略计划,市场上传言还有 6-7 家项目正在寻壳、洽购阶段,尚未对外披露。此外,VC 和做市商们也悄然转型,转向找美股的上市壳,收购,募资,买币。

    主流化还是资本幻象?

    股价曲线注入链上波动,飞轮在转动但方向不明。这类操作究竟能否长期运作、真正创造结构性价值,还是只是精致包装下的资本幻象?

    加密 KOL @lowstrife 给出了他的警示:这些所谓的“加密储备”实际上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杠杆结构,其背后的本质,是通过不断稀释普通股股东权益来为代币增持提供现金流。这种路径,在 MicroStrategy 身上运转得尤为顺畅,前提是其股价高于其所持比特币价值(mNAV > 1)。一旦跌破这个平衡点,整个飞轮就可能熄火,甚至反转。

    然而,复制这套模型真的可行吗?彭博财经专栏作家 Matt Levine 指出:MicroStrategy 具备先发优势、强大的投资者关系、有效的市场叙事,以及被纳入 ETF 和指数的系统性渠道加持。但讽刺的是,这套逻辑如今被一批“小微策略公司”照搬效仿,市场却似乎对每一个新来者都报以溢价期待。Matt 写道:“现在的情况就像是加密圈在不停地耍美股市场,而美股市场一次次地上当。”

    在社区视角中,这套结构的可持续性同样存疑。社区成员 @0xdafu 认为,这种结构的持续运作依赖于底层资产的相对稳定性。比特币可以承载“无限想象”,但股市估值却无法无限透支“市梦率”。而社区用户 @connect1998 更将这种循环类比为恒大式的资本游戏:资产抵押带来融资,融资再加码资产配置,最终堆积成庞大的债务与泡沫。一旦市场不再买账,后果可能不仅是估值腰斩,而是系统性回撤。

    故事可以复制,价值无法伪造。

    当资本的逻辑裹挟加密的理想,当主流化的旗帜异化为杠杆驱动的金融模型是进化,还是另一种形式的”?

  • CC看世界|特朗普再度力挺,《比特币法案》对加密影响几何?

    《比特币法案》自提出以来,一直是全球加密投资者与爱好者高度关注的焦点话题。在本月于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召开的2025比特币大会期间,怀俄明州联邦参议员辛西娅·卢米斯(Cynthia Lummis)透露,特朗普总统及部分美国军方高层对该法案表达了明确支持。同时,她指出,特朗普政府已组建专门团队,负责推进数字资产相关议题,包括稳定币立法、市场结构建设与比特币战略储备的制定。

    本期“CC看世界将系统梳理《比特币法案》的发展脉络及其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力求为读者提供清晰且全面的分析。

    《比特币法案》的来龙去脉与核心信息点

    2024年7月31日,因美元信用危机、通胀上升及 “去美元化” 趋势加剧,共和党参议员辛西娅·卢米斯首次提出《比特币法案》。她建议建立战略性比特币储备,并在五年内购买100万枚比特币。然而,该提案遭遇民主党参议员谢罗德·布朗(Sherrod Brown)的强烈反对。

    特朗普总统于2025年3月6日签署行政令,设立“战略比特币储备”(Strategic Bitcoin Reserve)和“美国数字资产储备”(U.S. Digital Asset Stockpile),将联邦执法部门没收的近20万枚比特币纳入储备体系,并明确不得出售。

    随后,2025年3月11日,共和党参议员辛西娅·五位共和党议员再次提出《2025年比特币法案》(BITCOIN Act of 2025),与特朗普行政令-主要意图通过目前已没收的近20万枚比特币建立国家储备不同,该法案涵盖以下关键要点

    计划五年内购买100万枚比特币,占全球供应总量约5%每年购买20万枚,至少持有20年持有期间禁止出售、交换、抵押或处置最低持有期结束前两年,财政部长需提交相关建议供国会参考超额持有可通过联邦转移、资产没收或赠与方式实现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分布式去中心化比特币储存网络实施季度审计并公布储备数据,确保安全与透明

    此外,根据该法案第8节内容,州政府可自愿将自身比特币储备存入联邦体系,拥有独立账户与所有权。截至2025年5月28日,仅新罕布什尔州与亚利桑那州通过相关法案(HB 302与HB 2749),合计可购入约17139枚比特币,而已有5个州相继否决提案,反映出推广过程中仍面临不小挑战。

    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上升、货币稳定性面临挑战的背景下,美国政府设立战略比特币储备的可能意图,包括增强国家金融韧性,推动金融创新,并通过在适当时机出售比特币以减轻国债压力。目前,美国债务与GDP之比约为120%,总债务高达36.2万亿美元,屡次触及上限。

    选择比特币作为战略储备,主要基于以下几点逻辑:

    稀缺性与持久性:比特币总量有限,具备长期价值抗通胀特性:被视为数字黄金,抗贬值能力强去中心化属性:政治中立,有利于建立信任基础高透明度与安全性:区块链机制保障可验证性

    对加密市场影响几何?

    《比特币法案》不仅从政策层面给予比特币“国家资产”地位,也对市场供需结构造成实质性影响。一方面,政府储备及国际跟进可能减少市场供给;另一方面,立法合规和机构入场则显著提升了投资者信心和需求。

    在法案提出后数月内,受诸多利好推动,比特币价格突破11.2万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基础设施资本顾问公司(Infrastructure Capital Advisors)首席执行官杰伊·哈特菲尔德(Jay Hatfield)表示:“比特币上涨,更多是基于特朗普政府释放的友好监管信号,而非股市联动。“

    尽管该法案目前仅涵盖比特币,但总统特朗普已在社交平台上透露,将考虑将ETH、SOL、ADA、XRP等主流币种纳入储备范畴。也彰显了其法案后续可能对整个加密市场带来的正向影响。然而对此,比特币亿万富翁泰勒·温克莱沃斯(Tyler Winklevoss)则表示:“我不反对其他币种,但截至目前,唯有比特币真正符合战略储备标准。”

    持续分歧与民意挑战

    尽管支持者普遍看好比特币的储备潜力,但质疑声音也不容忽视。2025年3月由Data for Progress发布的调查显示,仅有10%的选民支持增加联邦对加密与区块链领域的投入,绝大多数倾向于削减预算。此外,知名经济评论员马修·C·克莱因(Matthew C. Klein)指出,比特币无法广泛用于支付或定价,且市场风险远未解决,不能充当真正的避险资产。

    小结

    综上所述,《比特币法案》标志着美国政府在数字资产政策上的一次重大尝试,也为全球金融政策带来示范效应。尽管支持与反对声音并存,其政策影响与市场反馈已实质性推动加密行业迈入合规主导与机构主导的新阶段。未来能否实现政策目标,仍有赖于立法协同、市场适配与公众认知的同步提升。

  • 我们和 Labubu,都是被人捡起来的小孩

    你肯定已经注意到了,最近 Labubu 真的太火了。

    地铁里的书包上、办公室的桌面上、朋友圈的自拍镜头边,它总会以某种姿势出现,龇牙咧嘴,一副傻傻坏坏的样子。

    就是这么个看起来奇奇怪怪的小家伙,被越来越多年轻人放在生活里最显眼的角落。

    它不是最贵的,也不是最稀有的,甚至没有明确的设定背景。但 Labubu 的流行,明显不是「盲盒」「运气」那么简单。

    你会发现,喜欢 Labubu 的人不只是「买来摆着」。

    他们给它做娃衣,甚至还会给它贴假睫毛、贴牙钻。年轻人去买这样一个小玩偶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像在照顾一个有点态度的小朋友,这一种参与式的情绪陪伴。

    这几年,像Labubu这样的「留白型IP」越来越多。没有明确的世界观设定,不做人物大传记,反而让人更愿意投射情绪、编织故事。

    Labubu不吵,也不主张什么,它只是在你愿意停下来喘口气的时候,刚好在那里。

    Labubu的流行,流行在「关系感」

    Labubu的爆红,并不是偶然撞上的流量运气。

    在许多看似「陪伴经济」的赛道里,它踩中了一个特别精准的点:不是陪你说话、陪你解闷,而是陪你演绎一种你理想中的亲密关系:可控、不黏人、没有压力,还能定制。

    在它身上,我们能体会到一种独属于当代人的亲密想象:

    + 我可以随意靠近它,但它不会要求我任何回应;

    + 我想表达的时候它就在,不想说话时它也不会多问一句。

    这是当代一种越来越常见的现象:把情绪投射到「非人对象」身上,以此获得一种轻量、可控的亲密感。

    图片

    你会发现,Labubu的「爆改」行为越来越像在照顾一个数字小朋友:穿娃衣、化妆、布置房间、拍写真,每一项操作都不是纯粹的爱好,而是一种「投射-反馈」的轻型情感互动。

    这和近几年流行的乙女游戏角色养成、二次元谷子、痛包,本质上是一个逻辑:

    不是为了满足「被理解」,而是为了获得「情绪主权」。

    在这些关系中,我们不再是那个试图迎合他人期待的个体,而是「我说了算」的情绪导演。Labubu就像一块温柔的空白布,你可以在它身上写你自己的故事。

    这也是Labubu和传统潮玩最大的差别。

    经典的手办或IP周边,是把你拉进别人的世界,你得读懂角色设定、理解剧情背景,才能有沉浸感。

    但Labubu是反的,它不讲故事,只提供一个可爱的轮廓,一个带点表情的壳子,邀请你写进去属于你自己的情绪。

    它比很多「拥有完整设定的IP」要自由得多。

    而「自由」恰恰是当下年轻人在现实社交中最缺乏的东西。

    它不贵,形象可亲可塑,在大众文化与小众表达之间找到了一个精准平衡点。你不会因为它太火而觉得媚俗,也不会因为它太小众而觉得边缘。

    它是那种「你喜欢,刚好我也喜欢」的共同体符号,像一场不需言语的集体默契。

    所以我们说 Labubu 的流行,本质上流行的不只是「IP」,而是一种人和人之间早已濒临消失的「关系感」,它把这份关系感,以一种玩具的形式保留下来了。

    在城市的节奏里,我们开始习惯不打扰彼此,但又依然渴望有一种存在能被温柔地对待。Labubu刚好填补了那个「想亲近、又不想被打扰」的空白,它不是孤独的解药,而是孤独的共谋者。

    泡泡玛特的留白策略:讲一半的IP,反而更完整

    Labubu 基本没有设定。你甚至不知道它到底是个什么生物,也没人告诉你它的「使命」是什么。它的情绪很明确,但背景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不是缺陷,这是精心设计。

    这其实是泡泡玛特的杀手锏,他们早就放弃了「塑造一个完整角色」的老方法,转而构建一种更符合当代心理结构的IP叙事:不讲满,只讲一半。

    图片

    在传统意义上,一个 IP 要想活下来,要靠设定、剧情、复杂的角色关系去撑。但到了今天,完整的设定反而成了一种心理负担。

    年轻人越来越没耐心听故事。

    注意力有限、社交焦虑严重、信息过载的环境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其实更偏爱这种「我想靠近就靠近、想参与就参与一点点」的关系,而不是一个设定满满、压力巨大的完整故事。

    换句话说:我们已经从「沉浸式叙事」进入了「片段式认同」时代。

    你不需要完全理解 Labubu 的过去,也不需要知道它的走向。你只需要在某一刻,和它的某一个表情对上眼神,就够了。

    这其实是对当代叙事权力的一次让渡:讲故事的主动权,从创作者手里交到了受众手上。

    你可以给它安一个设定,说它是「有点暴躁的城市打工人」;也可以说它「是小时候那个不被理解的自己」;你甚至可以什么都不说,只给它换上一套娃衣,让它陪着你坐一会儿。

    这和传统叙事逻辑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不太需要一个「等我们去理解」的角色,而更想要一个能装下自己情绪的载体。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近几年留白型 IP 越来越受欢迎,泡泡玛特的大部分 IP 几乎都倾向于模糊背景、稀释设定,把更多空间留给观众去填空。

    不是因为他们不愿讲故事,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在一个人人都想表达、但又没人愿意被定义的时代,空白本身就是最强设定。

    它满足的是「文化不确定性时代」的一个核心情绪:我不需要你给我答案,我只想自己决定,哪里该说话,哪里可以沉默。

    Labubu 的成功,是因为它虽然没有建构一个完整的世界,但它却给了每个人靠近它的方式。这是一种新的文化结构:去中心、反设定、参与式情绪补完。

    它不是一个角色,而是一个位置;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打开方式。

    正因如此,它也才能在年轻人的书桌、书包、床头,悄悄占据那么多「留白的空间」。

    一款「有点赌,但不太赌」的轻潮流产品

    盲盒这件事,很多人嘴上说「割韭菜」,身体却很诚实。

    它的魅力,说白了,就是一种可控范围内的刺激感:拆盒那一刻的不确定性、抽到隐藏款时的小惊喜、和朋友「你出我换」的小交易,这些构成了当代年轻人既想要点惊喜,又不能承受大风险的心理现实。

    Labubu 其实也踩中了这个点:它有点「赌」的成分,但不会让你觉得被坑。

    图片

    它不像 NFT 和球鞋那样炒到动辄几千上万。Labubu 当前二级市场的单价大多数人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即使抽不到隐藏款,也还有很多「可爱款」让人喜欢,不至于落差太大。

    这种「轻轻赌一下 + 看着舒服」的搭配,刚好踩在年轻人情绪消费的舒适区。

    而且,买盲盒不像某些潮流文化那样高度依赖知识门槛。

    你不用懂潮玩圈,也不用研究设定背景,不用排通宵、不用拼人脉、不用抢抽签。你只要在商场走过,看它顺眼,买一个试试看,整个「入坑」门槛就完成了。

    这其实是 Labubu 乃至泡泡玛特的产品哲学:不制造焦虑,但制造想拥有的冲动。

    图片

    它像是一种「低压版潮流」:你能参与、能上瘾、能分享、能讨论,但不会因为有一款没买到就觉得被这个圈子排除在外,产生「脱节感」。甚至它的设计语言也偏「模糊可爱」,不会让它看起来太精致,也不会让你像一个「朋友圈懂哥」。

    它是一种可以带入生活的潮流,不需要你声明自己是潮人。你放在桌上是装饰,拍下来是表情包,放进包里可以成为社交话题,它具备社交附着力,但没有社交压迫感。

    这种定位,刚好踩在当代年轻人对于「社交 + 潮流 + 情绪消费」的三重需求交叉点上:

    + 想买点什么,让自己「今天不一样」;

    + 想发点什么,让别人「知道我在生活」;

    + 想赌点什么,但别真的让钱包大出血。

    Labubu的产品逻辑,就像是一个可拆解的潮流体验包:价格可控、反馈即时、参与门槛低、心理满足感高。它是一种聪明的「日常刺激」,不是沉迷,也不是理财,它是一个能被你掌控的小兴奋点。

    更重要的是,Labubu 虽然确实可以在二级市场流通,但它的价格一直被控制在「喜欢就买得起」的区间里,不至于被炒成理财产品。它的价值增长不是靠稀缺制造焦虑,而是靠社交和情绪流通产生共识。

    这种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价值系统,比那种全靠稀缺性的「金融投机品」,更持久,也更健康(没错。我说的就是 NFT)。

    潮流的操盘术:被设计的疯抢,合理的参与感

    任何潮流都是被精准操盘的,Labubu 也并不例外,它没有大张旗鼓,却又无处不在。

    我们当然可以说它「可爱」「疗愈」「有性格」,但如果没有强运营策略和内容投放做支撑,Labubu 也不可能从一个 IP 众多的潮玩品牌里脱颖而出。它的走红,一定是被设计出来的。

    更具体来说,我认为 Labubu 的热度,踩准了三件事:可控的稀缺性、流通的价格结构、刚刚好的社交热度。

    它不追求全网疯抢式的「断货神话」,一定让你知道「有人抢到了」。它不让你觉得买不到,但又一定让你觉得「想要得到那款,确实要碰点运气」。这种有门槛但不高不可攀、有期待但不让你崩溃的参与感,是如今很多潮流品牌最难调出的比例。

    从球鞋、球星卡、再到 CS2 皮肤、NFT,过去几年的潮流消费越来越走向「金融化」。你不是在买一件东西,而是在赌它未来是否会涨。

    它让人上头,但也把原本属于「兴趣」的部分压缩成了「比拼谁懂得更早、买得更快、屯得更多」的金融操作。

    而 Labubu,某种意义上,是在这一切之后的「轻反叛」。

    它没有把「稀缺」变成鄙视链的工具。它在用极其克制的策略维持热度:肯定不是谁都能买到最热门款,但只要你愿意去买,二级价格是你能接受的;不是每一只都能升值,但每一只都足够可爱,放在桌上你也不会后悔。

    这就是它的高明之处:把金融属性控制在文化属性之下。

    你可以换、可以卖、可以晒,但这些行为背后不是为了套利,而是为了参与,是一种让人「感觉自己在潮流里」的方式。

    它不是告诉你「你该怎样」,而是提供一种你可以加入、可以退出、可以反复参与的文化节奏。

    而更难得的是,它背后的操盘逻辑,不是「炒高出价」,而是「保持热情」。

    这其实是一种很新的潮流运营理念:不是制造权威,而是制造可复制的热情。

    它不靠精英定义审美,而是放权给用户;不靠「限量焦虑」制造欲望,而是用「低压参与」培育关系。潮流,不再是一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金钱换来的身份符号,而是变成了一个每个人都可以进入的轻量社交文化空间。

    这种「潮流的温和化」背后,其实是一种价值观的悄然转向:

    潮流曾经是门槛,是「你懂不懂」;而现在,它更像一种陪伴,是「你愿不愿意」。

    你不是要用 Labubu 证明自己是个懂哥潮人。你只是想在快节奏生活中给自己留一个小角落,陪着你、被你装扮、不用解释。

    这不是反潮流,而是给潮流降温之后的再定义。

    Labubu 从不解释自己是谁。它只是坐在那里,龇着牙、炸着毛、安安静静地陪着你。

    但也正因为这样,它反而成了一个情绪出口、一种亲密练习、一种可参与的潮流样本。你可以装扮它、晒它,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只是偶尔看一眼,然后继续过你的生活。

    我们习惯了太多「需要回应」的关系,太多「得投入」的热情。但 Labubu 不是那样的存在。它不喧哗、不教你什么,也不要求你反馈。

    它只是留在那儿,让你知道,在这个一切都被讲满的时代,还是有东西愿意为你留下一点空白。

    而那一点空白,可能正是我们最需要的东西。

  • 从滑点包赔到分润,BitMart 如何切中用户痛点实现合约超 100%增长?

    加密衍生品市场正成为交易所争夺用户的关键战场。

    根据Coinglass数据,2024年全球加密衍生品交易规模大幅增长,未平仓合约总额突破历史峰值。与高度集中的现货市场不同,衍生品领域目前仍处于格局重塑阶段,各平台在产品创新和用户体验方面的竞争加剧。近期,Coinbase以29亿美元收购Deribit,创下加密行业并购金额新纪录,进一步凸显了衍生品业务的战略价值。

    在此背景下,BitMart通过差异化策略和用户体验迭代实现快速增长。2024年BitMart的合约交易量实现了101%的同比增长,目前在CoinMarketCap中心化交易所衍生品排名中位居第13位,与头部合约平台的差距逐步缩小。

    值得注意的是,BitMart近期动作频繁。今年4月,BitMart宣布管理层大调整,Sheldon Xia升任集团总裁,Nenter Chow被任命为新任CEO。

    随着新任CEO上任,BitMart推出系列合约产品激励计划引起了社区关注。此外BitMart还受邀参与了特朗普总统晚宴探讨加密市场趋势,其后续发展动向值得关注。

    BitMart 的合约进击之路

    2017年Sheldon Xia创办了BitMart,在筹备大概9个月后,BitMart交易所于2018年3月15日正式上线。

    在熬过近两年的加密市场低迷期后,随着2020年DeFi Summer 到来,BitMart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其平台交易业务也从现货交易拓展到合约交易等衍生品,成为一个综合性交易平台。

    在一次公开采访中,BitMart创始人Sheldon Xia回忆到,2021年年中,BitMart单月交易量比 2020 年增长了 100 倍。BitMart的散户交易人数和 APP 下载量暴涨,每日注册用户达到几十万级别,单日下载突破十几万次,一度超越PayPal并冲进了 Apple Store 的前 20。

    而2024年加密牛市的到来,BitMart进入了新一轮增长期,这一阶段的核心增长点则主要集中在合约等衍生品业务。

    根据BitMart 2024年年报数据,2024年合约交易量增幅高速提升,同比增长超101%达2.96万亿美元。

    合约高增长背后离不开BitMart 在合约上的战略决心和系列迭代。

    2024年,BitMart上线了合约V2.0系统,相比于合约V1.0系统,新合约系统进行了一系列性能更新和改进,从合约交易体验上来看,也更加稳定和高效。

    BitMart重构了整个交易链路,性能大幅提升,交易延迟则大幅降低,比合约V1.0系统减少至少50%;性能的大幅提升也促使流动性提供方的交易效率提升,因此带来交易流动性的大幅改善。

    而系统核心撮合能力方面,相比合约V1.0系统提升了50倍;订单及数据查询速度则提升5倍;此外系统整体稳定性相比合约V1.0系统有明显提升。

    据BitMart 透露,BitMart预计今年还将上线合约V3.0系统,进一步提升合约交易体验。

    近期BitMart围绕合约交易的市场需求和痛点也动作频繁。随着新任CEO Nenter Chow上任,BitMart接连推出了“滑点保护计划”、“王牌交易员计划”、“社区合作伙伴计划”三大交易者支持计划。

    其中滑点守护计划就是针对合约用户的交易痛点,BitMart为USDT永续合约用户提供最高1000 USDT的异常滑点补偿,降低市场波动风险。

    此外,王牌交易员计划中,BitMart面向专业交易者,提供50%利润分成及专属运营支持,助力其扩大收益和影响力。全球社区计划中,BitMart开放最高70%的期货交易佣金分成,提供认证和营销工具,鼓励社区共建。

    BitMart频繁在合约业务上迭代和推出扶持计划,也为其合约增长提供了动力。

    CoinMarketCap数据显示,BitMart未平仓合约超过65亿美元,在CEX衍生品排名中已超越Gemini、Crypto.com,位居第13位。

    超 100% 增长的背后:从用户痛点出发

    为什么在合约的激烈竞争中,BitMart开始崭露头角?从实际的合约体验中来看,除了战略野心外,在产品打造和优化上,BitMart一直脚踏实地的抓住用户核心痛点。

    1、新币合约交易的“新大陆”

    这一轮周期,随着主流币种的财富效应减弱,市场热点转向长尾小币种和新币种。BitMart也抓住了这一市场需求,上线新币合约速度也非常快,目前BitMart已上线了超400个合约交易对。这种多样性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使BitMart成为新币合约交易的“新大陆”。

    2、灵活的风险管理

    合约交易的高杠杆特性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BitMart通过灵活的工具和策略,帮助用户在波动市场中有效管理风险。

    比如平台支持1-200倍杠杆选择,覆盖全仓和逐仓两种保证金模式,满足不同交易场景需求。多样化的订单类型,包括限价单、市价单、计划委托、只做Maker订单和跟踪委托,为用户提供了精细化的策略制定空间。

    2025年5月推出的滑点保护计划进一步优化了交易体验,针对因流动性不足或技术问题导致的滑点损失提供最高1000 USDT补偿,新用户首月可享200%差额退款。这一机制通过先进的流动性聚合和实时价格监控,显著降低了滑点风险,提升了用户对平台的信任。

    3、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

    BitMart的合约交易平台在设计上兼顾了新手和专业交易者的需求。

    对于新手,简洁直观的界面、清晰的导航和强大的可读性降低了学习曲线。模拟交易功能让用户在无风险环境中熟悉规则,跟单交易则允许新手直接复制专业交易者的策略,快速入门。BitMart Academy提供详细指导,进一步降低新手门槛。

    对于专业交易者,BitMart提供合约网格交易等高级工具,以及实时行情数据、持仓比例、多空比和大额挂单等关键信息,支持数据驱动的决策。用户还可个性化定制交易页面布局,提升操作效率。这些功能确保了从新手到高频交易者的无缝覆盖。

    4、交易流畅,设计最短交易路径

    使用BitMart的一个直观感受上,其UI/UX及其对应功能设计上非常流畅,符合用户在交易过程中最自然和最短的交易路径,比如用户在充值、划转、开仓、平仓等操作中无需频繁跳转页面,所有核心功能一键可达,操作效率可能优于不少头部的交易平台。

    此外,Futures 2.0系统的技术升级将撮合交易速度提升至过去的200倍,挂单和撤单速度提升10倍,延迟低至5毫秒以下,高频交易者和普通用户可以享受非常流畅的体验。

    5、全球与本地化并重

    不少加密交易所在实现全球化策略中,因没有考虑不同地区的交易者语言、法币交易或者互联网使用习惯的细节,导致用户的操作体验大打折扣。

    但BitMart与“一刀切”的交易所不同,它持90种法币和11种语言,确保在欧盟、中东和拉美等地区的本地化体验,结合全球覆盖与定制化服务。

    除了在使用体验持续优化外,用户关心的安全问题以及激励问题,BitMart也有相应的策略。

    在安全性上,BitMart通过与Fireblocks和Cobo合作,采用混合钱包、多重签名技术和实时风控系统,构建了多层安全防线,持续优化冷热钱包分离机制,提升了资金安全性。

    在社区驱动上,BitMart通过分润激励和全球社区合作伙伴计划增强用户参与感。这些举措或是推动交易量增长的重要原因。

    发力 AI,BitMart 的合约增长潜力

    BitMart 的发展历程印证了核心团队的调整往往成为其战略转型与新一轮增长的关键节点。每一次重大调整后,无论是外部资本引入、技术团队重组,还是高层管理者的变动,都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其业务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比如2020年,BitMart 在大幅调整团队架构,并在核心岗位上吸引人才加入后,抓住了DeFi Summer的增长红利,2021年实现了百倍增长。

    2025年随着新任CEO的上任和战略调整,是否会为BitMart 带来新一轮高速增长,值得关注。

    首先,Nenter Chow的上任凸显了BitMart的进一步规模化和全球化野心。Nenter Chow作为Animoca Ventures的前合伙人,还曾在摩根大通和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等传统金融巨头从事投资银行业务,拥有传统金融和加密金融的复合背景,以及东西方市场的跨境经验。

    而合约作为这轮周期的增长核心点,势必也是BitMart的战略中重要拓展方向。从BitMart 新任CEO上任后针对合约交易推出滑点包赔等计划,便可见一斑。

    目前合约市场需求仍在持续增长,BitMart 有望凭借稳健且对用户友好的合约体验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

    除了合约之外,BitMart CEO Nenter Chow在近期的公开采访,也透露了平台的一些值得关注的战略方向。

    技术上,BitMart会尝试探索用AI提升用户交易体验,计划2025年推出AI驱动的智能分析、自动化交易工具和个性化投资策略。

    AI工具的引入将吸引更多新手和专业交易者,降低操作门槛的同时提升交易精准性,有望为BitMart在竞争激烈的合约市场中赢得差异化优势。

    在社区扩张上,BitMart除了深耕亚洲、欧美等市场外,也会着重通过本地化策略拓展中东及北非地区和拉丁美洲高潜力的新兴市场。

    在合规上,自2022年加密市场进入严合规时期以来,BitMart已通过引入传统金融和头部交易所的核心人才,加强了风控和合规能力,以应对不同司法管辖区的监管要求。

    总体来看,BitMart的崛起不仅是技术与用户需求的结合,也是交易所挑战行业巨头的成功案例。通过持续投资AI、安全性和社区生态,BitMart有望在2025年及以后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合约市场的地位,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Web3的桥梁。

  • 日报 | 币安 Alpha 将上线 Assisterr AI(ASRR);贝莱德计划认购 Circle IPO 10% 的股份

    币安 Alpha 将上线 Assisterr AI(ASRR)币安:RDO TGE 参与门槛为 193 分 Alpha 积分币安:已向 PFVS 空投期间网络费用超过 10 USDT 的用户发放补贴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布“背景包含 PEPE 及本人形象”的照片加拿大上市公司 SOL Strategies 提交 10 亿美元初步基础架构招股说明书巴基斯坦正建立国家级比特币战略储备贝莱德计划认购 Circle IPO 10% 的股份

    “过去 24 小时都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

    币安 Alpha 将上线 Assisterr AI(ASRR)

    币安 Alpha 将上线 Assisterr AI(ASRR),交易开放日期为 5 月 30 日,具体时间将稍后公布。符合条件的用户需要在 Alpha 活动页面使用币安 Alpha 积分领取空投,活动页面和细则将在 5 月 30 日上线。

    币安:RDO TGE 参与门槛为 193 分 Alpha 积分

    据官方公告,币安 Alpha 积分大于等于 193 的用户,可以通过 Alpha 活动页面参与本次 RDO TGE 活动。参与本次 TGE 活动将消耗 15 积分。

    币安:已向 PFVS 空投期间网络费用超过 10 USDT 的用户发放补贴

    据官方公告,币安表示,“由于 PFVS 空投期间以太坊网络拥堵,导致交易产生的网络费用较高,币安钱包已向在此期间网络费用超过 10 USDT 的用户发放共计 147,654.99 USDT 的补贴。补贴发放工作已完成,用户可在币安官网现货账户查看。(部分不支持地区的用户的补贴将发至 Binance 钱包地址)”。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布“背景包含 PEPE 及本人形象”的照片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布背景包含 PEPE 及本人形象的照片,图中配文“他肩负着上帝的使命。”

    加拿大上市公司 SOL Strategies 提交 10 亿美元初步基础架构招股说明书

    据官方消息,加拿大上市公司 SOL Strategies 已向加拿大各省和地区的证券监管机构提交了初步短期基础架构招股说明书,拟在未来两年内通过发行普通股、权证等证券募集最高 10 亿美元资金。

    该招股说明书获得最终批准后,公司将被允许发行普通股(包括”随时发行”)、认股权证、认购收据、单位、债务证券或其任意组合,公司首席执行官 Leah Wald 表示,此举将增强公司在索拉纳生态系统中把握投资机会的灵活性。目前公司尚无 immediate 计划根据该招股说明书发行任何证券。

    巴基斯坦正建立国家级比特币战略储备

    据 Decrypt 报道,巴基斯坦政府特别助理、区块链与加密货币事务顾问 Bilal Bin Saqib 在 “ Bitcoin 2025 ” 大会上宣布,巴基斯坦正在建立国家级比特币战略储备,并表示“我们将持有这些比特币,永不出售”。

    Bin Saqib 称该计划受美国设立比特币储备启发,并补充巴基斯坦政府本周还宣布将向比特币挖矿与 AI 数据中心分配 2000 兆瓦剩余电力,以促进创收、就业和吸引外国投资。Bin Saqib 同时也是由特朗普加密项目 World Liberty Financial 的顾问。

    贝莱德计划认购 Circle IPO 10% 的股份

    据彭博社报道,贝莱德计划认购 Circle Internet IPO 10% 的股份。

  • Binance Alpha 进入白热化,如何以更好的策略参与竞争?

    Binance Alpha 的积分空投模式已经上线一个月,Alpha 活动「基本收益有保障」的口碑也在市场孜孜不倦地讨论中逐渐成型。每周数次的“撒钱”行为让最初保持观望、不看好的人们也逐步参与进来,也带来一批被收益吸引进来的新用户。

    截止 5 月 29 日,Binance Alpha 的日交易量已达 17.6 亿美元。

    随着市场对 Binance Alpha 的参与热情与日俱增,Alpha 积分也一路卷上去,根据推特用户@litangsongyx统计数据,在最新一期 Alpha 活动中,积分 ≥ 195 分的人数接近 80000,Alpha 战争逐渐进入白热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当前高难度的版本环境下,如果你想要开始参与或者正在努力参与的进程中,一份合适的参与策略是你必须要掌握的。

    根据当前 Binance Alpha 活动规则以及市场参与情况,我们整理了一份适应当前版本的参与策略,为你提供参考。

    减少刷分磨损

    有人每日轻松刷分,月入上千美元收益,但有人苦苦追分最后终于领到空投,却发现空投收益只够覆盖刷分的磨损,甚至有人出钱又出力,最后不赚反亏。这种反差的背后,除了进场参与时间不同,更重要的一点是,每个人对于交易磨损的把控天差地别。

    如何运用当前的规则,把每天的交易磨损控制在最小范围?请看秘籍 ↓↓↓↓

    优先选择交易BSC资产:当前交易 BSC 链的 Alpha 资产可以获得双倍积分, 所以如果不是为了参与特定币种的 Alpha 交易竞赛(比如 Sonic、Sui 链资产交易),在刷分的时候我们优先选择 BSC 资产,相较于其它链资产,BSC 资产在相同交易量(磨损)可以获得更多积分,同时这条规则也吸引更多流动性进入交易,所以 BSC 链代币的交易滑点都相对较小。

    手动设定交易滑点:Binance 为 Alpha 交易提供「交易所内入口」和「钱包兑换两种方式」。交易所内的 Alpha 交易工具对交易流程做了优化,新手可以轻松上手,但缺点是每次交易需要手动调整滑点与交易 Gas,如果不注意这些可能造成较高磨损;而在 Binance 钱包内交易,系统会撮合最优交易路径,尽可能降低交易滑点,且用户交易单一币种只需要手动设置一次自定义滑点,同时可选开启 MEV 防护。

    选择不同交易对:BSC 链上资产不仅限于 USDT 交易对,可以尝试 BNB 交易对 或者「Alpha 资产/ Alpha 资产」 交易对,可能会有不同的滑点惊喜。

    尽量选择区间震荡or上涨趋势的币种交易:由于单账号每日交易的时间区间一般控制在十分钟左右,所以在具体选择交易币种的时候,除了要观察币种的交易量以及流动性深度之外,还要观察币价的具体走势。根据小编实测,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易正在处于小级别(1-5 分钟级别)上涨趋势的代币可以让磨损最小化(通常在万分之五以内,有时候还能做到 0 磨损)。PS:小级别走势变幻莫测,采取这种方法需要边刷边观察,尽量快速完成,避免吃到下跌导致磨损变高。

    每天刷多少分最合适?

    已知 Alpha 活动为 15 天滚动积分制,所以每 15 天为一个刷分周期。那么在当前规则下, 15 天内每天需要获得多少积分才能获得比较合适的收益?

    基于最近 10 期的 Alpha 空投/TGE 参与积分门槛来看,就算是“阳光普照型”的空投,参与门槛也已经卷到了 190 分,代表参与者至少每天至少获得 13 分。根据积分规则来看,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要满足 13 分的门槛,至少需要「账户中金额 ≥ 100 美元(1 分)+每日净买入额≥ 4096 美元(12 分)」。

    而每天 13 分,仅仅只够每个周期领取一次空投/参与一次 TGE。在当前单次空投收益约为 100 美元附近的前提下,刷 15 天只领 1 个空投显然不够覆盖每日的精力与交易磨损支出。

    按照之前计算大约每笔交易万分之五的磨损,对于大部分小资金用户来说,在两个刷分周期(30 天)之内,以下两种策略在资金需求与操作次数的平衡上较为合适:

    账号预留 200 美元,通过 BNB 交易对 BSC 链代币刷量,每日净买入额度超过 8192 美元,可获得积分 14(交易量积分)+1(资产积分),每天总共 15 分,15 天累计 225 分,平均两个刷分周期可以领取 4-6 次空投

    账号预留 1200 美元,通过 BNB 交易对 BSC 链代币刷量,每日净买入额度超过 16384 美元,可获得积分 15(交易量积分)+2(资产积分),每天总共 17 分,15 天累计 255 分,平均两个刷分周期可以领取 8-10 次空投

    如果存款 ≥ 10000 美元,还可以在以上刷量的基础上多获得 1 分,即每天 18 分,15 天累计 270 分,平均两个刷分周期可以领取 10-12 次空投

    怎么用分数合适?

    不仅在刷分上要有策略,在如何善用积分方面同样有讲究。

    合理利用机制

    当前 Alpha 活动的频率大概是每周 4-6 个项目上线,其中偶尔会有同一天可以参与两个项目的情况。

    由于活动空投的领取期限是 24 个小时,所以基于选择在「项目上线当天领取空投」or「在项目上线第二天领取空投」的不同条件下,产生了一个类似于 BUG 的机制:假设当前(5 月 29 日),你的积分为 195,今天活动的参与门槛是 194。如果选择在 5 月 29 日当天领取空投,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5 月 30 日你的账户积分为 195-15=180 分。如果 5 月 30 日的活动参与门槛是 190,那么你就无法参与 5 月30 日的空投;

    但是,如果利用这个 “BUG”(即在项目上线第二天领取空投),5 月 30 日你就可以以 195 的积分共同领取 5 月 29 日、5 月 30 日的两个活动空投,如果这样操作,在 5 月 31 日你的账户积分为 195-30(2 次空投消耗积分)=165 分。相当于利用 BUG 在同样的条件下多领一次空投,如果 5 月 30 日上线了两个 Alpha 活动,甚至可以在同样的条件下多领两次空投。

    推特用户@litangsongyx制作了 Alpha 历史活动数据看板:https://litangdingzhen.me/,看板根据链上记录详细整理了每期 Alpha 项目的具体发放、领取信息,以及根据规则可能对代币进行补发的预测。

    参与补贴活动

    为了促进 Alpha 参与热度以及扶持上线 Alpha 的各种项目,Binance 推出交易竞赛活动。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币种的交易额达到一定排名(每个币种不同),就可以获得相应代币奖励。

    经小编实测,在保持每日合理适度参与的情况下,入围排名奖励不算太难。例如 $AIOT 交易竞赛,最终获得 230 枚 $AIOT(约 70 美元),可以覆盖大部分交易产生的磨损。

    除了交易竞赛外,还会有单个币种的交易奖励活动,门槛通常比较简单。例如 5 月 28 日推出的 $SOPH 交易活动,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全部流程,具体流程如下: 在 Binance 客服窗口输入“SOPH”找到活动报名入口→报名成功后去 BN 钱包买价值 100 美元的 $SOPH→钱包里的 $SOPH 提现到交易所(此步骤奖励 150 枚 $SOPH)→ 在交易所现货卖出 $SOPH (此步骤奖励 150 枚 $SOPH)。完成上述操作可以在活动结束后获得 300 枚 $SOPH 奖励,现价 20 美元左右。

    市场变幻莫测,动态调整策略

    截至 5 月 29 日,当前版本中每期 Alpha 活动的收益平均在 100 美元~150 美元,参与积分门槛在 190~205 之间浮动。随着 Alpha 活动参与人数变多,可见的趋势是参与门槛会越来越高、每期活动奖励也有可能随之下降。作为个人用户,在认真刷分之余,也要注意具体的参与策略也要随之变更,注意金额磨损、时间精力支出与收益预期的平衡。

    虽然红利可贵,但积极参与的同时注意潜在的系统性/非系统性风险,DYOR。

  • 慢雾:Cetus 被盗事件分析,1 枚代币撬动 2.3 亿美金,SUI 基金会协助冻结 1.62 亿

    背景

    5 月 22 日,据社区消息, SUI 生态上的流动性提供商 Cetus 疑似遭攻击,流动性池深度大幅下降, Cetus 上多个代币交易对出现下跌,预计损失金额超过 2.3 亿美元。随后, Cetus 发布公告称:“我们协议中检测到了一起事件,安全起见,智能合约已暂时暂停。目前,团队正在对该事件展开调查。我们很快会发布进一步的调查声明。”

    事件发生后,慢雾安全团队第一时间介入分析,并发布安全提醒。以下是对攻击手法及资金转移情况的详细解析。

    相关信息

    此次事件的核心是攻击者通过精心构造参数,使溢出发生但又能绕过检测,最终用极小的 Token 金额即可换取巨额流动性资产,以下为具体步骤解析:

    1. 攻击者首先通过闪电贷借出了 10,024,321.28 个 haSUI ,导致池子价格从 18,956,530,795,606,879,104 暴跌至 18,425,720,184762886,价格下跌幅度达到 99.90%。

    2. 攻击者精心选择了一个极窄的价格区间开立流动性头寸:

    Tick 下限:300000(价格:60,257,519,765,924,248,467,716,150)

    Tick 上限:300200(价格:60,863,087,478,126,617,965,993,239)

    价格区间宽度:仅 1.00496621%

    3. 接着就是此次攻击的核心,攻击者声明要添加 10,365,647,984,364,446,732,462,244,378,333,008 单位的巨大流动性,但由于存在漏洞,系统只收取了 1 个代币 A 。

    我们来分析一下攻击者为什么能够用 1 个 Token 兑换出巨额流动性。其核心原因在于 get_delta_a 函数中的 checked_shlw 存在溢出检测绕过漏洞。攻击者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使得系统在计算实际需要添加多少 haSUI 时出现了严重偏差。由于溢出未被检测,系统误判了所需 haSUI 的数量,导致攻击者仅需极少的 Token ,就能兑换出大量的流动性资产,从而实现了攻击。

    当系统计算添加如此巨大流动性需要多少 haSUI 时:

    这里的关键在于 checked _ shlw 函数的实现存在严重缺陷。实际上,任何小于 0xffffffffffffffff << 192 的输入值都会绕过溢出检测。然而,当这些值被左移 64 位时,结果会超出 u256 的表示范围,此时高位数据被截断,导致得到的结果远小于理论值。这样一来,系统在后续计算中就会低估所需的 haSUI 数量。

    · 错误掩码: 0xffffffffffffffff << 192 = 非常大的数值(约 2^256-2^192)

    · 几乎所有输入都小于这个掩码,绕过溢出检测

    · 真正的问题:当 n >= 2^192 时, n << 64 会超出 u256 范围并被截断

    攻击者构造的中间值 liquidity * sqrt _ price _ diff = 6277101735386680763835789423207666908085499738337898853712:

    · 小于错误掩码,绕过溢出检测

    · 但在左移 64 位后会超出 u256 最大值,从而导致超出的部分被截断

    · 导致最终计算结果约小于 1,但由于是向上取整, quotient 算出来就等于 1

    4. 最后攻击者移除流动性,获得巨额代币收益:

    · 第一次移除:获得 10,024,321.28 个 haSUI

    · 第二次移除:获得 1 个 haSUI

    · 第三次移除:获得 10,024,321.28 个 haSUI

    5. 攻击者归还闪电贷,净获利约 10,024,321.28 个 haSUI 和 5,765,124.79 个 SUI ,攻击完成。

    项目方修复情况

    攻击发生后, Cetus 发布了修复补丁。具体修复代码可参考:https://github.com/CetusProtocol/integer-mate/pull/7/files#diff-c04eb6ebebbabb80342cd953bc63925e1c1cdc7ae1fb572f4aad240288a69409。

    修复后的 checked _ shlw 函数如下:

    修复说明:将错误的掩码 0xffffffffffffffff << 192 修正为正确的阈值 1 << 192 将判断条件从 n > mask 修正为 n >= mask 确保当左移 64 位可能导致溢出时,能正确检测并返回溢出标志

    MistTrack 分析

    据分析,攻击者 0xe28b50cef1d633ea43d3296a3f6b67ff0312a5f1a99f0af753c85b8b5de8ff06 获利约 2.3 亿美元,包括 SUI 、vSUI 、 USDC 等多种资产。

    我们发现攻击者在两天前就准备好了 Gas Fee ,然后在攻击之前进行了一次尝试,但失败了:

    获利后,攻击者将部分资金如 USDC 、 SOL 、 suiETH 通过跨链桥如 Sui Bridge 、 Circle 、 Wormhole 、 Mayan 跨链到 EVM 地址 0x89012a55cd6b88e407c9d4ae9b3425f55924919b:

    其中,5.2341 WBNB 跨链到了 BSC 地址 0x89012a55cd6b88e407c9d4ae9b3425f55924919b :

    接着,攻击者将价值 1,000 万美元的资产存入 Suilend :

    攻击者还将 24,022,896 SUI 转入新地址 0xcd8962dad278d8b50fa0f9eb0186bfa4cbdecc6d59377214c88d0286a0ac9562,目前暂未转出:

    幸运的是,据 Cetus 称,在 SUI 基金会及其他生态系统成员合作下,目前已成功冻结了在 SUI 上的 1.62 亿美元的被盗资金。

    接下来,我们使用链上反洗钱与追踪工具 MistTrack 分析 EVM 上接收跨链资金的地址 0x89012a55cd6b88e407c9d4ae9b3425f55924919b 。该地址在 BSC 上收到 5.2319 BNB ,暂未转出:

    该地址在 Ethereum 上收到 3,000 个 USDT 、4,088 万个 USDC 、1,771 个 SOL 和 8,130.4 个 ETH 。其中, USDT 、 USDC 和 SOL 通过 coW Swap 、Para Swap 等兑换为 ETH :

    接着,该地址将 20,000 ETH 转入地址 0x0251536bfcf144b88e1afa8fe60184ffdb4caf16 ,暂未转出:

    目前该地址在 Ethereum 上的余额为 3,244 ETH :

    MistTrack 已将以上相关地址加入恶意地址库,同时,我们将对持续对地址余额进行监控。

    总结

    本次攻击展示了数学溢出漏洞的威力。攻击者通过精确计算选择特定参数,利用 checked _ shlw 函数的缺陷,以 1 个代币的成本获得价值数十亿的流动性。这是一次极其精密的数学攻击,慢雾安全团队建议开发人员在智能合约开发中严格验证所有数学函数的边界条件。

  • Binance 钱包全球负责人 Winson Liu :我们如何实现公平且真实的奖励机制?

    核心要点:

    Binance Alpha 正在重新定义用户参与 Web3 的方式。它将链上项目发现与交易功能直接集成进 Binance 交易所,用户无需单独下载钱包或支付 Gas 费用,即可便捷参与 Web3 活动,大大降低了门槛。该平台通过专属的代币生成活动(TGE)和空投,向用户提供优质 Web3 项目的早期参与机会,不仅奖励丰厚,也为“以用户为中心”的参与模式树立了新标杆。随着 Alpha Points 积分机制的引入,Binance Alpha 实现了对独家权益的更公平分配,通过激励活跃参与,显著提升了用户活跃度和链上交易量。

    2025年5月19日,Binance Wallet 单日交易量飙升至惊人的 50 亿美元,占据 Dune Analytics 所追踪的 12 个主流钱包中 95.3% 的份额。这一激增背后的主要推手,正是 Binance Alpha —— 一个集成于 Binance 钱包和交易所的早期接入发现平台,赋能用户在优质 Web3 项目广泛公开前即能参与其中。通过参与独家代币生成活动(TGE)和空投,用户有望获取可观回报。这不仅仅是一次性的数据冲高,更预示着用户参与 Web3 模式的深层转变。

    与去中心化网络的无缝连接

    多年来,Web3 普及的一大障碍在于用户面对链上操作的“真实”或“想象中的”复杂性 —— 繁琐的界面、钱包管理、Gas 费、以及陌生生态系统的门槛。

    而 Binance Alpha 正在改变这一切。在 2.0 版本更新中,Alpha 将链上项目发现与交易功能直接集成至 Binance 交易所,极大减少操作摩擦,让更广泛的用户得以接触早期项目机会。现在,用户无需单独创建钱包,只需几步即可完成链上交易,无需担心 Gas 费用或技术门槛。普通用户首次能以熟悉的传统交易方式,轻松、自信地探索并参与 Web3 世界。

    Binance Wallet 全球负责人 Winson Liu 表示,这一交易量的激增代表着用户与 Web3 互动方式的变革:“Binance Alpha 正在重新定义用户如何发现早期项目并获得实际奖励 —— 我们正在为 Web3 用户优先参与设定全新标准。”

    发现、接入与额外激励

    在代币正式上线前实现项目发现和早期接入,是 Alpha 的核心价值之一。自 2024 年 12 月上线以来,Binance Alpha 已推荐的 18 个代币成功登陆 Binance 现货交易,占同期新上线代币的 43%;截至目前,在 Alpha 上曝光的代币中约有 10% 已被 Binance 收录。虽然并非所有项目都保证上市,但 Alpha 所提供的“前瞻性雷达”在行业内仍属少有,真正帮助用户在项目爆发前发现潜力资产。

    许多项目选择在 Binance Alpha 独家举办其代币生成活动(TGE),主要看中其强大的流动性和高度活跃的用户参与度。借此,用户可以以折扣价格优先参与有潜力的早期 Web3 项目。据统计,2025 年通过 Binance Alpha 启动的 15 场 TGE 中,参与者购买代币的平均价格比首日收盘价低近 8 倍,体现出 Alpha 平台在项目早期阶段为用户创造了显著的潜在收益空间。

    尽管如此,Web3 参与所带来的“良性循环”正在为 Alpha 用户带来更多价值。Binance Alpha 还会定期向活跃用户发放空投奖励。自 5 月以来,平台已向用户分发了 8 次代币空投,按首日收盘价计算,累计每位用户平均获得了约 1076 美元的收益。

    公平分配,优先参与

    随着 Binance Alpha 独家 TGE 活动持续受到追捧,平台引入了一套基于积分的机制,以确保更公平的准入方式,并回馈真实活跃的用户——这就是 Alpha Points。该积分系统会综合考量用户在 Alpha 上的代币申购情况、交易量、以及其在 Binance 钱包与交易所中的支持资产余额,优先为活跃用户提供参与资格。

    Alpha Points 的计算基于滚动 15 天周期,决定用户是否具备参与 TGE 和空投的资格。2025 年 5 月,该系统进一步升级,新增了“消耗机制”:用户在确认参与时需要实际“花费”积分,使 Alpha Points 不再只是静态的评估指标,而成为真正的“准入凭证”。

    Binance Wallet 全球负责人 Winson Liu 表示:“通过奖励真实的参与行为,我们正在为真正投入的用户提供一个更公平的参与路径,同时也让 Binance Alpha 能够支持更多优质的 Web3 项目。”

    Alpha Points 的效果立竿见影且可量化。根据 Dune 数据,在积分机制上线的 4 月 25 日当天,Binance Wallet 的活跃交易用户数从 44,967 人激增至 71,228 人,增长超过 58%,创下所有主流钱包中的最高纪录。平台当天交易量也翻倍,从 4846 万美元跃升至 1.18 亿美元。这一显著的增长体现了用户的强烈热情,也为 Alpha 生态拓展、吸引更多高潜力 Web3 项目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参与价值。

    结语

    我们将继续扩展 Alpha 生态,与顶级 Web3 项目建立合作,并不断优化激励机制,以推动有意义的用户参与并提高用户收益。我们的目标始终是为用户带来更广泛的参与机会、更丰厚的奖励以及更实用的使用价值。

    Binance Alpha 正在重新定义人们体验 Web3 的方式。通过消除传统链上参与中的各种障碍,并结合早期参与与实际奖励,Alpha 让 Web3 变得直观、易用、值得每一位全球用户尝试。它正在构建一个更包容、更具激励性、更友好的 Web3 入口。随着该计划不断扩展,我们的核心方向也始终明确:赋能用户、提升可及性、让未来的金融触手可及、不可忽视。现在就加入 Binance Alpha,拥抱这个未来!

  • 对话匹马:如果想投资 Memecoin,怎么才能赚钱?

    播出日期:2025 年 5 月 24 日

    播客源:Web3 101

    【主播】

    刘锋,BODL Ventures 合伙人,前链闻总编辑

    熊浩珺 Jack,律动 BlockBeats 副主编,《Web3 无名说》主播

    【嘉宾】

    匹马,Continue Capital 联合创始人

    加密货币世界的传奇投资者匹马做客 Web3 101, 讨论为何他认为 Meme 不死和 Meme 发射平台的投资逻辑,以及我们所处的时代完全改变之后,匹马眼中加密货币世界的投资主题改变。

    Cosmos Meme 反思:流动性的虹吸效应和马太效应

    刘锋:作为 OG,您曾经在公链、DeFi 领域拥有亮眼成就,但在如今的 Crypto 投资世界里面,OG 感觉是一个骂人的词,现在最牛的是 P 小将变成 P 元帅的故事,您怎么看这种趋势?

    匹马:

    我算是 Memecoin 比较资深的参与者,一方面这轮周期我在 Solana 上的耕耘比较多,Solana 所有的 Memecoin,包括最早的 BONK、WIF、BOME、POP CAT,到后来的 GOAT 等,以及大量被优胜劣汰的项目我都有参与。

    当时,我们想当然的认为 Solana Meme 复苏,其他公链肯定也会有一定复苏,所以在 Solana 布局了 BONK 之后,去 Cosmos 和 Avalanche 等生态寻找类似 Memecoin 去布局,在当时的我看来是比较严丝合缝的逻辑。

    但我忽略了流动性的虹吸效应和马太效应,在第一波你参与进去之后其实就已经结束了,你认为它还有第二波、第三波,但其实它在初期的一个反弹阶段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剩余的主流资金关注度都会回到当时以 Solana 为主的一些链上生态。

    我之前分享过, Memecoin 大概占公链市值的 1% 到 3%,极端状态下可能到 5%。当时我做了很多观察和统计并得出结论,最顶尖的 Memecoin 在一定的时间段占当时公链市值的 1% 到 5%,这区间有几个出格案例,比如 DOGE 和 SHIB,但我把它们剔除了。

    后来随着币圈的发展,你会发现 Solana 完全不适应这个体系,它有大量前仆后继的 Memecoin 涌现,呈现出与其他生态完全不一样的氛围。

    这完全是由 Solana 的散户来决定的,Solana 是一个以散户为核心的一个市场,这决定了 Solana 生态诞生很多容易给散户带来情绪化、波动化以及高度市场化的赛道跟领域。我一方面是为了观察整个 Solana 的生态,另一方面对于 Memecoin 这种既有流动性、参与度、广泛用户群体,且相对来说不是那么主流的赛道,我也愿意积极参与。

    在 Memecoin 这场行为金融学盛宴中,怎么才能挣钱?

    刘锋:如果想投资 Memecoin,怎么才能挣钱?这是个特别粗暴的问题。

    匹马:

    我基本上 90% 的 Memecoin 在 Solana 上,甚至更高,不会去关注其他任何一条链上的其他币种。这个市场已经给你演化出一条最优解,你只是在这条最优解上去寻找第二备选。

    寻找第二备选的核心原因是你在最优解上没有拿到一种结果,或者说并没有参与进来,你只是去寻找那种补涨,而这非常容易让人陷入投资陷阱。你会发现一旦等你进去,它要么就不涨,要么在涨跌之间把你折磨的体无完肤。另一个核心在于很难落袋,你会发现当 Solana 头部 Meme 回撤 30%,你的 200% 利润已经没了,回撤非常快。所以我在任何投资体系中基本上不会追求最终的落袋为安。我个人认为你要妄图去躲避整个市场从牛到熊的第一刀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Crypto 是 7 X 24 小时的,你无法做到实时盯着所有行情波动,这就注定意味着浮盈容易落袋难。

    龙头的作用在于它可以让你有二次的摸高点的机会,去给你一个了结获利的尝试,所以基本上只关注龙头就好。

    第二就是我认为大家在投 Memecoin 的时候,很多时候注重一种短平快,其实从我个人拿到大结果的经验来说,短平快可能不太适合中型以上的投资者,除非你的体量特别小。

    短平快的参与者往往只是被短期注意力吸引,并没有考虑 Memecoin 的核心运行逻辑。将 Memecoin 拆分成横轴跟纵轴, x 轴为时间。 y 轴为市值,你会发现绝大多数的 Memecoin 的市值是跟时间是成正比的,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除了 BOME、TRUMP 等极个别案例之外,所有的现行的 10 亿美元以上的 Memecoin 运行基本都在半年以上,少了时间的因素,很多的假设都是不成立。

    我觉得 Memecoin 在很多时候是一场行为金融学的盛宴。

    行为金融学的一个奠基人叫理查德 · 塞勒,也是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把原来投资体系分成两种,一种是储蓄账户,另一种是娱乐账户,整个 Memecoin 有很强的娱乐账户属性和功能。丹尼尔 · 卡尼曼之前也写过一个非常有名的思考,他把人基本上划分为两种系统:系统一是需要思考的、讲究逻辑的、理性的,需要消耗大量精力;系统二是简单、直接、快速的,不需要消耗太多精力。反射到 Crypto 领域, Memecoin 完美与系统二相容,快速有效、高波动,满足我们一些 FOMO 的情绪化以及资金化的运作。

    前两个周刷到一篇论文,说一个人的投资决策过程可能不会超过 6 分钟,现在在 Memecoin 甚至是 6 秒钟,这跟我们很多投资决策非常像,我其实有很多投资决策是非常冲动的,当然我冲动是因为我把根基 Beta 或者说是储蓄账户已经思考清楚安排好了,我才有大量的时间跟精力在 Alpha 市场寻找更多可能性。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是,每个人都是非理性,你认为的理性只是活在你自己的信息茧房之中,人活在巨大的噪音之中,且大部分的人是没有辨别噪音的能力。

    综合下来我是觉得 Memecoin 是对行为金融学的极大发展,如果我们后期再有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体系的发展,其实完全可以把 Memecoin 的一些数据拿过来作为研究样本。

    灵魂三问:敢买吗?买了敢重仓吗?下跌时拿得住吗?

    刘锋:从过去几个周期里,我们学习你写的严丝合缝的投资逻辑,到今天我们可能是只看波动率,只看 Meme 的社会共识能否快速的把流动性吸引过来。你觉得这种情况可以持续吗?

    匹马:

    其实很多投资之所以难,是因为时代在变化,投资者的结构、投资的年龄段以及投资者的收入水平都在变化。

    我首先说结论,Memecoin 一定会持续的发展,这并不只在 Crypto 里。在我的体系里, Crypto 领域不是一个单独的市场,它跟世界发展是完全相关且同步的。没赶上时代红利的人、大量的失业的人、被全球化淘汰掉的人以及被阶层固化没有方向和投资机会的人,他们用一种逆反心理,拒绝将大量选票投给那些精英人设,不管是美国的关税的也好,欧洲的新民族主义崛起,包括澳大利亚右侧保守主义的崛起,全球都是在进行一股新民族主义浪潮。这种趋势在现实生活中的映射,就浓缩成了 All in、一把梭等口号,这样的趋势不仅仅只是在 Crypto 领域,而是全球。

    我认为民族主义的崛起给 Memecoin 市场以及其他的小众市场、投机市场注入了很大力量,这部分力量会随着 AI、点对点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金融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

    你关注 P 小将是因为他带来了大量的筹码及结果,这个是最具有冲击力、传播性和抓人眼球的,我自己会避免分享实操图,但其他大量 Twitter 用户反而会利用它获得巨大曝光。另一方面,我们现在讲究信息平权。人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当你的注意力大量的去关注 P 小将的时候,你一定不会对理论体系去做深入的研究,核心就又回到了老三样:你敢买吗?买了你敢重仓吗?重仓下跌的时候你能拿得住吗?

    很多时候,你只获得了结果,但没有获得结果背后的决策思维过程,所以你哪怕知道了结果,也依然不会买、不敢买、没有重仓买,也不会一直拿着。

    随着孤独社会的到来,对于小众赛道而言卖需求比卖产品更具吸引力。Crypto 领域什么是需求?即心理认同感,持有 Memecoin 的用户形成一个小团体及社区,带来很强的心理认同,且这个极度认同的社区只会自我强化。但非常可惜的是,Pump 已经发射了 100 多万个 Memecoin ,但是活下来的屈指可数。这种过度参与又过度拿不到结果的状态,就会形成非常逆反的局面:看到了别人拿到了很好的结果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刺激,从而更勤奋,在错误的选择上进一步错,然后更影响心态,无法专注于分析总结,就更拿不好给到结果,非常恶性的循环。

    Memecoin 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只是观察的人越来越少。

    更关注 Meme 基础设施:哪些 LaunchPad 值得研究?

    Jack:

    很多 Meme 就算翻 100 倍可能也不会带来特别大的结果。那您频繁参与中小型 Meme 的目的是什么呢?

    匹马:

    这是一种市场参与度的水温,我需要参与市场最具有流动性、散户最多的市场。我讨论 Memecoin,并不是说 Memecoin 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对我们投资来说,我可能更关注的是 Memecoin 基础设施,比如 DEX、LaunchPad 等,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系,你可以理解成左手 Beta,右手 Alpha。对我来说,在我 Beta 工作已经非常扎实的前提下,我才分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在 Memecoin 市场上做投资,来感受市场动向。

    Crypto 领域最好的一点是你可以用很细微的一些观察来感受全球资本市场的流动。所有的 Memecoin 都归零了,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太重大的损失。但是 Memecoin 每次行情跟其他投资市场是有映射和关联的,只是大部分人对此没什么感触。我们要考虑全球资本的配置,这些标的只是服务于我的核心的 Beta 的选择,所以对 Memecoin 的参与只是来印证一些逻辑,让我们去对 Beta 的一些核心标的进行更合理的评估。

    刘锋:我其实理解你这个逻辑,之前你分享的 Meme 投资逻辑,为什么只想去在大市值的 Meme 上面获得真正的收益?这跟你的体量相关,跟很多人所谓的通过投资 Meme 改命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可能散户只想讲 Alpha,但对你来说 Beta 更重要。

    这个时代其实是 Memecoin 的时代,Meme 已经是时代之音,我们不应该否认它,应该接受它。

    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看 Beta,看看已经经历好几代演进的 Meme 发射平台,能不能介绍一下哪些是你能看上眼的、你觉得还值得研究的运营发射平台?

    匹马:

    最映入眼帘的还是 Pump.fun(下称Pump),其实他们并没有多少创新,但 Crypto 最核心的商业模式是交易费,你能从这个商业模式中占领多少市场份额,你就有多少的现金流,我就可以给你多少的估值。Pump 满足了资产发行的需要,这个产品融合 Memecoin 的巨大需求里,双方就会一拍即合,有无穷多的供应量,有无限多的对超高倍数的散户的无形的追求,所以你会看到资产发行平台会雨后春笋般涌现。

    消费者散户在 Crypto 领域是高度金融化的一批人,极具风险意识,他们有高度的博弈冲动,你要针对他们这种冲动来设计出产品。散户在什么地方花钱?只有在交易费上,他们宁可多给你手续费,也妄图去打中 Memecoin。他又不是傻子,他为什么付那么高的 MEV 优先费?因为他觉得收益能能覆盖掉成本。

    我们对 Crypto 散户的定位就是一群极度金融化的群体,我们推出所有的产品都要围绕他们的需求,这就是 Pump.fun 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后来做 AI 的 Virtuals,也是一个 LaunchPad。二者同样的都是满足对资产发行的强烈的需求,所以我们观察这种发射平台是一种非常好的投资标的。Memecoin 可以死一千个、一万个,还会有前仆后继的 Memecoin 崛起,但是一个好的发射平台可以让你的资金固化下来,可以获利,可以真正的躺赢,在捕获整个 Memecoin 运行趋势或潮流中做最大的价值捕获。

    发射平台和公链:吸引开发者是核心

    Jack:那比如说 Virtuals 现在来到了 Solana 上,您是否觉得现在已经晚了?机会只有一次?

    匹马:

    所有发射平台,你要理解它的供给和需求。谁来作为发射平台的供给方?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Pump 的供给方是很多匿名的,Virtuals 是有一定的选择,但当然也是匿名的,所以你去看任何一个发射平台的好坏,应该密切关注营收。

    对于发射平台,我的评估体系跟 DEX 是一模一样的,其实另一种程度上来说,发射平台跟公链也有一点像的,只是大家没有把两者上升到一个层面。

    作为一个发射平台,核心能力在于如何吸引开发者,这跟公链逻辑一模一样,开发者为什么要去 A 而不去 B ?这个是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事情,这是决定未来发射平台以及公链走向最重要问题。

    因为服务的体验端被大量散户占据,所以我们通常认为发射平台包括公链是一个 to C 市场,但其实在我看来他们是一个 to B 市场,如果没有好的资产,没有好的开发者进入,你这个公链/发射平台是永远做不起来的。

    公链跟发射平台,最重要的是未来的现金流收入,这靠的是不断的交易量,而交易量靠的是不断丰富的品种,因此如何把优秀的开发者吸引到你的发射平台是最核心的。攻克散户其实非常容易,只要有好的资产,散户闻着味儿就来了。

    当然,不管是公链还是发射平台很多时候也考验市场营销的一些手段跟方法,但如果没有优质资产的注入,发射平台或公链是很难做的持久的。

    Believe 的独特市场定位

    匹马:

    我觉得 Believe 进入市场的战略是对的。APP 开发者存在大量融资的需求,但他们几乎不会拿到融资。Believe 的供应端是独立开发者,他们每年开发大量 APP,希望实现 APP 的正向现金流,但没有合适的渠道来把 APP 进行货币化融资。如果市场小众,就无法做到十亿、百亿的市值。

    Believe 聚焦的就是这批独立开发者,或者说想去尝试一些新的领域跟新的方向。Crypto 散户投资风险意识、容忍度都是非常高的,最核心的是它市值非常低,这早就了实现了百倍、千倍的可能性。Believe 直接借鉴了其他发射平台的一些经验,即跟这些开发者费用共享,这非常好,在冷启动阶段就实现了独立开发者的正向现金流。

    在传统领域,做 APP 需要很多人做包括开发、营销等大量工作,但在 Crypto 里只是做了一个产品,这个产品能不能成功不重要,但一旦发射成功就能够短短的一周之内分到几十万美金的现金流,这对于独立开发者来说是非常可观的一笔收入,一旦有了这种正向的现金流,他们就可以继续打磨产品、拓展市场以及服务用户。

    这其实也解释了这种模式为什么叫互联网资本市场,它满足了大量的小型开发者及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强烈需求,释放了供给端,并且非常符合趋势的是,随着 AI 的到来,独立开发者一个人单枪匹马就能干出非常好的年化营收,你的推广运营完全就可以借助 TikTok、 Twitter 去进行病毒式的传播。

    但你说 Believe 上平台有没有可能涌现出非常大、非常好的企业?我其实是没信心的,我对此抱观察态度,但我非常相信的是 Believe 非常好的解决了利基市场,这个利基市场服务于小范围,服务于特定人群,服务于非常有针对性的客户。他们赚的是这部分钱,就是说他们可以不需要做大,但他们有他们的市场。

    另外 Believe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在于他们的精心策划与包装,他们的页面设计就比较精心,此外他们有重点推出一些项目跟活动,他们试图讲一个故事,除了 Crypto 领域,他们还可以去联动其他市场利基人群,这些传统互联网开发者不熟悉加密,这个过程一定跟第一波 AI 行情一样,我个人觉得会死掉成千上万个这样的项目,这是一个熟悉及适应的过程,我们慢慢观察。

    刘锋:你是非常认可的 Believe 的逻辑和他自己的自身定位,它更像一个实用的应用的发射平台。现在所有的发射资产都是 Meme 化,Believe 有可能出现一批可用的应用。

    匹马:

    希望吧哈哈。

    更新:在本期播客发布之前,Believe 团队宣布将暂停 Launchcoin 自动发币功能,将由人工审核并添加已验证标签。我们再次请匹马点评这个变化。匹马的看法是:「审核制一般都比较傻;permissionless 才是王道」。显然他不喜欢这个改变。

    刘锋:我们最近也是把 Believe 上面的正在出现的一些应用,或者正在发射的一些资产都拉出来看看,应该我手里面有个表,差不多应该是五六十个。我也是在想,如果只是 Meme 化的这个东西,其实已经太抽象了这个事件,但是如果有真的有应用出来,说不定这会是一个不一样的东西,包括像 Dingaling 在推的发射平台,它的优势在于代币设计比较独特,可只有代币设计,我觉得很难在市场上占领自己的位置,因为 Virtuals 的代币设计已经挺极致了。

    匹马:

    这个重点是要有人,如何把开发者忽悠到你的发射平台来,这是非常关键的事情。

    交易量:发射平台唯一评估标准

    匹马:

    评估 LaunchPad 的唯一标准就是交易量,交易量代表核心盈收。如果想不清楚这个底层逻辑,Pump 出来的时候你也不会投资的。

    你现在看到了结果,Pump 已经赚到了 7 亿美元,那 Pump 估值多少合理?正常逻辑下, 20 倍 PE 的 140 亿美元估值也合理,如果考虑到波动性太高,Memecoin 不持久,10 倍 PE 下的 70 亿美元估值也行,甚至 5 倍 PE 下 35 亿美元估值也行,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

    投资到底投的是什么?它是投的一种对未来现金流的折现。

    所以你去考虑 LaunchPad 的时候,并不在于这个平台现在是 1 亿、2 亿还是 10 亿,而是说未来这个平台的营收能不能持续的扩大,这个其实是跟股市投资逻辑是完全套用的。

    Crypto AI:以投资收益结果为导向

    刘锋:在这里必须得让你做一个披露, Believe 你投了,对吧?

    匹马:对。

    刘锋:这个信息披露还是蛮重要的,听众也可以觉得匹马投了这个项目,所以他才会对这个项目看得非常高,所以如果作为投资来看的话,我觉得大家还是要自己做研究,对自己负责任。

    除了 Meme 之外, AI Agent 您还看吗?

    匹马:

    现在整个 AI 赛道基本上都是以结果为导向,就是投资收益为导向。

    对 Crypto AI 领域,我们觉得所有的这些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好像都是在重复的借鉴互联网领域的一些 AI 的技术,所以我们觉得它不是特别有很深的护城河,并没有什么自己独到的特色,所以基本上我们都会以结果为导向,就是你能帮助我做交易或者说是做增加我营收。AI 跟社交媒体的结合可能更具有利润爆发点。

    刘锋:听起来你们对 Crypto AI 或者 Crypto 的 AI agent 并不是很有信心?

    匹马:

    一方面,我认为他们的很多核心的技术基本上都来自于传统互联网的领域,另一方面,要寻找自己的商业模式,Pump 作为应用端崛起的代表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我们会倾向于看更多的应用端的一些生态。

    应用端生态,我首先要知道付费的用户群在哪里?除了资产发行和交易之外,很多应用端的项目最后都没有跑出来,因为实现不了正向的现金流,比如游戏,你能告诉我一个游戏端实现了稳定的每年 3 亿、5 亿美元的收入吗?没有。

    刘锋:在现实世界的游戏,这是肯定可以的,但在 Crypto 显然只能靠卖币获得这样的收益。

    匹马:

    对,因为 Crypto 用户的独特性,对于 Crypto 游戏,玩家会觉得你让我付费,我没听错吧?没有任何人氪金,但是游戏最主要的商业逻辑就是氪金。

    因此在应用领域还是以营收为主。哪里产生的营收?营收产生的质量的高低?营收产生的可持续性?这都是我们非常关注一些点,以结果为导向。

    刘锋:所以可以说你现在的投资逻辑非常的清晰,就是不要跟我讲趋势画大饼,我要的就是你真正能够拿出成绩,能够自己造血,能够有真的用户。

    匹马:

    对的,因为时代在发展,创新也在演变,宏观的利率环境也在变化,全球化的发展逻辑也在变化。我觉得很多东西你不能一成不变。

    看好接下来 Crypto 的发展

    刘锋:你讲的这个币圈好像还真不是我们熟悉的币圈。

    匹马:

    其实我是觉得我非常看好接下来币圈的发展。

    很多逻辑都是围绕交易发生,如果能更好地满足全球化用户的交易体验,不管是发射平台还是 DEX,还是传统的交易所,以及打狗软件,这些产品既有市场化,又有需求,又有用户,客户愿意为你这个产品去买单。

    美国立法慢慢已经合法、合规化了,会有大量的钱来到链上。稳定币现在才 2000 亿美金,未来两三年、三五年的时间,稳定币或将持续干到 1 万亿美金,到了这种体量,它会呈现出一种 24 小时的交易跟运转。交易的赛道能延伸出特别多又特别巨大的市场空间,所以我对链上 DeFi 或者链上互联网金融形态的产品非常期待。

    另外整个 Crypto 领域最核心的商业模式就是交易费。再实现交易费的回补后,企业端回补公司端,公司拿到钱后继续正向的扩大用户群体,结合 Crypto 社区的宗教性,是非常有可能在一些我们接触不到的一些细分领域获得一定的市场成长跟空间的。

    这个其实是我看到的一种非常好的能行之有效的运行的逻辑,就是你不需要通过卖代币来维持现金流,你只需要让大家多交易,你能实现日均一亿美元的交易量,你拿到可能 100 万美元收益,你完全可以去扩大你的覆盖面已实现更高收益。

    当然它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旦到了套利,或者产品没有获得除交易之外的正向信息流之后,可能就走向坍塌,但是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一种非常好的启动方式,就是用交易费去支撑企业初期阶段的成长,这也非常符合 Crypto 投资特性。

    刘锋:你还是那么意气风发,谢谢你这段的充值信仰。

    匹马:

    我只是看到一种可能。

    公链核心在 Gas 费和 MEV 费

    Jack:其实我还有个困惑,刚才提到未来可能随着稳定币的发展,更多的资金流到链上,但是有没有可能这些流到链上的资金全部都是停留在稳定币的状态,交易也是通过稳定币来计价和锚定,它不会再去用到链的这一层原生的资产,比如说 ETH 或者是 Solana,获取利润的平台就是停留在 Pump 这个应用端这一层,底层的这个链似乎它还是停留在一个卖币的一个模式,它把币卖给或者说发给节点,然后节点再卖给市场,然后它底层的这个币好像就再也没有手续费的这一层自我造血的能力了。如此一来,尽管就这个行业可能确实有很多钱,但是好像对底层的 Token 好像也没有太大的帮助。

    匹马:

    公链的核心在 Gas 费以及慢慢发展的 MEV。

    Gas 费是你做每一笔动作都需要付出的费用,你可以理解成你在一个时间段对一条公链的带宽存储或者计算资源的一种成本支出,这是你不得不付费的地方,你不得不付费意味着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商业模式跟投资体系逻辑。

    大量的稳定币来到链上,它不管接入哪一条链,它一定会有流动的需求,一定会有交易的需求。资产上链是万事万物的资产上链,Token 化是一个非常大的趋势。因为它具有非常高的透明度及灵活性,还有 24 小时不间断特征。你要更深层的去理解到底什么是链上纳斯达克?就是发行资产跟交易资产,这个是你的源泉。

    当你进来那么多资金之后,你可以去看一下波场的营收,他们的营收非常的稳定,波场维持在百亿营收,是因为它有稳定币的 Gas 费的需求。

    Jack:这一点我明白,但是就是现在能看到的趋势,比如说从以太坊看,它上一轮周期因为有这个 Gas 费用,以及各种链上创新,不管是 NFT 还是 DeFi,确实对它的价值捕获推动很大,但是就是在这种应用大量上链的过程当中,它的 Gas 费也变成它自己扩张的一个阻碍,然后它就开始进入一个降低 Gas 费用的进程, Gas 费用不断的降低,就发现尽管链上采用变多了,但是 Gas 收入越来越少,到最后就基本上不能靠这个去维持它自己的价值,在 Solana 上好像也能看到这样的现象。

    匹马:

    你这个说得非常对, 所有的区块链系统都是一种软件,软件会不断迭代,如果从长远的、终极的角度的世界去思考,所有公链的 Gas 费的边际成本为零,那靠什么去获利?

    你可以去看 Solana 上的优先费,Solana 的基本费用大概只占 1/ 3,其他的大部分都是小费、优先费,为什么拉高小费跟优先费?这个其实是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未来公链的营收要靠小费跟 MEV 来决断,Solana 其实也通过这个对生态做了区分,基本费只是普通的转账,就是说转账的是一种费用,其他交易又是另一种费用。

    你会发现当你围绕交易去优化系统的时候,就能在交易端占据大量的利润。MEV、REV 的利润是非常大的,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远超 Gas 费。用户为什么付费加速?因为愿意去抢占这一个区块,交易市场都是先到先得,这也是链上纳斯达克的追求毫秒级出块速度的原因,现在 Solana 是 400 毫秒,其实是远远不够的。我觉得可能到 20 毫秒大概能跟传统互联网竞争。

    在这种 REV 或者 MEV 的竞争过程当中,客户愿意付费,这个是核心竞争力。客户为什么愿意付费?因为客户觉得它有利可图。谁占据了 MEV 的大头,谁让客户更愿意付费,这决定了企业未来核心现金流的一种折现方式。

    Solana 现在日营收有 80% 的大比例都是小费、优先费、 MEV 费用,这已经非常说明问题了。我们要寻找更持久,更高效、更高质量的收入。

    一条链发展的护城河是开发者。公链是一个面向 B 端的市场,C 端不决定它的成败。公链如何吸引开发者各凭本事,对我来说重要的是这条链的交易量、REV 以及开发者,这是我看待公链成长性及未来可塑性的重要指标。

    我们现在尽量不会去投什么公链项目,这个大局已定,没定的是你的仓位。还有就是网络效应,就像为什么不在新能源领域挑战宁德时代,因为生态的搭建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刘锋:我们可不可以认为,在您的观点里,如今公链世界已然版图固定,别期待有什么新公链来逆袭成功了?

    匹马:

    中国互联网过去十几年就诞生了字节跳动这一家千亿美元大厂,如果过去十多年风投或二级没有投到字节跳动基本上不用做了,因为 55% 的利润都让字节给拿走了。二八定律在哪个领域都存在,我们之所以对很多事物存在期望,是因为我们忠于过去的一些逻辑。

    Crypto 还是有希望的,就像 Hyperliquid 在崛起,我认为 Hyperliquid 跟 Solana 目标一样,都是旨在成为去中心化的纳斯达克,Monad 好像也可以算。

    最核心的是我们学会算账了,我们有大量的 ETF 的到来,我们面临的是更成熟的投资者,未来在一个统一的账户里,交易的摩擦越来越小,今天买英伟达、阿里巴巴、腾讯,明天可以在同一个账户买比特币 ETF 等,你买谁就决定了谁贵谁便宜。

    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要给到 Solana、以太坊 100、200 倍 PE?如果多轮周期下来你的营收表现不及预期,那 PE 就要降。投资体系越来越成熟,但很多人没有去思考这个问题,重点要去看核心的营收,看核心的基本面。

    这个世界存在很多愿意思考的人,只是现在大家的注意力被极端分散化和片面化,所以会用一些简洁、抽象化语言表达情绪,诸如一把梭等等,这也是社会演变的一种缩影。这个世界稀缺的是独立思考、辨别噪音能力。

    Layer 2 已经极大削弱以太坊的经济价值

    刘锋:我其实最后一个问题本来是想问你,以太坊、Solana 二选一的话,你会如何选择?但显然这个问题已经不用问了。

    所以,你能不能讲讲以太坊到底怎么让你抛弃它了?为什么?以太坊的开发者不行吗?

    匹马:

    我认为以太坊核心的转变是在 2018、2019 年的时候,你当时问我看空的一个领域,我说 Layer 2, Layer 2 会极大的削弱以太坊的经济价值。

    我其实对货币结算层、执行层这些所谓的专业术语都有过研究,但我对它们并不感冒,因为这些东西最好实现量化,结算层结算了多少钱?Layer 1 一天能赚多少钱?Layer 2 一拆分,OK,所有的钱都让 Base、Arbitrum 赚了之后, 它们有多少钱是上交给中央政府以太坊的?这种分成的方式是否合理?Layer 2 地方诸侯拿到了大量的经济所有权之后,会不会有其他的想法寻求武装独立?会不会寻求更大利润的市场化的运行?我觉得这些都是过去以太坊没有想清楚的问题。

    我认为所有事情都可以量化的,都可以用一定的财务指标来讲清楚。公链的毛利率其实非常高,要想清楚这个钱是让谁赚,想不清楚的话,就不知道谁来买单,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所以我个人认为以太坊走 Layer 2 是一种比较错误的方式,没有很好的回馈以太坊,钱都让 Layer 2 地方诸侯拿走了。

    结语

    刘锋:最后,这一集播客我也特别想送给我跟匹马老师都认识的一个特别好的朋友,他是匹马的小迷弟,去年下半年离开了我们,我们也都特别的遗憾。

    我想如果他在的话,这期播客他一定会特别认真的听,所以我想送给他,也谢谢匹马的分享。

  • Coinbase 买下 Circle?收购传闻背后,CEX 的残酷商业现实

    背景

    我在加密行业工作多年——先是在 CoinFund(一家早期基金),后来加入 Coinbase,协助扩大其风险投资战略。

    本文所有内容都基于公开数据:Circle 的 S-1 招股说明书(2025 年 4 月)和 Coinbase 的公开财报。没有内幕消息——只是任何人都可以复现的分析,只不过大多数人不会去做。

    USDC 供应结构拆解

    USDC 总量 = Coinbase 持有的 USDC + Circle 持有的 USDC + 其他所有部分

    根据 S-1 中的定义,平台 USDC 是指「由某方的托管产品或钱包管理服务中持有的稳定币比例」。这意味着:

    Coinbase = Coinbase Prime / 交易所Circle = Circle Mint其他 = 储存在 Uniswap、Morpho、Phantom 等平台上的 USDC

    Coinbase 在 USDC 总供应中的占比正在迅速增长——2025 年第一季度已达到约 23%。而 Circle 的占比则保持稳定。

    这是合理的——因为 Coinbase 在消费者、开发者和机构市场上的影响力更大。

    USDC 收益归属

    无论是 Circle 还是 Coinbase,都能获得其平台内 USDC 储备收入的 100%。对于「平台外」的 USDC(也就是「其他部分」),双方各分 50%。

    但这里有个关键点:Circle 从平台外的 USDC 中获得了不成比例的收益。尽管 Coinbase 平台上的 USDC 数量是 Circle 的 4 倍,但它在收入上的优势仅约为 1.3 倍。

    根据对「其他部分」收益 50/50 分成的粗略计算,得出以下的收益占比情况:

    Circle:押注的是市场规模,而不是控制权

    Circle 的动机很明确:扩大 USDC 的整体流通量,即使这些 USDC 并不存放在自家平台上。Circle 理想的世界,是 USDC 成为美元的第一稳定币——这本身就能为其带来牢固的市场地位。它从作为协议层中获益,比如:

    发行并维护 USDC 智能合约,跨 19 条以上链;控制 CCTP,用于原生跨链和铸造/销毁流动。

    虽然平台内的 USDC 更赚钱,但其增长并不明显。而在大客户拓展上,Circle 很可能输给了 Coinbase 的体量。但只要 USDC 成为第一大美元稳定币,Circle 依旧是赢家——这是一场市场规模博弈,而不是利润率博弈。

    未来 USDC 的总市场可能会大得惊人,因此即便无法吃下全部利润,也不算糟糕结局——大部分收入增长将来自「平台外」部分。这个动机和 Circle 的能力是契合的:它掌控了 USDC 的治理、基础设施和技术路线图。

    Coinbase:必须完全掌控 USDC

    宏观层面

    USDC 是 Coinbase 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占 2025 年 Q1 总营收的约 15%,超过质押业务。更重要的是,这是 Coinbase 最稳定、最可扩展的基础设施类收入来源。随着 USDC 的全球扩张,其潜力将成几何级增长。

    USDC 将成为 Coinbase 的关键护城河。虽然中心化交易所(CEX)的收入仍是主力,但相比之下,USDC 收入更加稳定,而且会随加密整体经济同步增长。

    USDC 很可能会成为前三大美元稳定币之一,进而成为将美元「科技输出」到全球的主要渠道。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巨头早已意识到这一点,纷纷入场。但 USDC 拥有先发优势和原生加密生态的支撑,有望存活并持续壮大。从基础设施和监管角度来看,完全拥有它,是极有价值的故事。

    微观层面:Coinbase 变现的悖论

    Coinbase 是推动 USDC 增长的主力,但它却被结构性限制住了。现在,USDC 是 Coinbase 的第二大营收来源(仅次于交易)。因此,每一个产品决策都必须考虑营收和利润率。但问题是:Coinbase 在扩大市场的同时,却无法完全掌控利润,因为「平台外」收入只能分一半。

    讽刺的是:Coinbase 一边吸引用户、搭建基础设施、提升交易频率,却因架构问题在收益端被封顶。它的消费者产品和开发者产品一开始就被「削弱」了。

    Coinbase 的自然应对方式是将「潜在市场」转化为「Coinbase USDC」——也就是平台内、可完全变现的部分(托管产品中的余额可获得 100% 储备收益)。这策略确实见效了:Coinbase 平台内的 USDC 占比两年翻了四倍。但这只适用于托管 USDC,即 Exchange + Prime。

    问题出在「托管灰区」——用户增长在这里发生,但收益归属却变得模糊不清。

    Coinbase Wallet 是非托管的,Smart Wallet 尽管提升了体验、可能加入了共享密钥机制,但仍不符合 S-1 所定义的「平台 USDC」。如果未来大多数用户都通过这类钱包使用链上产品,那这部分 USDC 的归属就会处于 Circle 和 Coinbase 之间的灰色地带。Base(Coinbase 的 L2)也是非托管架构,用户可以自主退出到以太坊 L1,Coinbase 并不持有密钥。因此,即便 Coinbase 是入口,Base 上的 USDC 也很可能不会被归类为「Coinbase USDC」。

    结论: Coinbase 推动了 USDC 的增长,却内置了一个削弱系统。只要它不控制整个协议,就始终面临收益归属的不确定性。唯一的彻底解决办法,就是收购 Circle,重写规则。

    Coinbase 收购 Circle 将获得的好处

    100% 收益归属:再也不用为「托管 vs 非托管」纠结了,Coinbase 可直接认领全部 $600 亿 USDC 所产生的利息收入,无论这些 USDC 放在哪。协议控制权:USDC 的智能合约、多链整合、CCTP 全部变为内部资产。战略产品协同:钱包、Base 和未来的链上体验产品,都可无须协调、原生变现 USDC。监管整合:Coinbase 已是政策制定的领导者,掌控 USDC 后,可主导稳定币法规的制定方向。

    不确定因素 / 待探索点

    增长潜力:USDC 当前市值约 $600 亿,理论上可增长至 $5000 亿,对应年储备收益 $200 亿,有望把 Coinbase 推向「七大科技巨头」(Mag7)级别盈利。监管政策:美国正在推动稳定币立法,这对市场增长是好事。稳定币将成为美元全球化的新载体,但也可能限制平台宣传收益或储蓄产品的方式。如果 Coinbase 拥有整个堆栈,就能灵活调整策略应对政策变化。运营复杂性:USDC 最初是由财团运营,结构可能是基于当时的法律/监管考量。虽然这些障碍在统一架构下看似可管理,但其中的法律结构可能藏有未知风险。但目前来看,没有不可克服的问题。

    收购价格

    没人能准确预测市场估值,但我们可以参考以下数据:

    Circle 计划以 $50 亿估值 IPO;Ripple 曾提出 $100 亿的估值;Coinbase 当前市值约为 $700 亿;USDC 目前占 Coinbase 营收的 15%,若收购后整合,有明确路径将该比例提升至 30% 以上。

    我的判断是:

    Circle 是 Coinbase 的天然收购对象,Coinbase 也很清楚这一点;Circle 想让公开市场给自己定价($50 亿为目标);Coinbase 想看看市场给 Circle 什么估值;Coinbase 心知肚明:它必须拥有 USDC 全堆栈;整合后可让 USDC 占其营收的 15%~30%;按收入价值来看,USDC 的「合理估值」应在 $100~200 亿之间。

    Circle 也知道这些——并意识到,只要 USDC 继续增长,Coinbase 最终会为了解决合作中不断出现的业务、产品、治理摩擦而选择直接收购。

    最终观点

    Coinbase 应该收购 Circle,也很可能会这么做。

    目前双方的合作还能继续,但从长远来看,在平台、产品和治理层面存在的冲突太大,不容忽视。市场会给出价格,但双方对彼此的价值,心里早已清楚。